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寧紹平原,是錢塘江和杭州灣南岸的一片東西向的狹長海岸平原,位於浙江省東北部,因古時東為寧波府,西為紹興府而得名。由錢塘江曹娥江姚江奉化江甬江等河沖積而成。[1]

寧紹平原

寧紹平原自西向東包括紹興平原(舊紹興府蕭山縣山陰縣會稽縣上虞縣)、三北平原(舊紹興府的餘姚縣、舊寧波府的慈谿縣和鎮海縣這三個縣的北部)、三江平原(姚江、奉化江、甬江流域)。主要行政單位包括寧波和紹興兩市市域中北部、杭州市域東南的蕭山濱江江東

寧紹平原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境地,秦時屬會稽郡,是越文化的誕生地和發祥地,是吳越文化、江浙民系(吳越人)的搖籃。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寧紹平原 [2]

外文名稱 Ningshao Plain

北起 錢塘江南岸

南接 四明山和會稽山

總面積 4824平方公里

寧波 三江平原、三北平原、姚江平原

紹興 曹娥江平原、紹北平原

杭州 蕭山平原、江東平原

地理位置 浙江省東北部

歷史沿革

全境紹興

春秋時為越國境地,秦時屬會稽郡,至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前,寧紹平原全境都屬於紹興管轄。

新設明州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採訪使齊瀚向朝廷奏請,劃越州東部的區域另設明州(寧波)。

寧紹台道

清朝寧紹平原地界屬於寧紹台道管轄。寧紹台道為雍正四年(1726年)置,治寧波(今浙江寧波市)。轄寧波、紹興、台州三府。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增轄定海直隸廳(原屬寧波府)。民國初廢。

行政督察區

1947年,鄞縣、鎮海、慈谿、餘姚、奉化、象山、紹興、上虞、新昌等縣都隸屬於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在餘姚。到1948年,第三行政督察區被改名為第二行政督察區,增轄諸暨縣。

地理環境

一衣帶水

北部濱海沙堤區,由潮流挾帶的泥沙堆積而成。西段南沙平原晚至18世紀才逐漸穩定;東段三北平原稍早,今臨山、泗門、周巷、滸山、鳴鶴場、蟹浦一線,系北宋慶曆七年(1047)所建的大古塘舊址,其北新塘逐年擴建,在臨山一帶多達12條,最外一條海塘已距大古塘23公里,年均外漲35~40米。

中段向北突出於杭州灣中,形成三北平原。

浙東運河

浙東運河又名杭甬運河,是中國浙江省境內的一條運河,西起杭州市濱江區西興街道,跨曹娥江,經過紹興市,東至寧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長239公里。運河最初開鑿的部分為位於紹興市境內的山陰故水道,始建於春秋時期。

西晉時,會稽內史賀循主持開挖西興運河,此後與曹娥江以東運河形成西起錢塘江,東到東海的完整運河。南宋建都臨安,浙東運河成為當時重要的航運河道。元代至清代,浙東運河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暢通。直到近代,在新式交通方式的衝擊下,運河作用逐漸被取代。

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包括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經濟發展

寧紹平原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自古以來因水網稠密,農田肥沃,人們勤勞,物產豐富,被稱為"魚米之鄉"。

改革開放以來,以民營經濟的發展帶動經濟的起飛,以寧波、紹興和蕭山為代表的縣域經濟蓬勃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浙江經濟"。

以2015年為例,當年浙江省生產總值(GDP)達到42886.5億,寧波市人均GDP為16467.61美元,紹興市人均GDP為14470.35美元,別位列浙江省第二和第四。

上圖反應的是2015年浙江省各縣市區人均GDP排名。農業漁業

寧紹平原人口眾多,開發歷史悠久,農田耕作精細,是浙江省重要糧、棉、麻和淡水魚產區之一。其中北部沙堤區內側屬潟湖-湖沼平原,地面高程稍低於沙堤區(約5~7米),蕭山、紹興一帶河湖並連,素有"水鄉"之稱。

商業

交通設施

杭甬高速

杭甬高速公路是浙江省內第一條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連接杭州市至寧波市,其中紅墾至高橋路段為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網G92(杭州灣環線高速)的組成部分,彭埠至紅墾、高橋至寧波東屬於浙江省級高速公路,編號分別為S2和S5。

杭甬高速公路全長145公里,於1996年全線通車,其中有7公里利用了1992年建成的錢江二橋及附屬路段。建成初始為雙向四車道,已於2007年12月全線擴建完成雙向八車道。

