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寶慶石城牆

來自 攜程旅行 的圖片

本名 寶慶石城牆

位於 邵陽市

大祥區資江南路,

系寶城古城的北城牆

寶慶石城牆位於邵陽市大祥區資江南路,系寶城古城的北城牆,它巍峨矗立在資水之湄,成為資江文化休閒街上一道最為醒目的景觀。[1]

目錄

簡介

滔滔不盡的資江水和邵水,緊倚城牆而走。盪水而立的古城牆,盤旋靈動,古韻猶在,並無寂寞之感。古城牆外側由青磚或紅砂石包砌,牆體古樸,牆磚斑駁陸離,盡顯兩千多年的滄桑變化。

一、寶慶府古城牆承傳着邵陽2000多年的歷史信息

(一)邵陽2000多年以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寶慶府古城,即漢初(公元前206年起)昭陵縣古城,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所置昭陵郡亦治此。晉邵陵縣、邵陵郡治,隋末到唐初的建州、南梁州,唐至北宋時期邵州皆治此,南宋至清朝末年的寶慶府(其中元代稱為寶慶路總管府)均治此。民國時期的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公署(又稱邵陽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邵陽地區專員公署、邵陽市亦治此。因此,自建城以來,這裡一直是湘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的中心。

(二)寶慶府古城的歷史變遷

寶慶府古城經歷了一個由縣城而郡城、州城,由州城而府城的逐步升級、拓展的歷史變遷過程。

漢昭陵城。據《前漢書·地理志》載:長沙國屬地有「昭陵」。《大清一統志》云:「昭陵故城,即今府治,漢置縣。隋改曰邵陽,唐為邵州治,宋以後為寶慶府治。」《寶慶府志·工書一》:「寶慶府城,東臨邵水,北帶資江,南倚天池,西濬城隍。漢之昭陵,唐之邵州,咸治於斯,宋代仍舊。」其規模大至與位於今邵陽市邵東縣境內的漢「昭陽侯城址」相仿,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150米,面積約3.5萬平方米。

唐至北宋邵州城。唐代以隋邵陽縣置邵州(邵陽郡),轄邵陽、武岡二縣,邵州與邵陽縣同城而治,邵陽城升為州郡級城鎮,城市建設也隨之擴大。經實地調查與考證,邵州城南面已擴展到今寶慶路以北的山頭一線,並以這一帶山嶺為南城之屏障;西面則擴展到今遙臨巷一帶,其面積比漢昭陵城擴大了一倍以上。

南宋至清代的寶慶府城。南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升邵州為寶慶府,府城向西面擴展,城址規模基本上定型,其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400米,南北寬約800米,城周長約4370餘米,牆高約8.3米,寬約5米。設城門五道:東曰朝天門、西曰定遠門、南曰大安門、北曰豐慶門、西北曰臨津門;西、南二門各築瓮城,廣80餘米,瓮城內駐兵守御。明洪武六年(1373年),對寶慶府城牆進行了全面維修,形成五門、六馬面、七樓、十二炮台的格局。清代至民國初年,基本上保留了明代的格局。

辛亥革命(1911年)之後,廢除了封建制度,封閉自守的城堡制亦被廢棄。1939年,為便於抗日時期城內居民疏散,將古城的東、南、西三面城牆拆除,僅保留了北面臨江一線與西北隅少部分城牆及慶豐、臨津兩道城門,全長約1300米,另存部分城牆基址,總長1000餘米。湖南省人民政府於2002年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寶慶府古城的街巷布局及演變

寶慶府城街巷呈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交錯布局,形似棋盤。其中東西走向的主街有府街、縣街、背街、獅子街;南北走向的短街有南門街、臨津門街、北門街、府前街、二府街、打信街、杓把銜。府街,今名紅旗路,東起青龍橋,西迄南正街,全長1280米。縣街,今名城北路,全長約1100米。背街,即今紅旗路之南約100米與紅旗路平行的乾元巷、青雲街、太平一巷,全長約900米。獅子街,在縣街北,與縣街平行,全長約500米。其它南北走向小街,長50至200餘米不等。城內的小巷共二十條,呈南北走向,分布於府街和縣街的兩側,這些小巷的名稱大部分沿用至今。

