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之役
安南之役 |
中文名称: 安南之役 地点: 安南(今越南) 时间: 1788年末-1789年初 参战方: 清朝,安南 结果: 安南阮惠称臣 |
安南之役又称清平安南之战、清越战争,是指乾隆末年(1788年末-1789年初),中国清朝与安南(今越南)西山朝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一月,两广总督孙士毅奉命带兵出镇南关,领兵八千名出征安南。清军师出有名,一路势如破竹,仅用兵20天攻陷安南都城黎城(今越南河内)。黎氏宗族、百姓出迎,阮惠遁还广南。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两广总督孙士毅宣诏正式册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安南黎朝正式复国。西山朝阮惠还派人先投书于清军营,卑辞乞降,暗中"三丁取一",征兵至八万。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军中置酒张乐庆祝春节,夜里西山朝阮兵大军偷袭黎城,清军退走。西山朝阮惠惧怕清军再伐,多次向清朝谢罪称臣,并全盘接受乾隆帝四项乞降请封条件(送清军散落士兵回国、将残害清军大员者军前正法示众、阮惠在乾隆八旬生日"亲自赴京吁恳"、为清军许世亨等阵亡将士建立祠宇,春秋虔祭)。乾隆帝最终认可阮惠为安南的新君主。
此役,是清朝前期的历史上,与安南发生过唯一的一次战争。此役历时虽短,但它是清前期中越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1]
目录
背景
安南,古称交趾,与中国云南、广西壤地相接,隔海与广东相望。自明英宗册封黎麟为安南国王后,虽其政局几经变化,但黎氏仍世代在安南为王,并与明朝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平定云南,安南国王黎维禔派遣使者慰劳清朝部队官兵。
顺治十七年(1660年),安南国王黎维祺正式向清朝奉表投诚,进贡方物。在建立宗藩关系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后,两国交往密切,安南黎氏表贡不绝。
然而安南国王以前代旧制为理由,不愿将故明所颁敕印上缴清廷,换取清朝敕印,双方发生分歧。
康熙五年(1664年)农历五月在清廷强大的压力下,安南国王黎维禧始于康熙五年(1664年)五月缴送南明永历敕命一道,金印一颗。争论即告结束。康熙帝立即遣使至安南,册封黎维禧为安南国王。康熙七年(1668年),应安南国王黎维禧的请求,贡期由三年一贡,改为六年两贡并进。贡期的固定,标志着中安宗藩关系正式确立。宗藩关系既已建立,双方就要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安南作为清朝的属国,"臣事中朝,恪修职贡"。就清朝方面而言,安南国王去世告哀,要遣使致祭,新国王即位要行册封,进贡要厚赏,以此维护安南黎氏统治的稳定和巩固。
起因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安南阮氏篡国对宗藩体制发起了挑战。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四月,广南阮惠领兵攻入黎城,国王黎维祁出奔。其母妻、王子及宗族二百余人在大臣阮辉宿、黎炯的保护下,由高平府登舟,逃至广西太平府龙州斗奥隘对河求救,并冒死涉水登北岸。过河男妇老幼62人,没来得及渡河者尽为南岸追兵所杀。
广西巡抚孙永清得报,立即将这一情况上奏。乾隆皇帝认为,黎氏传国日久,且臣服天朝最为恭顺,今突然被强臣篡夺,不能置之不理。命令两广总督孙士毅驰赴广西龙州,询明妥办。显示了乾隆皇帝维护宗藩体制、为黎氏复国的决心。
影响
"安南之役"两国交兵,使清前期的清安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它并未长久的影响清安关系的正常发展。随着两国政策的逐步调整,很快就驱除了战争的阴霾,迎来了两国关系发展的灿烂前景。乾隆皇帝决计不再调兵进剿安南。福康安也与乾隆皇帝的想法相吻合。
后续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农历三月,安南王阮惠如期践约,自安南启程,赴京恭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七月到达热河,受到乾隆皇帝的隆重接见。他还脱去"束发垂后、戴乌纱帽、被阔袖红袍"的汉家衣冠,换上清朝服饰,一起前来觐见的朝鲜使团,眼看"阮家新着满洲衣",极其不以为然。 八月抵达北京,参加乾隆皇帝八旬庆典,年底回到安南。
清朝与阮氏安南的宗藩关系正式确立。两国关系步重新入正常化的轨道。此后,安南与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清前期中安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评价
清朝方面把安南之役记入乾隆的"十全武功"。
越南方面有人称:"这是我们民族抗击北方封建集团侵略历史上最后一次伟大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