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岭地名溯源(侯文君)
作品欣赏
官岭地名溯源
村里的官岭地也有说头,并非误传的跟关帝有关的关爷岭,而是官岭,周边衍生的地名还有官岭庙、官岭沟、官岭地、官岭道等。
不知什么时候,河北一带天下大旱,民不聊生,饿殍遍野;饥民为了生存,只好离乡背井,逃荒要饭。有一饥民面黄肌瘦,连滚带爬,一步三晃地挪到村内瓜农蒋老汉的地边,捡起散乱的瓜皮,狼吞虎咽起来;然后又到河边,捧起河水,咕噜咕噜地喝了个饱。蒋老汉看他可怜,以后再来,就把落瓜都给他留着。有时天晚了,也把他留宿瓜棚。饥民感恩戴德,也帮他干些农活。这样饥民方才度过了难关。
混得熟了,蒋老汉也就知悉了饥民的底细。原来饥民姓关,河北解良人士,说起来,不知多少代以前,祖上还是赫赫有名的关帝爷,但这一辈子早已沦落为穷困潦倒入不敷出的庶民百姓。谁知一场突如其来的百年不遇,肆虐的旱魔天灾殃及人祸,地里庒稼颗粒不收,一家七口吃滥菜、啃树皮,最后连屋檐草、观音土都吃了,还是难以生存为继;最后就连逃荒路上的老伴也命归黄泉。现在的他已是孤苦伶仃,孑然一身,上无片瓦下无扎针之地了,到了有国不能投有家不能回的尴尬境地。
考虑到穷苦百姓流离失所,蒋老汉就跟村里众绅士商议决定,定下规矩,现在的官岭一带贫瘠山坡划为官地,作为无地可种的百姓自由耕种的阡陌田畴。饥民关勤劳能干,几年工夫就能养家糊口了,后来还娶了房老婆,在本地繁衍生息。而且他秉承关帝的家传身教,义气深重,乐民为善,经常急人之困,逐渐在村内有了一定声望。
又因是饥民关首位开发官岭,当时也曾以讹传讹,关岭的名字反而家喻户晓。官岭地后来也帮不少穷苦百姓度过了难关,落户此地。又过了些年,村民念及饥民关是关帝后裔,就在村街中心修筑了一座关帝庙,旧址就在现在的供销社门前。虽无文字记载修葺年月,但小时候我还见过龙子峪的神嬷嬷来给关帝换衣送靴,磕头烧香。村内百姓也是逢年过节,大事小事,虔诚地前来顶礼膜拜;只是惜在毁于“文革”动乱,遗迹荡然无存罢了。现在水库东边的关帝庙宇由村民20 年自动组织,重新修缮,完全没有了过去的样貌痕迹,就连神祗也由土塑换成了磁质神像。同时修缮重葺的还有药王庙、土地庙、杨三姐庙等,但出土青石残碑的龙王庙也没被修复,原址当在古井旁边。
再说灾年过后,饥民关的侄子逐步发展成了一方县令,就邀请他认祖归宗,重回故里了。饥民关对此地恋恋不舍,惜别了他曾经的恩人村内父老乡亲。这里也就没有了关姓遗存的蛛丝马迹,但后来,村民还是叫那方地名,却沿袭为牢记初心的官岭了。[1]
作者简介
侯文君,山东沂源人,中学退休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