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宋朝「澶淵之盟」的利與弊

澶淵之盟

來自網絡的圖片

宋朝「澶淵之盟」的利與弊公元1004年底的時候,,宋、遼簽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從此以後兩國相安無事上百年,但事實上,澶淵之盟的簽訂也確實具有着這般的功效,只不過由於這個條約是被遼軍打到家門口時,才緊急簽訂了。那這個「澶淵之盟」簽的到底值不值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講「澶淵之盟」的利與弊。[1]

澶淵之盟,北宋和遼國在1005年締結的盟約,一場經歷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公元999年,遼朝派兵挑釁,掠殺百姓,由於騎兵戰術靈活,宋朝邊防壓力越來越大。

遼朝在北宋邊境不斷挑釁,直至揮師進逼,可見其覬覦中原之心,其妄圖吞併北宋,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這便是之後兩國所締結的澶淵之盟的直接原因。

兩國長達25年戰爭中,其根本目的就是因為燕雲十六州,遼國對此地重視,北宋對此地也重視,畢竟這是兵家必爭之地。遼國在蕭太后的治理下,國內穩定下來,也奠定了戰爭的基礎。

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

《澶淵之盟》對於北宋來說是恥辱,從宋朝後來的幾位皇帝念「茲在茲」的話語可知。所以《澶淵之盟是一種地緣政治的產物,表示這兩種帶競爭性的體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澶淵之盟》的影響:

積極:

一、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干戈」,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

二、宋朝節省了巨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

三、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消極:

王安石和富弼認為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陝西軍可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導致慶曆增幣。

同時,百餘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直接導致宋、遼雙方兵備鬆弛,後皆為女真建立的金國擊敗。遼國殘餘勢力只得西遷,在西域建立西遼苟延殘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國稱臣。[2]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