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安西王府

中文名;安西王府

地理位置;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

修建朝代;元朝

歷史人物;安西王阿難答

毀壞原因;地震

類別;文物古蹟

六盤山東麓的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是成吉思汗、憲宗蒙哥、世祖忽必烈共同苦心經營的一塊黃土地,也是安西王府的所在地。

可惜這些建築都毀於一場地震。大德十年(1306年)八月壬寅,"開城地震,壞王宮及官民廬舍,壓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五千餘人"。

目錄

簡介

安西王府--安西王府的建築規模十分宏大。考古工作者在考察開城遺址時,地表層還有裸露的黃、綠、白三種琉璃建築碎片,尤以綠釉、黃釉琉璃瓦為數最多,還有黃釉龍紋圓瓦。在中國封建社會裡,龍是皇帝的象徵,只有皇帝的宮殿才能用黃釉琉璃瓦並飾以龍的圖形。這說明這裡曾經有行宮建築。西安王府的宮殿府庫豪華壯麗,又有花園、養魚池等供安西王及其王妃遊玩的場所。

安西王府占地規模較大,清代大學者顧炎武在《肇域志》中解釋"安西王城"稱,"在府城東北二十里。元世祖以子忙阿剌為安西王,開府京兆,鎮秦、隴、蜀、涼之地。置城,今俗名斡耳朵,故址尚存"。"置城"當即指專為安西王興建府城,而且有可能依據通行的"城池"標準加以建造。民國時人陳子怡在《西京斡耳垛考》中亦稱"斡耳垛在當日既為一宮,且包兵衛在內,實即一宮城也"。1940年前後,西京籌備委員會專門委員陳雲路擬《西京規劃》中載元安西王府"牆垣、殿基皆存,其周約四里"。[1]

安西王阿難答

渾都海之亂後,元世祖忽必烈控制了寧夏地區。他對地處西陲軍事要衝的六盤山地區十分重視,為了鞏固西北邊防,於至元九年(1272年)十月封他的三子忙哥剌為安西王,出鎮長安,賜京兆為封地,駐軍六盤山。次年,又加封忙哥剌為秦王,別賜金印,於開城(今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建王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忙哥剌卒,其子阿難答承襲父封。[2]

忽必烈在位後期,由於痛惜愛子忙哥剌的去世,便將自己對兒子的愛移諸孫子阿難答身上,他多次向阿難答封賜銀兩、財物、軍民,使之勢力大增。在元成宗即位以後,阿難答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經常藉口饑民問題向朝廷要糧、要錢、要軍械。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朝廷賜安西王鈔20萬錠,甲冑、弓箭等軍械15.8萬件。第二年,阿難答又遣使告飢,逼得成宗說了一番抱怨的話後,還是給糧萬石。據史載,阿難答在成宗大德七年五月、八月,大德十年二月、八月,都曾向朝廷要錢、要糧、要物,而且絕不空手而歸。另外,阿難答還請求朝廷同意他在安西王府設相傅,管理地方行政事務,後准奏。從此,西北地區軍政大權都被阿難答控制,阿難答的統治範圍已南達四川,西到吐蕃,西北抵哈剌火州(今新疆烏魯木齊南),即包括今整個陝西、寧夏、甘肅及四川北部和新疆東部大片地區。阿難答儼然是一方封疆大吏,一個名副其實的大西北王。

蒙古部落原信奉原始宗教薩滿教。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後,四處擴張,蒙古統治者開始接觸佛教,主要是中原漢地的禪宗。蒙哥汗時期,中原佛教勢力從金末所遭受的慘重打擊中恢復和發展起來。大致在此前後,藏傳佛教的影響開始滲入蒙古宮廷。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封喇嘛教薩伽派教主八思巴為國師,至元七年(1270年)又進封他為帝師。從此一直到元末,元朝廷世世以吐蕃僧為帝師。從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皈依佛教起,崇奉喇嘛教成為宮廷達官顯貴的一種時尚。

在這種宗教背景下,作為忽必烈的孫子安西王阿難答卻不信奉藏傳佛教而去皈依了伊斯蘭教,這是為什麼呢?據說,阿難答出生後,他的父親安西王忙哥剌擔心他長不大,就把他託付給了一個名叫蔑里帖兒?哈散?阿里塔赤的突厥斯坦伊斯蘭教徒撫養。這個人的妻子名叫祖來哈,把他奶大,因此木速蠻(元代稱伊斯蘭教徒為木速蠻)的信仰在他的心中已經鞏固起來,不可動搖。他背誦過《古蘭經》,並且能用大食文(阿拉伯文)將《古蘭經》很好地書寫下來。他經常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履行戒律和祈禱上。

