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宋诗从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自己的特色。它的成就虽不如唐诗,但对后世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目录

北宋

北宋初年流行西昆体,宗法唐朝李商隐,代表人物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着重对偶,喜用典故,崇尚纤巧及主张妍华。

其后因古文运动影响,欧阳修使诗风变为平易清新,以文为诗,诗风平易流畅[1]。其诗友中,以梅尧臣苏舜钦较著名。欧阳修门下,王安石壮年之诗风豪放雄奇,晚年则闲适平淡。苏轼诗波澜壮阔,变化多端,健笔超旷,豪放不羁,为宋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门下黄庭坚合称“苏黄”。

黄庭坚创立江西诗派,远宗唐朝杜甫,喜奇语、尚生硬,讲究“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提倡拗体。陈师道与陈与义亦为江西诗派的重要人物。

南宋

杨万里范成大尤袤与陆游齐名;是为“中兴四大诗人”[2],杨万里诗平易自然,范成大诗则清新朴素,尤袤作品则深受道家影响。陆游壮年多忧国忧时之作,诗风豪宕奔放,晚年退隐田园,诗风闲适恬淡。

一群失意的士大夫因诗集合辑为江湖集,被称为江湖诗派,有戴复古、刘克庄、刘龙洲、姜夔、方岳与高菊卿等,亦颇有名。当时有反对江西诗派者,如姜夔,其诗颇为清新;又如赵师秀(赵灵秀)、徐照(徐灵晖)、徐玑(徐灵渊)、翁卷(翁灵舒)等永嘉四灵,则喜爱锻炼字句,诗径较狭。此外尚有理学家之诗。

南宋末年有遗民诗,代表人物为谢翱、文天祥、汪元量、郑思肖等,写亡国之痛,沉郁悲壮。

特色

宋诗多散文化,好发议论,点出道理,上者富于理趣,下者生涩枯淡,情韵不足。题材方面,宋诗取材广泛,但相对唐诗而言,宋诗缺乏边塞豪雄之作。相对宋词而言,宋诗则缺少哀艳缠绵之作。

宋诗以意胜,贵深析透辟,美在气骨。但过于炫耀才学,字字讲究来历,喜欢搬弄典故,失却雍容浑厚之美,有损意境。宋诗往往求新求奇、求细求透,但缺少天真兴致。

关于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以文为诗”,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着深刻的时代根源。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份。所谓某人好议论,主要就是由这两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促成。

宋诗议论化还有另一个特点: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象中的人生哲理。宋诗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学,而是佛门的禅机。钱锺书的《谈艺录》第一条即是“诗分唐宋”,“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中最富有理趣的几首代表作品,多出于理学形成之前而哲学思想自成体系的王安石、苏轼及其追随者黄庭坚、陈师道之手。如苏轼的《次韵法芝举旧诗一》:“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即源于《高僧传》所载醋头和尚斗机锋的偈颂。

此外,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一是“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和流行。宋诗多流派,当与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党争纷繁的原因有关。如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以下二十五人,后又有所谓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如禅宗之“法嗣”传衣。列名之人均以名节自励,气味相投[3]。至于文学观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诗家的门户之见,壁垒森严,则与“诗话”的党同伐异有着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视频

宋诗 相关视频

经典国学古诗词赏析——宋诗 宿新市徐公店
《百家讲坛》 苏轼(一)人见人爱苏东坡

参考文献

  1. 欧阳修:古文运动为后世带来深远影响,百战网,2017-04-13
  2. 南宋四大家是哪四位,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世界之最网, 2016-7-26
  3. 宋诗特色,新浪博客,201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