(四)一城三府的盛況

寶慶府古城,既是府城,又是邵陽縣,明代還是江川王城。寶慶府署,在府街東端,即今紅旗路府門口邵陽市第四中學所在地。自宋代起,一直延續至清朝末年,寶慶府衙駐此。邵陽縣署,在縣街東端,今城北路之白公城賓館所在地,漢代的昭陵縣衙、晉南北朝的邵陵縣衙、隋以後的邵陽縣衙皆設此,至1952年邵陽縣治遷塘渡口。江川王府,在今邵陽市第五中學所在地,據《明史·諸王世表》及《寶慶府志·藩封表》載: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岷藩王朱楩第四子朱徽煝受封為江川王,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徽煝長子音墊嗣王,並於弘治元年(1488年)移府(王府)寶慶府城。至明末一百餘年,王府皆設於此。

(五)寶慶府是近千年來該地經濟文化的品牌

「寶慶府」作為一個地名,自南宋至民國初年,沿用了近800年,人們已習慣了寶慶這一稱謂,在習慣上,人們喜歡將邵陽叫做「寶慶」。尤其是明清時代寶慶商賈雲集,許多商品都打上了「寶慶」的商標,因此,至今還有一些外商,只知道寶慶,而不知道邵陽,他們對寶慶的某些土特產很感興趣,而對邵陽卻知之甚少。因此,他們看到包裝上印着邵陽市某某廠生產的產品,搖頭興嘆,甚至有要求退貨者。為此,中共邵陽市委、市政府還曾向國務請求將邵陽市更名為「寶慶市」,以利於對外開放。可見,「寶慶府」這個地名在官方的文牘中雖已久違了,但它在民間,卻仍然是經濟文化的品牌。

(六)寶慶府古城內外文化史跡極為豐富

歷史遺蹟有紀念西周初年召伯南巡開發邵陽的召伯祠,有秦漢開始的昭(邵)陽縣衙署及縣城故址,有三國時期的古卸甲坊、祭旗坡、鼓樓亭,兩晉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時代的郡、州、府衙署,明代的江川王府等。文化教育遺蹟有建自宋代的濂溪祠、濂溪書院、愛蓮書院、愛蓮女校、寶慶府學與邵陽縣學學宮及府學文廟、縣學文廟、考棚街。文化藝術有明清時代的寶慶雕版印刷、寶慶書局、寶慶竹刻、湖南祁劇、邵陽花鼓戲等。宗教寺觀有康濟廟(又名關聖殿)、關武廟、水府廟、火神廟、白鶴觀、太平寺、准提庵、吸泉庵、點石庵、五台庵、東山寺,古塔有北塔、東塔、猴子塔、魯班塔等。風景名勝有寶慶十二景之六嶺0、蓮池古香(含愛蓮池、君子亭)、龍橋鐵犀、雙清秋月、洛陽仙洞、山寺鐘曉、佘湖雪霽、桃洞流香、神灘晚渡等。城內及西郊有四大名井——曹婆井、龍口井、仙鶴泉、仙人井。私家園林有明代江川王東湖池、西湖池,清代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劉坤一劉家花園,八省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魏光燾亦吾廬花園、湖山別墅等。近現代文物史跡有蔡鍔故居、八路軍駐湘通訊處舊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革命烈士公墓等。這些名勝古蹟已分別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北塔、蔡鍔故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寶慶府古城牆、水府廟,八路軍駐湘通訊處舊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雙清古建築群、東塔、古卸甲坊、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烈士公墓、岳飛紀念堂等。

二、寶慶府古城牆防禦體系完整堅固

(一)獨特的地理位置

寶慶府古城位於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資江河旁,城東有發源於新邵縣龍山的邵水與資水匯流,城南小山連綿,具有兩面臨江,一面倚山的地理優勢。該城水路上通廣西,下通長江,再上溯可達武漢、四川等地,下行通往江西、杭州、南京、上海等地;陸路東接衡陽、湘潭、長沙,西連貴州、雲南等地,是湘黔古道的要衝,其地理優勢獨特。

(二)獨具匠心的設計和營建方式

寶慶府古城牆經歷了漢、宋、明、清歷朝營建,其設計理念一致,突出基礎(基礎寬度達12米寬),放坡均勻,排水有序,城牆砌體表面放坡係數均為1:0.15,內外設有排水溝及下水道,保證排水流暢。城牆採用內部夯填沙石,外用巨石碼砌,嚴絲合縫,結構嚴謹,至今堅固異常。城牆砌體採用桐油、糯米汁混合砂漿勾縫,配比恰當,比現在M10水泥砂漿強度更堅硬,雖經幾百年風雨洗刷,紅砂石砌體已被沖洗掏空,而勾縫油灰凸顯。這種設計理念和油灰配比值得當今營建工程借鑑。

