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李处耘传
宋史·李处耘传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1]
目录
原文
李处耘,潞州上党人。晋末,张彦泽斩关而入,纵士卒剽略。处耘年犹未冠,独当里门,射杀十数人,众无敢当者。会夜幕,遂退。迨晓复斗,又杀数人,斗未解。有所亲握兵,闻难来赴,遂得释,里中赖之。汉初,折从阮帅府州,召置门下,委以军务。在新平日折氏甥诣阙诬告处耘之罪周祖信之黜为宜禄镇将从阮表雪其冤诏复隶麾下显德中,从阮遗表称处耘可用,会李继勋镇河阳,诏署以右职。继勋初不为礼,因会将吏宴射,处耘连四发中的,继勋大奇之,稍委郡务,俾掌河津。会太祖出征,驻军陈桥,处耘见军中谋欲推戴,遽白太宗,与王彦升谋,召马仁等定议,始入白太祖,太祖拒之。俄而诸军大噪,入驿门,太祖不能却。
处耘临机决事,谋无不中,太祖嘉之,授客省使兼枢密承旨、右卫将军。讨李重进,为行营兵马都监。贼平,以处耘知扬州。大兵之后,境内凋弊,处耘奏减城中居民屋税,民皆悦服。建隆三年,诏归京师,老幼遮道涕泣,累日不得去。拜宣徽南院使,赐甲第一区。朗州军乱,诏慕容延钊率师讨之,以处耘为督监。处耘至襄州,先遣阁门使丁德裕假道荆南,请具薪水给军,荆人辞以民庶恐惧,愿供刍饩于百里外。处耘又遣德裕谕之,乃听命。师次荆门,高继冲遣军校梁延嗣奉牛酒犒师,且来觇也。处耘待之有加。延嗣大喜,令报继冲以无虞。荆门距江陵百余里,是夕,召保寅等饮宴延钊之帐。处耘密遣轻骑数千倍道前进。继冲但俟保寅、延嗣之还,遽闻大军奄至,即惶怖出迎,遇处耘于江陵北十五里。处耘揖继冲,令待延钊,遂率亲兵先入登北门。比继冲还,则兵已分据城中,荆人束手听命。即调发江陵卒万余人,并其师,星夜趋朗州。乾德四年卒,年四十七。废朝,赠宣德军节度、检校太傅。 (节选自《宋史·列传十四》,有删减)
译文
李处耘,潞州上党人。后晋末年,张彦泽破关而入放纵士卒剽劫抢掠。处耘还未成年,一个人保卫里门,射杀十几个士卒,众人中没有敢阻挡的人。赶上天黑,于是士卒们撤退了。到天明后又来进攻,处耘又杀数人,战斗难解难分。有些亲兵手握兵器,听说他有难前来解救,于是得以解除危难,里中人都依赖他。后汉初期,折从阮任府州地方长官,把处耘召至门下,委任他处理军务。在新平时,折从阮的外甥到朝廷诬告处耘有罪,周祖听信了,把他贬为宜禄镇将。从阮上表为他雪冤,诏令让他重新隶属从阮军中。显德年间,折从阮临终上表称赞李处耘是可用之才,恰遇李继勋镇守河阳,诏令任命李处耘重要官职。李继勋开始时对他不礼遇,因为聚集众将举行宴射时,李处耘接连四发击中靶心,李勋认为很奇异,渐渐地委任他处理一些郡务,让他掌管黄河渡口。适逢太祖出征时,军队驻扎在陈桥,处耘看到军中图谋打算拥护举荐太祖,于是告诉太宗,与王彦升谋划,召来马仁等人议定后,才进去告诉太祖,太祖拒绝此议。
不久诸军喧哗起来,到达驿门,太祖不能拒绝。李处耘临机决事,谋划无不合宜,得到太祖的嘉奖,授任他为客省使兼枢密承旨、右卫将军。讨伐李重进时,任行营兵马都监。平定李重进之乱后,任命处耘扬州知州。大战之后,扬州境内凋敝,处耘上奏减免城中居民房屋税,百姓都感激而服从政令。建隆三年,诏令他回到京城,老人和小孩遮阻道路哭泣,几天不能出发。任命为宣徽南院使,赐给他住宅一栋。朗州军队作乱,皇帝下诏命令慕容延钊率领军队前去讨伐,任命李处耘为督监。李处耘率军至襄州,先派遣阁门使丁德裕向荆南借道,请求荆人备办柴禾及水供给军队,荆人以百姓恐惧为由拒绝只愿在百里外供给粮草。
李处耘又派丁德裕劝谕荆人,于是听从命令。军队驻扎在荆门,高继冲派军校梁延嗣带着牛肉和酒前去犒劳军队,并且察看形势。李处耘厚礼接待他们。梁延嗣非常高兴,派人向高继冲报告说没有危险。荆门距江陵一百多里,这天晚上,李处耘召高保寅等人在延钊帐中宴饮,秘密派遣数千精锐骑兵快速前进。高继冲只等着高保寅、梁延嗣回来,听见大军突然到达,立刻仓皇出迎,在江陵北边十五里处遇到李处耘。李处耘接待高继冲,命令他等待延钊,于是自己率领亲兵先进城登上城北门。等到高继冲回来,军队已经占据了城中,人们束手无策,只好听从命令李处耘随即调动江陵的上万名士卒,并入自己的部队,连夜奔赴朗州。乾德四年辞世,时年四十七岁。朝廷停朝会表示哀悼,赠宣德军节度、检校太傅谥号。[2]
作者简介
蔑里乞・脱脱
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3]
阿尔拉·阿鲁图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儿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继脱脱之后,主持了纂修辽、金、宋三史,颁《至正条格》等工作,特别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尔拉·阿鲁图主持的。阿尔拉·阿鲁图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时间上是相当仓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尽管如此,《宋史》仍为极其重要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这一方面,阿尔拉·阿鲁图功不可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