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頓身心
健康密碼:安頓身心,如果我們能善用佛陀「心」的智慧,以靜心對治動心、以好心對治壞心、以信心對治疑心、以真心對治妄心、以包容心對治狹隘心、以無心對治有心、以永恆心對治無常心、以平常心對治執着心,那麼我們就能釋放出心的不可思議的妙用
目錄
原文
隨着社會節奏的加速,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急劇加快,尤其是以都市白領為主體的人群,其工作壓力大、緊張度高,再加上空氣污染、環境污染、物質污染,更是加重身心失調的情形。許多上班一族,由於長期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狀態下,而又得不到適當的調適,會使其身心過度疲勞,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勁。 而造成現代人身心壓力的因素有很多,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焦慮不安、抑鬱症、精神障礙等心理問題和疾病。從生理角度講,長期精神高度緊張也會使其內分泌功能失調,人體免疫力下降而導致各種生理疾病產生,甚至會導致過勞而死,其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其實是不了解自己的問題究竟發生在哪裡,往往是無法控制內心過多的欲望,看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日常生活忙碌,上班時很忙,下班後也忙,身體停不下來,心也靜不下來;身體累了,心思卻停不來;有人睡覺常常睡不着覺,有人睡眠質量不好。每個人都不斷地追求成功,無論是為了生活,抑或為名為利、為權為勢;每天生活的步調都很快,而心靈卻跟不上這不斷加速的步伐,因而導致身心失調。有人整天與中藥、西藥為伍,身心問題依然存在。
據統計,現時人們的病,只有20%是身病,卻有80%屬於心病。如何能解決現代人身心失衡的問題?
事實上,尋找健康的密碼不再是遙不可及,現代人需要的是佛法的智慧;現代人需要的是「安」與「定」,需要的是身心的安頓與自在,也就是「定意」與「閒靜」,但如何才能達到這個境地?首先就是要放慢生活的步伐、觀照自己的內心的妄想與欲求。但如何去觀照?
若從心理學的層面去看,佛學可以說是一門最古老的「心學」,佛陀之所以被稱為「大醫王」,是因為他善能分別病相、曉了藥性、治療眾病。故在《雜阿含經卷十五》中,以大醫王所具有之「四法成就」比喻佛菩薩之善療眾病,即:(一)善知病,(二)善知病源,(三)善知對治疾病之法,(四)善治病已,令當來更不復發。當然,佛菩薩所治的不只是眾生的「身病」,而且是「心病」;也就是說,佛教所提供的不只是安心之法,而且是治心之法。
佛教強調「自知其心、自淨其意」,亦即「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這是「如實知見」的智慧,是佛教極為殊勝之處。此點在佛教「唯識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佛陀細緻入微地解析了心識的生起、形態、結構與功能,並提出了一系列「轉識成智」以及獲得心靈淨化與解脫的方便法門與修行功夫,樹立了「由人成佛」的超越型人格的典範。
現代人由於不能善治其心,故染上了浮躁不安、緊張焦慮等種種心病。而佛陀所開設的「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其實都是對治心病之法。
佛教常以「心猿意馬」來形容眾生的心;眾生的心就像猿、馬一樣,性喜外馳不能安住,念念攀緣外境,一息難安;所謂「心」如亂麻,不理不清;心如古鏡,不磨不明;心如劣馬,不勒不馴。
說到「治心」,佛教里有一個「調治心馬」的故事:
從前有個國家,素無馬匹,國王時刻憂愁,唯恐他國侵略,無馬出陣,喪失國土,不但人民塗炭,王位亦必難保持。於是派使四方求購,不久買回了五百馬匹,王甚欣喜,以防外敵,足以安國。豈知養馬養了很久,國家一直平安無事。
一日,國王突然動起腦筋,想到這五百匹馬,每日食用不少,又加以飼養煩勞,徒耗經費,無益於國事。於是便敕令馬夫,將馬雙眼用布蒙蔽,教它們磨豆、谷、麥等物,如此既可自食其力,又不損國帑。可是,馬磨日久,已習慣於旋迴走路;這時忽然鄰國興兵入境,攻擊甚緊,勢有覆國之虞。於是國王下令,將五百匹馬從速裝鞍,騎兵出陣,以迎敵軍。沿路浩浩蕩蕩,形勢雄壯,方抵前線,騎兵打馬往前衝鋒;豈知諸馬受鞭,盡旋迴走,愈鞭愈旋,完全沒有向敵之意。敵人眼見對陣騎兵,軟弱無能,隨即一舉大破王軍,如入無人之地。
由上述故事的啟示,我們當知,欲求臨終心馬不亂,必須平時善於調治,調治之法,可透過靜坐、禮佛、念佛、多看佛經等等,時刻存正閑邪,如是臨終才可能得到正念現前,決定上升。若不先調治心馬,一旦死敵卒至,心馬盤旋,神魂顛倒,猶如王馬不能破敵保全其國,安有不下墮之理呢?
「心」是我們的主人翁,他領導眼、耳、鼻、舌、身,每一天不斷地活動。一個人的善、惡行為,有時往往只是心中的一念之差,就能讓自己身敗名劣,或是功成名就。可見「治心」是何等的重要!
治心,確實很難,因為佛經里,把「心」比喻如盜賊、如猛獸、如野馬、如猿猴,所以一個人要用什麼力量,才能「降伏其心」呢?
如果我們能善用佛陀「心」的智慧,以靜心對治動心、以好心對治壞心、以信心對治疑心、以真心對治妄心、以包容心對治狹隘心、以無心對治有心、以永恆心對治無常心、以平常心對治執着心,那麼我們就能釋放出心的不可思議的妙用。
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世界平」,如此文明國家,和諧社會、喜悅人生、幸福生活自然就會實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