(三)獨特的防禦體系

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該城的營建,漢代土築城垣,宋代以後改為磚石築牆,全長4370米,高8.3米,寬約5米,東、西、南、北及西北分別設有朝天、定遠、大安、慶豐、臨津五道城門,西、南二門各築瓮城,駐兵把守;城牆上設城樓7座、炮台12座,以御外患;城門內側有通往城外的地下暗道,以利緊急時刻對外通訊;城牆的東、南、西、北險要部位,共築城牆馬面六處,以利巡守防禦。城址東瀕邵水,北臨資江,西、南鑿池,固若金湯。其防禦體系十分完善,堪稱古代城建防禦體系的典範,俗有「鐵打的寶慶」之譽。

(四)獨特的軍事功能

寶慶府古城因地當湘黔古道要衝,水陸交通方便,因此,歷為湖南軍事重鎮,具有「上控雲貴,下制長衡」之功,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故有「寶慶安而全省定」之說。自西漢以來,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戰事,無不與寶慶相關。時至今日,邵陽市所轄範圍,仍然為國家軍事布防重地。

三、寶慶府古城牆是太平天國重要的戰爭遺址

(一)太平天國軍攻打寶慶城

清咸豐六年(1856年)9月太平天國發生天京(南京)楊、韋事變後,翼王石達開受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被迫於1857年6月率領20萬大軍出走,轉戰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於咸豐九年正月三十日(1859年3月4日)進入湖南境內,四月八日,3萬太平軍前鋒抵達寶慶城南,安營紮寨,準備攻城,二十二日,石達開所率主力部隊由祁陽進入寶慶之谷洲、楊伯山、檀江橋一帶,大本營駐東鄉泥灣朱家大屋後山,分屯歇場嶺、七星岩、燕子岩、渡頭橋等地,「遍紮營壘,連營數十里,皆掘壕深丈余,寬2丈,中插竹籤,外鋪巨木,發巨炮擊城,子落瓦屋,轟然有聲」,對寶慶府城形成圍困之勢。

(二)清軍的防禦與-

在太平軍攻打寶慶城的同時,清軍也採取了一系列防禦與-措施:寶慶知府邵綬名委派在鄉舉人王承澤統領鄉兵、團練守城,總兵田興恕率官軍駐城南,總兵周世寬、候選道趙煥聯屯軍於城東鼓樓亭、東塔嶺一帶,副將何紹彩、游擊黃三清守城東十里之洪橋,候選道劉岳昭、副將余星源等領軍守城東北之柳家橋、半邊街。新化縣府亦募鄉勇3000餘人,分守牛山鋪、鴉雀坳、銅柱灘、分水坳等路卡要道。清廷急命布政使劉長佑、湖北巡撫胡林翼馳援。與太平軍相持達三個月之久。

(三)寶慶之戰對太平軍的影響

石達開率領20萬大軍,自南京出發,輾轉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再從湖南郴州、衡陽等地進入寶慶,準備在此建立大本營,以圖發展壯大。不料在此遭到寶慶守軍的頑強抵抗,兩軍對壘竟達三個多月,從而為清廷調遣援兵提供了時機。最後,被清軍內外挾擊,損失慘重,被迫突圍,分兵兩路經東安向廣西撤退。該役之後,石達開所部元氣大傷,為後來在大渡河的全軍覆滅埋下了隱禍。

四、寶慶古城是宋明理學與湖湘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宋明理學與湖湘文化,是中華文華中的瑰寶,而寶慶府古城則是宋明理學與湖湘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一)周敦頤等湖湘學者雲集邵陽

北宋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省道縣)人,所居曰「濂溪」,世稱「濂溪先生」。治平四年(1067年),以永州通判權知邵州。他「遷建州學,昌明教法」,「誨諸生如親子弟」,使邵陽的教育事業逐步發展壯大。其在邵州任上所做《愛蓮說》一文,讚美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品質,成為中華美德標準之一。其後張九成(字無垢)、朱熹(字晦庵)、陸子壽、魏了翁等著名學者,慕其高風,前來邵陽講學或任職,使寶慶成為宋明理學與湖湘文化重要的發源地之一。