由於阿難答信仰伊斯蘭教非常虔誠,並且在唐兀惕(西夏)傳布伊斯蘭教,因此他所率領的15萬蒙古軍隊大部分皈依了伊斯蘭教。阿難答皈依伊斯蘭教,被信奉藏傳佛教的蒙古貴族視為大逆不道。貴族撒兒塔黑元成宗告發了阿難答的行為,他說:"阿難答經常都在教堂中,從事於祈禱和念誦《古蘭經》,他給大多數蒙古兒童施行了割禮,並且使大部分蒙古軍隊皈依了伊斯蘭教。"元成宗十分生氣,派人去規勸和阻止阿難答,逼迫他改信佛教。阿難答斷然拒絕,他說:"偶像是人造的,我為什麼要向它下拜?"阿難答在他的領地內掀起了反佛風潮,打碎偶像,搗毀寺院,堅定表示要"成群加入安拉的教"(注:伊斯蘭教的基本信條是:信仰安拉為宇宙獨一無二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個事件發生後,元成宗害怕阿難答擁兵叛亂,只得表示:"阿難答在伊斯蘭教信仰方面成了合贊汗的追隨者(注:合贊汗是讓在伊朗的全部蒙古人都皈依了伊斯蘭教的伊利汗國君主),讓他如其心愿,也信仰伊斯蘭教吧。我仔細想過了,並已看出伊斯蘭教是好的道路和信仰。"於是,伊斯蘭教取得了合法地位,連曾經打小報告揭發阿難答的貴族撒兒塔黑也皈依了伊斯蘭教。阿難答在自己的營地上建立清真寺,經常念誦《古蘭經》。阿難答對伊斯蘭教在寧夏地區的傳播、紮根,發揮了積極作用。

前面曾經說過阿難答這個人在元朝中期中國政治大舞台上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不僅因為他手握重兵控制大西北,還因他爭奪帝位而成為一個悲劇人物,為元朝宮廷鬥爭添了濃重的一筆。忽必烈建立元朝後,統治集團內部就矛盾重重,集中表現在皇位爭奪上。為了奪得皇位,在兄弟之間、叔侄之間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自忽必烈死(1294年)至元末帝妥歡帖睦爾立(1333年),短短40年間,先後更換了10個皇帝。這10個皇帝中,在位最長的不過十幾年,最短的僅一個月。安西王阿難答隨着在西北勢力的擴大,也卷進了爭奪皇權的鬥爭之中。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病逝,皇太子德壽先成宗而死,皇位空缺,於是帝位之爭就全面爆發了。一方就是西北王阿難答,支持他的頭面人物是皇后卜魯罕、左丞相阿忽台;另一方是懷寧王海山以及海山之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居中用事的是右丞相哈剌哈孫。阿難答、海山、愛育黎拔力八達都是忽必烈的孫子,論雙方的支持者,阿難答一方稍強,因為在皇位空虛之際,暫由皇后卜魯罕攝政。

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準備後,阿難答這方定於這年(1307年)三月初三兵圍大都(今北京),裡應外合發動宮廷政變,推阿難答即帝位。不料,天機泄露,三月初二,對方提前動了手。阿難答功敗於垂成之時,被圍而執殺。

阿難答爭權鬥爭的失敗,成為元代安西王府由盛而衰的一個轉折點。阿難答被殺後,駐紮在六盤山的軍隊被調遣,他的財產被收入詹事院(職掌皇后、太子家事的官署),其子月魯帖木兒也失去了繼承權。泰定帝即位後(1324年即位),曾下詔恢復安西王位,以月魯帖木兒襲封。但數月後,又被泰定帝以"謀逆"罪流放雲南。後雖被放回,但未能挽回江河日下的殘局。元順帝時,其後代阿剌納失里復了王位。但不久,這位末代安西王又被改命出鎮雲南而離開西北。開城府路降為州,安西王夏宮(即開城王府)亦廢棄。

遺址

安西王府遺址掠影

出處

1956年,陝西考古隊在西安市東郊秦孟社村石家街倉庫發現了安西王府遺址。馬得志先生在《考古》1960年第5期發表了《西安元代安西王府勘查記》,詳盡記述了1957年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安西王府的勘測數據。

安西王府的域垣,除北城牆基保存較好外,其他三面均埋於地表以下。經鑽探得知,城基均完整,全是板築夯土,夯層堅硬平整。四面城基寬度不一致,北城基寬9米,西城基8.2米,東城基和南城基相同,皆10米。東西二城基南北長各603米,南城基542米,北域基較南牆略短,長為534米,周圍2282米。城垣的平面基本呈長方形,方向北偏西3度。城的四角均向外突出,突出部分的平面近半圓形,直徑在29米~30米左右,從其形制及附近堆積的磚瓦分析,城的四角可能有角樓一類的建築。

根據鑽探所知,安西王府城僅東、西、南三面有門,東西二門基本對稱,二門大小亦相同,門基寬14米,都是一個門道,寬皆5米。南門略偏東,門基寬14米,也是一個門道,惟寬12米,較上述二門寬一倍多,這當是宮城南面的正門。

在城的中央,有規模宏大的夯土台基,高出地面2~3米多。從台基上散布的大量磚塊和琉璃瓦推斷,這一台基當是宮殿的基址無疑,而且是重要的宮殿。關於元安西王府中央大殿台基結構,夏鼐先生研究認為,"依照台基的平面和所處奠基石函的位置來推想,這台基上的宮殿,很可能是前後三進,像北京故宮的三大殿"。推斷安西王城中央台基的建築結構與元大都大明殿一致。即前為朝會正殿,中為中殿,後為寢殿。

