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1][2]
守歲中國民間年俗活動),又稱守歲火、照歲等,其由來已久,是中國民間的年俗活動之一。新年前夕夜晚守歲,民俗活動主要表現為點歲火、守歲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燈燭,合家歡聚,迎接新年。除夕夜遍燃燈燭通宵不滅,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歲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也有部分地區將通宵守夜(熬年夜)稱為守歲,即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驅走。

目錄

民間風俗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淨淨,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新年前的一天晚上要守歲,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着「歲火」不讓熄滅,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年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古時北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詞語解釋

詞目出處

  • 詞目:守歲(拼音:shǒu suì)
  • 晉周處 《風土記》:「 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 孟浩然《歲除夜有懷》詩:「守歲家家應未臥,想思那得夢魂來。」
  • 朱淑真《除夜》詩:「窮冬欲去尚徘徊,獨坐頻斟守歲杯。」
  •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半途,失足墮枯井中。既在曠野僻徑,又家家守歲,路無行人,呼號嗌乾,無應者。」
  • 徐玉諾 《一隻破鞋》中:「守歲一般將一夜熬過去,我們又冷又餓,正要預備些熱水喝,忽然縣知事又來了,立逼着我們上城。

其它含義


守歲習俗又名「熬年」,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因此,守歲是春節的習俗之一。
[3]
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中華民族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直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春節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歷史記載

文獻記載

  • 《秦中歲時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後典籍無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云『守歲阿咸家,椒盤已頌花』疑自唐始。」唐詩中對守歲習俗有不少的描寫。
  • 白居易《客中守歲》詩:「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的詩句。
  • 到了宋朝,守歲之見遍於城鄉。
  • 蘇東坡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描述了守歲的情景。
  • 《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 有趣的是,在日本越南泰國等,由於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就連歐美和非洲,也有類似的習俗。常言道:「黃金易得,韶光難留」,愛生命,惜光陰,這也許是普天下守歲之因吧!
  • 席振起在《守歲》一詩中云:「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就是一例。
  • 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除舊布新之際,親朋好友,圍爐而坐。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不是沒有益處的。
  • 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傳》里記有唐代大詩人賈島除夕「祭詩」的一段佳話:每至除夕,賈島「必取一歲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對過去一年得失作一番總結,對我們來說難道不可以借鑑嗎!
  • 如果「三十六旬都浪過」,尚不「偏從此夜惜年華」,那麼,「守歲」也就失其意義了。

詩詞記載

  • 同樣,蘇軾的一首《守歲》也寫出了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留戀之情。
  •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
  •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 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
  • 相邀守歲阿戎家,

  *蠟炬傳紅向碧紗;   *三十六旬都浪過,   *偏從此夜惜年華。」

  • 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
  • 兒童強不食,

  *相守應歡嘩。   *晨雞旦勿鳴,   *更鼓畏添過。 [4]

  • 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守歲風俗

燃燈照歲


新年前的除夕,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燃燈照歲,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熬年夜


在我國北方,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

踩歲


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娛樂


古時除夕之夜,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等。現代的中國人們更多的是一家人觀看電視節目,如春節聯歡晚會,等待新年到來。

來源傳說

傳說一


河北省滄州一帶,年年夏曆臘月,家家戶戶都從二十三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還要熬夜,叫做「守歲」。這個風俗,跟灶王奶奶有關。

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窮人。她偷偷地愛上了一個給人家燒火做飯的窮小伙子。玉皇知道後十分惱怒,就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着窮小伙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兒,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地給窮小伙封了個「灶王的職位」。窮小伙成了家家戶戶的「灶王爺」,玉皇的小女兒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窮百姓們。玉皇本來就嫌棄窮女婿和小女兒,又聽說小女兒從天上往回帶東西,非常生氣,就規定只准他們每年臘月二十三日回天宮一趟,其餘時間不準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過年了,可是窮百姓們還是缺這少那的,有的連鍋蓋都揭不開了。灶王奶奶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臘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給窮百姓們要點吃的東西回來。可是,自己家裡連點面星星也沒有了,路上沒幹糧咋辦哪?百姓們知道後,就你湊一把我湊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兩張餅,給灶王奶奶帶着上路了。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講了人間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還嫌女兒帶回一身窮氣,讓她當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氣得立即就要走,轉念一想,不行,兩手空空回去怎麼向百姓們交待呀?再說,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親。這時,正好王母娘娘也過來相留,她便順勢說:「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掃帚帶回去掃掃窮氣。」

二十四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掃帚,玉皇來催她快回去。她說:「催啥哩,眼看要過年了,家裡沒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明天俺還要割肉哩!

二十六這天,灶王奶奶剛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說:「催啥哩,家裡窮得連只雞都養不起,明天俺還要殺雞哩!」

二十七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殺雞,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路上帶點乾糧,明天俺還要發麵蒸饅頭哩!」

二十八這天,灶王奶奶正蒸饅頭,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過年要喝喜酒,明天俺還要去打酒哩!」

二十九這天,灶王奶奶剛打酒回來,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兒回去。她說:「催啥哩,俺們一年到頭連頓餃子都吃不上,明天俺還要包餃子哩!」

三十這天,灶王奶奶正包餃子,玉皇大帝大動肝火,要她今日必須回去。灶王奶奶準備的東西差不多了,就沒有多說話,只是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離開天宮。這天夜裡,家家戶戶都沒有睡覺,等着灶王奶奶回來。

人們一看灶王奶奶回來了,還帶回好多過年的好東西,就都點起香火、紙碼、鞭炮迎接灶王奶奶。這時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們為了紀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曆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裡不睡覺,叫做「守歲」。也有叫做「熬百歲」的。這是為了等着迎接賢惠善良的灶王奶奶從天上回到人間來。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傳說二


傳說歲火起源於古代驅邪的需要。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傳說三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中國民間世世代代流傳着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裡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注意事項

娛樂適度


春節電影電視節目豐富多彩,大年三十,親友歡聚守歲,玩牌打麻將其樂融融,這往往打破老年人平時建立起來的生活規律,對身體健康不利,若通宵達旦的娛樂危害更大,往往使大腦皮層過度興奮,造成失眠,精神緊張,血壓升高,建議老年人還是以不打破生物鐘規律,按時睡眠休息為好。

情緒穩定


春節喜事多,如久別親友相聚守歲,電視節目的逗笑,極易使人興奮激動,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動脈痙攣,血壓上升,導致腦溢血、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發生。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飲酒適量


親友相聚,飲酒守歲時,適當飲點葡萄酒、啤酒、米酒、或低度白酒,可以助興,增加節日氣氛,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對老年人是有益的。但過多則對胃、肝臟、心臟、腎臟及神經系統都沒有好處,對原來患有血壓、心臟、肝臟、腎臟病的老年人來說危害更大。

飲食要少


有些地方大年三十守歲,零點以後就開始煮水餃,吃完水餃後睡覺。此時,老年人千萬不要貪嘴。因白天大多已食用了豐富的晚餐,一些油膩食物已不易消化,如果再多吃一些不易消化的水餃,對胃、胰腺都沒有好處。

視頻

中華傳統文化:熬年守歲和年獸的傳說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09-除夕守岁===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