(二)明清時期寶慶名士一枝獨秀

明清時期的寶慶名士,堪稱一枝獨秀。有以武功著稱的明初名將沐英、藍玉,分別官封黔寧王、涼國公;城步楊洪、楊能、楊信叔侄,於明正統至景泰年間(1436—1464年)官拜侯伯,《明史》稱:「洪父子兄弟皆佩將軍印,一門三侯伯,其時稱名將者推楊氏。」以政績著稱者有明初新寧人李敏,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中進士,官拜兩江總督等職;武岡曹一夔,明萬曆二年(1574年)進士,官拜監察御史、都察院副御史等職;邵陽人劉應龍,官拜南京禮部郎中、監察御史,任職期間頗有政聲。有以文學著稱的邵陽車氏一家,自車大任、車大敬以下七代,人才鼎盛,以文字成家者35人,著作不下千餘卷,成為明末清初湖湘文化的主力軍。有以輿地學著稱的隆回羅洪鄒氏一家,鄒文蘇、鄒漢勛父子七人被稱為鄒氏七子,開輿地學新風,其後七代相傳,為中外輿地新學奠定了堅實基礎。有以湘軍名將著稱的江忠源、劉長佑、劉坤一、魏光燾等,先後官拜湖廣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南洋通商大臣等職,成為權傾一時的風雲人物。

(三)近現代寶慶風雲人物輩出

近代史開端時期有著名愛國主義思想家魏源,他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成為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發展的動力;戊戌變法時期有著名的激進人物樊錐,其後有反洋教愛國起義領袖賀金聲;辛亥革命元勛譚人鳳,護國討袁再造共和的功臣蔡鍔;五四運動時期有「火燒趙家樓」的勇將兼教育改革家匡互生;抗日戰爭時期有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著名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史學家呂振羽,人民間樂家賀綠汀等。

上述寶慶健兒,都是在寶慶這塊土地成長發育,是寶慶這塊土壤把他們培養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為湖湘文化增添了異彩,也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五、寶慶府古城是封建皇權的象徵

(一)宋理宗潛藩邵州

據《宋史本紀·理宗一》、《寶慶府志·大政紀》記載,南宋理宗皇帝趙昀(公元1225—1264年在位)登基之前,曾受封為邵州防禦使,並在邵州城內南面六座山嶺分別建亭,飛閣連橋,往來相望,一城煙水,盡收眼底,至今仍為美談。

(二)邵州升為寶慶府

宋理宗登皇帝寶座之後,改年號為「寶慶」(1225—1227年),他曾潛藩的邵州則升為「寶慶府」,並對府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城牆亦由原來的土城改建為石城。邵州因宋理宗由此發跡而升為寶慶府,府城也因此得到擴建加固,因此,寶慶府城是封建皇權的象徵。

(三)宋理宗在寶慶的歷史遺蹟

宋理宗離開邵州之後,府城東門外的東關橋(今名東風橋),因宋理宗由此登基躍上皇帝寶座而更名「躍龍橋」;寶慶府南城的六嶺飛亭,被稱為「六嶺0」,至今尚存六嶺之一的鹿頭嶺,新邵的岱水橋,因宋理宗從那兒經過留下了許多神奇的故事。因此,寶慶府古城是南宋理宗皇帝曾潛藩邵陽的重要物證。

六、寶慶府古城牆具有較高保護開發利用價值

寶慶府古城牆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內涵,雖因抗日戰爭的需要和近數十年來城市建設的損毀,保存下來的僅是古城牆的一小部分,仍然具有較高的保護開發利用價值,是向人們開展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重要的實物史料。

(一)地理與區位優勢明顯

由於寶慶古城所地邵陽市已逐步成為湘中與湘西南交通樞紐。湘黔鐵路、洛湛鐵路及即將興建的懷(化)邵(陽)衡(陽)鐵路,已建成的滬(上海)昆(明)高速公路、邵(陽)永(州)高速公路等,以寶慶府古城為中心,呈網狀分布,幅射到周邊各市和各省。使寶慶古城成為湘中及湘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及旅遊的中心,為寶慶府古城牆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綜合利用率高

現存的寶慶府古城牆東起資、邵二水匯合處的邵陽市人民政府大院東大門,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邵陽北塔」及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水府廟隔水相望,西迄城北路西門外,全長約1300餘米,其中臨津、豐慶二城門保存完好,是湖南省保存最長最好的古城牆。也是邵陽市區別於其他城市的重要標誌與特色所在。城牆北臨資水,視野開闊,景物繁多,是人們賞景、休息、遊覽的好地方。古城牆與市區內的文物古蹟北塔、雙清古建築群、水府廟、貞孝節烈總坊、仙人井等,都分布在資水河畔,連成一線,是理想的遊覽區。該城牆又與廣西桂林、湘西張家界、新寧崀山、韶山毛澤東故居、花明樓劉少奇故居、雙峰曾國藩故居、邵陽市郊蔡鍔故居、隆回魏源故居、邵陽縣塘田戰時講學院舊址等全國聞名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風景旅遊區在一條遊覽線上,因此,其綜合利用率極高。

參考來源

  1. 寶慶石城牆, 博雅旅遊,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