蕭甬鐵路

蕭甬鐵路是浙江第一條連接杭州和寧波的鐵路,是中國民營資本修建鐵路的一個典範。起點是杭州錢塘江南岸的蕭山站(即杭州南站),終點在寧波站,全長147.32千米,建成於1937年。蕭甬鐵路有限責任公司於1999年7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是中國首家在既有線上改制的合資鐵路公司,由上海鐵路局、浙江省鐵路建設投資總公司、寧波港集團有限公司三家股東出資,公司註冊資本金24.796億元。公司管轄線路東起寧波站,西與蕭山站接軌,營業里程147公里。管內共有13個客、貨運車站,主要經營:鐵路客貨運輸;貨物運輸保險;鐵路與其它運輸方式的聯合運輸。

杭甬客運專線建成後以客運為主,而原來的蕭甬鐵路經過電氣化改造,將實現客貨分離,主要承擔貨運功能。

寧波、紹興利用蕭甬鐵路既有的富餘能力開行市域城際通勤列車,為城區間提供快速、大容量、公交化的公共交通服務。

杭甬高鐵

杭甬高鐵,又稱杭甬客運專線,是國家高速鐵路客運網和規劃建設中的長三角高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滬深沿海高鐵的一段,西起杭州東站,向東經蕭山、紹興、上虞、餘姚,通過蕭甬鐵路從莊橋引入改建的寧波站,寧波段長約64.5公里,其中新建鐵路56公里,利用莊橋至寧波站既有鐵路約4.2公里。

杭甬客專全長149.89公里,總投資約212億元,設計時速350公里,設有杭州東站、杭州南站、紹興北站、紹興東站(原上虞北站)、餘姚北站、莊橋站和寧波站7個站。

杭甬客運專線於2009年4月1日開工,已於2013年7月1日運營,寧波至杭州只需1.5小時,比城際列車縮短1小時30分鐘。將開行雙向電氣化動車組,設計速度目標值為每小時350公里,初期運營速度310km/h,全程四十分鐘之內。杭甬客運專線與京滬高速鐵路一樣,採用無咋軌道,全線實行全封閉、全立交,其中,橋樑、隧道121.8公里,占總長度的83%。

杭甬高鐵開通運行,會大大縮短城市間居民出行的時間,城市間的同城效應會顯現。杭甬高鐵開通後,無論是紹興到南京,還是到上海,兩地間行車時間都將縮短到一個多小時,這意味着,高鐵讓紹興與滬寧間形成"一小時都市圈"。同時,紹興到杭州、寧波的行車時間將縮短至半小時以內,長三角城市間同城效應將得以最大化顯現。

美食特產

三北豆酥糖

梁弄大糕

紹興梅乾菜

新昌香糕

歷史文化

浙東學派

寧紹平原是浙東學派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盛極一時的清代浙東學派(或稱浙東學術),是中國傳統學術的一個派別,源起於宋(代),發達於明清時期。其代表人物多為活動於今浙江一帶及籍貫為浙江的學者。

浙東學派繼承、發展了浙東學術史上的優良傳統,不守門戶之見,博納兼容,貴專家之學,富創新精神,倡導"經世致用",主張學術研究要為社會服務。其為"宋學"及明清學術中的顯學之一,對中國近現代學術及海外學術(尤其是日本和東南亞)影響很大。

四明學派

四明學派是南宋時期以傳陸九淵心學為宗旨,以尊德性為目的的學術派別,其主要代表人物為楊簡、袁燮、舒璘、沈煥,人們尊稱他們為"甬上淳熙四先生"。

學派活動區域近似於浙江東部寧波即明州一代,是謂時"浙東學派"之主力之一。紹興、寧波和台州地區有四明山脈,故該區域亦稱"四明"或四明地區,學派以山得名。

姚江學派

姚江學派,又名陽明學派,創始人為明代大儒王守仁,因其曾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故稱該學派為陽明學派。該學派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後分化為浙中王學、江右王學、和泰州王學等七派。陽明學派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學術領域中的一個著名流派,其學說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其中最著名者六人,據黃宗羲《明儒學案》載:"南中之名王氏學者,陽明在時,王心齊、黃五嶽、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馮江南,其著也。"

蕺山學派

蕺山學派,是指明代末年由著名儒家學者劉宗周創立的一個學派,因劉宗周長期講學於家鄉浙江山陰(今紹興)城北蕺山,學者習稱其為蕺山先生,故得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