築法

該殿基的築法(夯土瓦礫相間),從堅固方面或防潮等來看,較唐大明宮殿基的築法為進步。在台基上堆積的大量元代磚瓦中,以黃釉琉璃瓦為數較多,也有不少直徑達14厘米的黃釉龍紋圓瓦當,及三角形的龍紋和花葉紋的滴水瓦,均是殘片。

在夯土台基中出土了5塊鑄有阿拉伯數碼字的方形鐵板,五塊鐵板均相同,長寬各14.2厘米,厚1.5厘米。夏鼐先生識別為阿拉伯數碼字的幻方,無論縱列、橫向,還是對角線,數字相加均為111。古人稱它為"魔方"或"縱橫圖"。

整個城址內的建築遺蹟並不算多,除中央大殿之外,東西兩側及其北面近城牆處有些小型的建築殘跡,此外多是空地。

安西王府城垣的四角為外突的半圓形,這與元奉元城"圓角方城"形制之間有着緊密的聯繫。北京大學歷史系辛德勇先生在《宋金元時期的西安歷史地理研究》一文中曾指出,安西王宮城圓形角台的形制,對奉元城四個圓形城角的修建具有重要影響,兩者之間有一前一後的源流關係。弄清這一點,在中國歷史城市地理的研究中至關重要,它關係到不同民族文化對於城市布局形式的影響。

自唐末五代以來,咸寧、長安兩縣縣城分布在長安城外東、西兩側,與大城構成"子母互衛"形制,既能在軍事防禦上與長安城相互呼應,又使兩縣能各有駐防城池,彼此擁有獨立城市轄區。至元代,奉元城東北部安西王府城建成後,形成了"一大三小"的"四城聯合體",即以奉元城為核心,周邊分布有咸寧縣、長安縣和安西王府三座小城,各自獨立但又屬於同一整體,其間相互呼應、共同防禦的軍事功能較宋金時期大為增強;從權力空間格局而言,在安西王前後承繼的三十餘年間,安西王府成了西安城的另一軍政中心。

安西王府城雖然城垣僅約4里余,但其周邊地區在當時卻駐紮有大量軍隊,以環護王府,聽其調遣。從功能上而言,這些軍隊駐地可謂是安西王府城的附屬空間。在歷史時期,西安地區大量村落往往依附於陵墓、軍營、寺宇等而逐漸形成,與之相似,元代安西王府城附近的軍隊駐地在當時和後世也逐漸形成村落和街巷。

民國時期,西京籌備委員會專門委員陳子怡撰有《西京斡耳垛考》一文,刊載在《西京籌備委員會叢刊之一·西京訪古叢稿》中。他在對斡耳垛地區的村落進行詳細踏勘、調查的基礎上,對安西王府的地域範圍進行了非常有價值的探討,有助於了解安西王府的規模和格局。

陳子怡指出,元代安西王府城,"大約東、西、南、北當以五、六里為度。中間王宮,四外守衛者所居街巷,固皆在於是也"。他對安西王府範圍內的村落街巷進行了實地勘查,論述了各村落街巷與安西王府之間的關係,這與現今經過了六、七十年之後的情況又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妨移錄於此:最西曰石家街,街道南北向,居民十餘家;小街也。北首一廟,已毀矣。東行為秦家街:街東西向,居民六七戶,東首一孤魂廟,已毀。此街一名潘府街,一名排爾樹,隨俗流傳,字音難定已。由秦家街東南行,為孟家街,街南北向,居民八九戶。其西北有關帝廟,中有小學,曰斡耳垛小學:蓋此社之首村也。東鄰田家街為一大堡子,居民四五十戶,在此處為大莊矣。此街一曰圍牆子,一曰前院門;當是王宮之前往來大道也。其東為尹家街,街東西向,住二十餘戶。北鄰杜家街,亦東西向,住十餘戶。上二街,驟觀似一村,而名實有別,新圖作黃家街,即此二街也。尹家街東曰東交門,即東腳門也。一小堡,住六七戶。田家街為正門,此則偏門矣。東行至蘇家街,正南鄰鐵道,住四五戶。再東少北曰王院門,應是當日東面小門矣。

1932年~1945年"陪都"西京建設時期,在《西京快覽》《西京勝跡》《西京指南》等各類旅行指南中雖然提到了大量西安城鄉地區的歷代名勝古蹟,但惟獨沒有提及安西王府城,可見,到民國時期,除殘留有殿基、牆址外,這座曾經輝煌一時的安西王府已經不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了。

現狀

今日之安西王府位於西安東郊東元路東側米秦路之北,中儲物流倉庫之南,為當地人之墳地,墳冢垃圾雜物相間,尚高出地面1米左右。當地人稱"殿台子","狐仙洞"。周圍村鎮皆為安西王府區域。

相關視頻

經典京劇《百花贈劍》選段,朝廷派海俊打入安西王府,充當間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