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八景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宜章八景
著名景點:黃岑疊翠、白水垂虹
地理位置:嶺南寶雲山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前言
宜章八景源自宋代,北宋仁宗(1023-1062)年間,有了峰道人在縣城西黃岑嶺南寶雲山上,建有寶雲寺,為其修身之地;隨後,宋元豐年間(約為1078-1085),有榮印彈師化緣募捐,在南關口偏西、往潢溪方向路旁建起雄偉壯觀的普化寺;淳熙乙已(1185)年間,宜章縣令、臨川吳鎰又辟有蒙岩與艮岩景致;經元、明兩代後其餘諸景逐漸形成,選取有特色的八處命名為「宜章八景」。歷代官宦、文人學士、商賈遊人只要駐足宜章,必定前往瀏覽觀光,心曠神怡、豪情滿懷,留下無數燴灸人口的詩篇。明代成化戶部尚書、宜章名士鄧庠在他或與同朝為官的友人遊覽八景後,更寫了許多著名詩詞,更為八景增添了不少光彩。到清末後,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頻繁的戰事,八景遂少有修葺,景況日漸衰落頹廢,有的竟不復存在了。雖然,景去物空,但歷代宜章人卻不曾淡忘,時時想要重新瞻仰這些獨具特色的景致。今天,重新修建中夏公園,並欲建立一堵古香古色、風格別致的文化長牆,並以復古的手法,用國畫的筆觸把「宜章八景」描繪下來,讓縣內外有識之士一瞻這「八景」的風貌,這何嘗不是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快事!
黃岑疊翠
黃岑是騎田大嶺之一,地跨數縣,主山在宜章。山高二十九里,從城南曲尺嶺拾階而上,古木夾道,沿山路上下均有涼亭,供路人息腳。整個黃岑嶺松杉翠柏,一片蔥綠,特別是在雨後,更是鬱鬱蔥蔥、新翠欲滴。
主景是在「木根寺」(又叫白蜇廟、或蜇龍廟,當地人又稱大廟,系祭祀白蜇和靈應二神),廟前有兩株千年古杉,高十餘丈,每株至少要七八個人方能合抱起來,支幹繁茂,遮雲蓋日。左右還有九株略小的子杉,也有數百年之久,稱為「九子杉」。草木枎梳、香煙繚繞、雲霧升騰,十分壯觀。
主景與曲折山道、青石涼亭、上下周圍茂密的林木瑤草,構成了「黃岑疊翠」一景。
有鄧庠詩讚道:
衡岳南來第一峰,宜陽秀奇此山鍾。
嵐薰紅日層霄近,翠滴蒼松瑞靄濃。
高比崑崙攀玉柱,清如彭蘸芙蓉。
誰能傳得壺中術,縮地移將獻九重。
擬以虛實寫意手法,突出主體(即主景)而用多層次烘托體現「疊翠」色彩。
〔附傳說〕說據傳寺前古樹得到神人呵護,無人敢砍伐。後來,某朝有一在宜章任縣令的楊某,欲取一木以作棺木,卜告於神,神怒斥之不允。楊令不聽神令,強行砍伐一木,罷官歸鄉,舟過洞庭湖時,風浪大作,竟連人帶木及舟均覆於湖底。為此,更給「黃岑疊翠」平添神秘的色彩。
白水垂虹
