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宋書·王懿傳出自於《宋書》,此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1]

目錄

原文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自言漢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孫也。祖宏,仕石季龍;父苗,仕苻堅,皆至州刺史。

仲德少沉審,有意略,事母甚謹,學通陰陽,精解聲律。苻氏之敗,仲德年十七及兄睿同起義兵,與慕容垂戰。敗,仲德被重創走,與家屬相失。路經大澤,困未能去,臥林中。有一小兒青衣,年可七八歲,騎牛行,見仲德驚曰:「漢已食未?」仲德言飢,小兒去,須臾復來,得飯與之。食畢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徑。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號,號訖銜仲德衣,因渡水,仲德隨後得濟,與睿相及。度河至滑台,復為翟遼所留,使為將帥。積年,仲德欲南歸,乃棄遼奔泰山。遼追騎急,夜行忽見前有猛炬導之,乘火行百許里以免。

因至姑孰投桓玄。值玄篡,見輔國將軍張暢,言及世事。仲德曰:「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濟大事。」元德果勁有計略,宋武帝甚知之,告以義舉,使於都下襲玄。仲德聞其謀,謂元德曰:「玄無遠慮,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須一夫力耳。」事泄,元德為玄誅,仲德竄走。會義軍克建鄴,仲德抱元德子方回出候武帝。帝於馬上抱方回,與仲德相對號慟。追贈元德給事中,封安復縣侯,以仲德為鎮軍中兵參軍。

武帝欲遷都洛陽,眾議咸以為宜,唯仲德曰:「今暴師經載,士有歸心,故當以建鄴為王基。」帝深納之。元嘉中,到彥之北侵,仲德同行。魏棄河南,司、兗三州平定,三軍咸喜,而仲德有憂色,曰:「諸賢不諳北土情偽,必墮其計。」諸軍進屯靈昌,魏軍於委粟津渡河,虎牢、洛陽並不守。彥之聞二城並沒,欲焚舟步走。仲德曰:「今賊去我猶自千里,滑台尚有強兵。若便舍舟,士卒必散。」乃回軍沿濟南歷城步上,焚舟棄甲,還至彭城。仲德坐免官。尋與檀道濟救滑台,糧盡乃歸。自是復失河南。

九年,又為徐州刺史。仲德三臨徐州,威德著於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於塔中,以在河北所遇也。進號鎮北大將軍。卒,諡曰桓侯。亦於廟立白狼、童子壇,每祭必祠之。

譯文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縣人。(他)說自己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之弟、幽州刺史王懋的七世孫。其祖父王宏,在石季龍時為官;父親王苗,在苻堅時為官,都官至州刺史。 仲德年輕時就很慎重並且有謀略,侍奉母親很是恭敬,學識上精通陰陽學,並深通聲律。苻堅戰敗時,年僅17歲的王懿與其兄王睿一同發起義兵,與慕容垂作戰。前秦軍隊很快潰敗,王懿身負重傷,敗逃後與家人失去聯繫。路經大澤,被困住,無法離開,趴在樹林裡。有一個穿青衣的小男孩,年齡大約七八歲,騎着牛經過這裡,看見仲德吃驚地問:「你吃飯了沒有?」仲德說自己很餓,小孩走了,一會兒又回來了,拿來飯給仲德吃。(仲德)吃完想要走,但下了一場暴雨,不知道通向渡口的路在哪裡。有一隻白狼走到他面前,仰天長叫,叫完銜住仲德的衣服,接着就渡河,仲德隨之而過,與兄長王睿相會合。渡河之後到了滑台,又被翟遼留下,讓他做將帥。幾年後,仲德想南歸,於是離開翟遼奔往泰山。翟遼追兵緊急追趕,夜間行路,忽然看見前方有極亮的火炬為他引路,趁着亮光奔走了百十里路,才得以逃脫。

仲德到姑孰投奔桓玄門下。趕上桓玄篡奪政權,仲德拜見輔國將軍張暢,談到國家大事。仲德說:「現在起事,恐怕不足以成就大事。」元德果敢剛毅有計謀,宋武帝很是了解他,把準備推翻桓玄的事告訴了他,派他襲擊桓玄。仲德聽了他的想法,對元德說:「桓玄考慮事情不長遠,喜歡夜間出營,現在俘獲他只需一個人的力量就夠了。」事情敗露後,元德被桓玄殺了,仲德逃跑了。正值義軍攻克建鄴,仲德抱着元德的兒子方回等武帝。武帝在馬上抱着方回,和仲德相對而慟哭。武帝追贈元德為給事中,封為安復縣侯,讓仲德做鎮軍中兵參軍。

武帝想把都城遷到洛陽,朝中大臣紛紛附和,唯有仲德提出異議:「現在軍隊在外多年,士兵有歸鄉之心,所以應當以建鄴為都城。」武帝讚賞並採納了他的意見。元嘉年間,到彥之北侵,仲德同行。魏軍丟棄了河南,司、兗三州平定了,三軍都非常高興,而仲德面帶憂色,說:「眾人都不熟悉北方人情善於詭詐,必定會陷入敵人圈套。」各路軍隊進駐靈昌,魏軍在委粟渡口渡河,虎牢、洛陽都失守了。彥之聽說二城都陷落了,想燒掉船隻逃跑。仲德說:「現在賊兵離我們還有千里之遠,滑台還有強壯的軍隊。如果這時丟棄船隻,士卒必會失散。」於是,回軍從濟南歷城步行進發,然後焚掉船隻扔了武器,回到彭城。仲德受到牽連被免官。不久和檀道濟去營救滑台的守軍,直到糧草用盡才回去。自此又丟掉了河南。

元嘉九年,仲德又做了徐州刺史。仲德多次到徐州為官,他的威德在彭城很出名。他建立佛寺,塑成白狼、童子的像供在塔中,這也是由於在河北所遇到的白狼、童子的緣故。封號為鎮北大將軍。他死後,諡號桓侯。人們也在他廟裡立了白狼、童子的像,每逢祭祀時,也一定祭祀白狼、童子。[2]

作者簡介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是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作為南朝文壇領袖,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