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
守一,又叫守真一、守三一,是中国道教汉代六朝时最重要的一种冥想法,修道者闭关冥想,想像自己的精神或魂魄显形,与躯体合而为一。守一法以《道德经》为理论上的依据,相信“一”既是道,也是人的精神,可使人延年益身[1],袪除百病,消灾解难,通神接真,甚至长生成仙;但亦有道教流派强调,守一并非最高道术。魏晋以后,守一变得复杂化,守一变成守三一,“一”分处于上、中、下三丹田,甚至统领一身24位身神;也有道士教人存思“一”分身多人,或同时存思天上星斗及其他仙真。汉代六朝时,守一法广受推崇,唐宋时道教的内丹术亦沿用此词,描述炼内丹的体验。
目录
概论
“守一”之名,可能源自老子的“抱一”,在庄子中也曾提到,但并未将守一当成一个专门名词来使用。守一这个名词虽然来源自先秦道家,但直到东汉末年才成为专有名词。最早将这个单字名词化的人,已经无可考证。在道教内部,东汉末年的《太平经》中首次使用这个名词[2];同时间的佛教译经,也将它应用在表达禅定方法上。在东汉末年,佛教最初的信徒经常也同时崇信道术,两者有混同发展的状况,守一这个用语可能是在这个状况下发展出来的。
黄老道家中,道可称为“一”,神秘奥妙,虚空而不可测;《道德经》“载营魄抱一”,指专注于内在的魂魄,与形体不离,并与“道”相合为一,能够知一,则可以复归纯朴,与天地精神达致和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道士重新阐释老子之言,神化道家哲理中的一,一与“玄”、“道”相近,都是生命力的神秘之源,是数字的开始,象征世界的起源,是道的代名词,又是身体重要部位的隐语,更是修练过程中精神体验境界的代称。一也可解作摆脱世俗的诱惑和外物的干扰,保持意念的专一和精神的纯一。
在东汉末年至南北朝之间,译出的佛经中,使用守一这个名词,一般用来对应禅定中“制心一处”与“心一境性”的修习方法,如后汉译出的《分别善恶所起经》,《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阿那律八念经》,三国魏晋时译出的《法句经》、《瑞应本起经》。襄楷上书汉桓帝时,引用《四十二章经》中的说法,认为守一方能成道。守一这个用语,可能是佛经译者参考道家典籍之后,以格义手法应用在译经之上。在南北朝之后译出的佛经,通常直接使用禅定、三昧、毘婆舍那等佛教术语来译,较少使用守一。
视频
守一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道教养生--守一,新浪博客,2013-04-20
- ↑ 道家的宗教改造与积累,百年养生网,201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