白水垂虹一景,在縣西北五里楊家墜、寶雲山的左面。萬木叢中,有一巨石突兀山腰,山上山水飛流直下,成一白色瀑布,如白練掛于山前。飛瀑之水衝擊於突兀巨石上,濺射出無數水花,在陽光照射下,則形成一彎經久不散的彩虹,真可謂是其趣天成。尤其是在春夏間,山水充盈,瀑布與彩虹互相映照,更是艷麗壯觀,遊人無不駐足觀賞。更有許多文人騷客觀後成誦,留下許多詩文。其中鄧尚書詩讚道:
滄浪閒詠濯纓歌,白水尋源景致多。
虹影穿雲蟠地軸,瓊花噴雪落天河。
飛流曉霽光涵月,入洞春深翠染波。
浩浩終歸南海去,膏腴善奍玉山禾。
(此景,看似單調,應以寫實與意景相結合,脫出一般飛瀑的繪畫品貌,將山光、水色、奇石、以及林木、花草融於畫中,亦可加入觀瀑者的讚嘆雀躍,以襯托景致奇觀。)
玉溪春漲
玉溪春漲這一景觀,主景在縣城三星橋與福星橋(即寡婆橋)一段河灣中,明代鄉賢書院旁,景觀在春水暴漲時而現。玉溪水自黃岑而下,繞縣城西而過三星橋,水至福星橋上游十餘米處,遇一石岸洄湙,水勢加大,而且很深,形成漩流,驚濤拍岸。玉溪河岸有一排突兀於河水之中的石英石。其石潔白如玉、綠水白石,相映成趣。更有奇者,每到春雨暴漲,水拍岸邊白石,如雷轟鳴。此時,兩岸碼頭石階盡沒入水中,唯有突兀於河水之中的白石,在洶湧澎湃的河水中,卻始終屹立其上,正所謂是:水漲而石高。構成了宜章獨特的「玉溪春漲」。
鄧尚書的詩詞中,更生動而形象地描寫了當年觀景的狀況,他寫道:
漁未垂綸釣未沉,春濤雨漲拍溪深。
宣尼漫有乘桴意,安道何能泛剡尋。
石激雷鳴驚海鱷,雲消風止樂沙禽。
鄉賢書院臨溪上,砥柱狂瀾聳碧岑。
(此景雖然主在水浪、奇石,而鄧尚書詩中更描繪出在這一壯觀景致中有垂釣者、觀浪者、沙禽追逐、以及泊在岸邊的小船等,由是,其景便不單調了。)
寶剎雲幡
寶剎雲幡一景,縣城西寶雲山上的寶雲寺。
北宋仁宗(1023-1062)年間,有了峰道人行至寶雲山,見其山頗有神仙仙景之概,林木扶梳,瑤草萋萋,彩雲繚繞,禽鳥鳴唱,一片祥和景象。於是,四出化緣募捐,建起了寶雲寺,一為修身,二為萬民祈福,一年四季香火鼎盛。寶雲寺前豎有一旂幡,直插雲霄,雄偉壯觀的寶雲寺,紅牆綠瓦,四周古木蒼天,瑤草花卉,奇禽異獸,往來飛奔,相處和諧。一年四季,香煙繚繞,彩雲飄渺,寺廟淹映於霧靄之中,時隱時現,唯有旂幡迎風飄揚。故有:寶雲古剎,隱入香煙彩雲之中,只見雲幡,難見寶剎,是為宜章一個獨特景觀。在宜為官的歷代官宦、文人學士、以及外地遊人都要到此禮佛瞻仰,留下許多詩詞。
其鄧尚書到此遊覽後,形象地寫道:
叢林昔闡給孤園,梵唄琅玡佛氏尊。
地擁金蓮雲入座,天分旗節翠凝幡。
濃陰黯淡旃檀靄,清景飄搖寶帶繁。
今日神宮亦消歇,獨留山月照空門。
(此景到明代時即開始凋零,作者需要在突出煙雲掩映古剎、旂幡飄搖雲間特色外,可採用虛擬筆法、擴大想象空間進行點綴加工描繪。)
蒙洞泉香
蒙洞泉香一景,在昔日奍正書院旁今縣一中處。宋代淳熙乙己(1185)宜章縣令、臨川吳鎰往游,因見其上岩下泉,形似「蒙」故取名蒙岩、蒙泉。是宜章一處重要名勝古蹟。自古以來吸引了無數仕途官吏、文人豪客前來遊覽觀賞,並被收進了《中國名勝辭典》。其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蒙泉」--即「泉香」一景。蒙泉有左右二泉,其一水自岩縫中暴突流出,在泉流出處建有四個井架,並建有井亭,以供城中部分居民汲水、洗菜、洗衣之用,並建水槽引出為居民飲用;其二系經人工開鑿,以作飲用水為主,有人在石壁上篆刻有「枕流濯纓」四字。蒙泉水,清澈冷冽。
