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義
宗教教義在宗教及比較宗教學中,教義(英語:dogma),又譯為定理、信條、信理、教條、教理、定論,是一個或一組原則,被歸源至由某個權威所制定,被認為是絕對正確,不可爭辯的。它是一個意識型態或信仰體系的基礎部分,改變教義必然會影響整個信仰系統,造成在根本上的典範改變,或是可能造成意識型態本身的改變。對於教義的確信,會影響到其信徒對於世界的理解及解釋,影響其行為,也可能造成團體的凝聚或分裂。
一些被公眾認為是聖人的人[1],可能從沒有得到任何教會認可。即使在天主教內,不同教區和不同主教團對不同聖人的敬禮也不一定相同。有些教團通常只敬禮本教團所認可的聖人;有些聖人則只在其家鄉受到敬禮。在東正教[2]中,於教區內去世的成員,一般會在所屬教區的禮儀中被曕仰。
目錄
簡介
在宗教上,由宗教概念及宗教經驗兩部分組成,教義作為宗教三元素中的最基本,是宗教行為(教儀)的內在根據,也是宗教組織(教團)的骨架,沒有教義就無法產生教儀及教團。在卡爾·巴特的著作中,教義學(dogmatic)通常被直接用來作為系統神學的同義詞。將某個哲學家或哲學派別的意見,接受成為個人信仰,可以被稱為教義;將宗教的主張,政治團體或政治領袖的主張,政府的命令或法院判決,作為信仰來接受,也可以稱為教義。認為教義完全不能改變,必須完全依照其字面來理解及執行教義的想法,常被稱為教條或教條主義(dogmatism)。
視頻
宗教教義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的「聖人」和西方的「聖人」有何差別?看中西評判標準的差異,搜狐,2020-06-05
- ↑ 東正教把斯大林「封聖」,其實他本想徹底把宗教從蘇聯清除 ,搜狐,201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