第二層是「蒙岩」--即「蒙洞」一景。蒙岩也有左右(或稱上下)二洞,一在奍正書院旁,其實並非岩洞,實為石壁,其中間岩壁上,有宋書院掌教曾某所篆刻的「虎」字,他左面石壁上又篆刻有「介石」二字,蒼健有力。並有清朝一批學子把宋吳縣令的《蒙艮二岩記》刻於其上。
第三層,其左上方,即奍正書院後的桄榔山有一真正實實的岩洞,其洞被藤葛瑤草遮掩,周圍石壁上留下自宋以來歷代文人書刻,尤為著名的有宋代縣令吳鎰的題名石刻、元代至正戊子(1246)通議大夫憲僉(官名)契世玉所題刻的《菩薩蠻》一闕:「蒙崖幾日桃花雨,依稀流水樟橋去。只恐到天台,誤通劉阮來。玉堂開綺戶,不隔塵球路。休認避秦人,壺中別有春。」等為最。而在別一方裸露的石壁上,又有書院曾掌教題刻的「龍」字。
縣內外的文人學士、達官貴人、商賈遊人一旦來到宜章縣城,必然會去遊覽此景,留下的詩詞歌賦也最多。鄧尚書其中偕朝庭官員張侍御共游時,所寫的一首更為形象:
趄來連轡訪丹梯,斜磴紫紆路可躋。
石竇泉香瑤草秀,玉岩春暖碧雲低。
圍棋暫適淪州興,得句還勞翰墨題。
風景清幽觀不盡,仗藜踏遍落花泥。
(提示:鄧尚書告老還鄉,就在蒙岩旁邊建有「東溪草堂」並在奍正書院旁又建有「晚翠」、「清風」、「濯纓」、「覽秀」等樓閣亭榭,若能融入此景中去更佳。)
艮岩龍隱
艮岩在縣城南二里許。與「蒙岩」一樣,同是被宋淳熙縣令吳鎰發掘,因其有上下二岩,且兩岩兼重,酷似卦象中的「艮」目,故取岩為艮,取泉名亨泉。水自上岩(又稱其為響岩)深洞中流出,其深不可測。水至澄清,常有魚如在鏡中游弋,流入下岩而向外流出,猶如蜿蜒盤旋而出的銀龍,故取此景觀為「艮岩龍隱」。自宋以後,幾經修葺,遂組成一組壯美的景致。主景在上下二岩:
上岩(響岩)上有左右兩個洞口猶如人的二目。岩洞被藤葛瑤草遮掩,洞內漆黑而且深遠。洞中涼風習習,泉水轟鳴,叮噹作響,十分悅耳,惟聞其聲,不見其水。是「艮岩龍隱」中的又一奇觀。有知縣唐鳴鐘在其旁建有「響岩亭」,以供遊人休息,並欣賞泉水音樂。(後至光緒年間,江西平江訓導、南關街人李澤泮又捐資修葺,同治二年「1863」宜章知縣、廣西麻維緒曾撰寫一聯,並請當時著名書法家、道州何紹基書寫,並以燒磁裝修於板上,懸於亭柱上,其聯為:「洞有蟄龍,兩泒神淵作雨;峰疑靈鷲,千章古木奇雲。」)
下岩(艮岩)洞口上方石壁上橫篆楷書「艮岩」二字,洞內高有觀音大士神像。右側鑿有水溝,響泉之水流入皮處,沿溝而出洞去。此處泉水又取其名為「亨泉」。上下二岩石壁上,篆有自宋代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期文人墨客的題字、詩文,數不勝數,可謂是宜章書法、篆刻的寶庫,堪稱無價之寶。
艮岩之前方,由岩水流出築有一池,水清見底,清澈冷冽築有石堤,可供當地居民取水、洗滌之用。更可觀者,池中建有一水榭,形似龍舟,水流其下,遊人可涉水而至其中,猶如人在行舟之中。盛夏到此,涼風習習,暑氣不侵,心曠神怡。
明代弘治年間(約1488-1505)有杖錫和尚到此,因愛艮岩神仙寶地,即四處化緣募捐,在艮岩前側方修建一寺廟,名為「艮岩寺」。
整個艮岩景觀由此組成,是宜章縣內外人士遊覽、休息的極好之地。鄧尚書作詩道:
復碗沉沉水不瀾,墨去漠漠老龍蟠。
海門一竅蓬壺近,石窟千盤瑪瑙寒。
澗草翠灑風乍斂,岩花紅惹露初干。
髯翁早為商霖起,頻念斯民稼穡難。
榜山晴旭
榜山晴旭一景在縣城南三里許,榜山,就是橫貫於縣南數里的紅麻石(即丹霞地貌)案山。其山陡峭矗立,在陽光照射下,猶如一塊塊天然的『「大紅榜」,鑲框在蔥籠茂密的藤葛、林木、瑤草之中,因為石壁面向東方偏北,每當紅日東升照耀在案山上,泛出一片紅光,「榜山晴旭」因此而得名。 更有奇特的是,在案山相對的歐家岱,曾建有一座高高的塔--「占鰲塔」,其意為祝願宜章舉子上京趕考能夠「獨占鰲頭」,榜上有名。奇巧的是,那尖尖的塔頂形似一支巨筆,每當太陽升起之時,那塔尖的影子便落在那案山「大紅榜」上。塔(筆尖)與那山(紅榜)相映成趣,構成了宜章人說的「玉筆點榜」,也即是「榜山晴旭」這獨特的一景了。 (相傳,如果是哪年那「玉筆」能夠點中「紅榜」中央,那麼這一年宜章的舉子必定高中「皇榜」。)
「玉筆點榜」實為宜章一大奇觀,也是宜章引以為豪的美麗幢景。凡到宜章來的客人都要雲領略這一獨特奇景。鄧尚書生動形象地寫道:
案山奇秀郁蒼蒼,掛榜名聞歲月 。
腸穀日升開曉色,崆峒雲斂動晴光。
懸崖苔護龍蛇字,峭壁花飄翰墨香。
記得登名黃榜日,紫雲捧出殿東廊。
普化晚鐘
普化寺在縣城南關街口,往潢溪方向山坡上,與艮岩寺遙遙相對。宋代元豐年間(即1078-1085),由榮印禪師化緣募捐所建,有前後二殿。後有鄉民集資鑄造了二口洪鐘,一口放置前殿,一口放置後殿。其鐘聲音洪亮、清淅、悅耳,而且音傳久遠。宜章人贊道:「普化寺的鐘,初一敲一下,十五還在嗡。」特別是寺里和尚們做晚課時,所敲的鐘聲更是響徹夜空,整個宜章城都聽得清清楚楚。故而形成了「普化晚鐘」這奇景。普化寺前后蒼松翠柏相映,香煙繚繞,兩殿雄偉,寶像肅穆。
往來文人學士、遊人客商來到宜章都會到此敬香禮佛,一睹洪鐘奇妙。歷代贊詩很多。鄧尚書更寫道:
禪光路入碧雲峰,茅屋誰家急暮舂。
天外已歸珠樹鶴,溪邊初聽梵樓鍾。
敲殘百八鯨音遠,聲繞芙蕖花影重。
仿佛長安聞禁漏,金門五夜月華濃。
後記
宜章八景多不復存在了,昔日景觀也難得一現,可宜章人說起這些景觀無不津津樂道,並以此而引以為榮。我們今天若能用神來之筆將其躍然於紙(或其他載體)上,讓遊人觀賞,也不失為一件快事。我1982年進行宜章文物普查時,即存有:呼籲世人保護現存景觀,以待時機得以恢復,或現存的寶貴自然文物重放豪光。建設新宜章,豈可毀了祖傳寶貴文化遺產。故曾撰寫《宜章人文山水趣談》一書,可惜時運不佳難以問世。可幸今天,縣委、政府對此引起了重視,要在中夏公園內開闢一個文化長牆,欲將宜章八景以詩畫形式再現於世,真是天大喜事,望我縣文化人全力支持,投入這一建設中,描繪出美好的圖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