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實力

來自 千庫網 的圖片

實力 拼音:shí lì 釋義:實在的力量。一個國家是存在兩種實力的,一種是"硬實力",一種是"軟實力"。

一個人的綜合實力分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是有形的,軟實力是無形的,無形勝有形,融合於十商之中,才是德之資,德是才之帥也。硬實力是可以證明的能力,如學歷、技能證書等,其是道行高低的體現;而軟實力是指難以估量的能力,比如思維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文化修養、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其是修為高低的體現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實力 [1]

外文名稱 strength

拼音 shílì

注音 ㄕㄧˊ ㄌㄧˋ

同義詞 氣力勢力能力

釋義 實際的力量

出處 《宋書·武帝紀中》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實力

【同義詞】 氣力、勢力、能力

【解釋】實際的力量

引證解釋

1. 實在的能力、力量,多指物資、兵力等。

《宋書·武帝紀中》:"加太尉司馬、 丹陽 尹 劉穆之 建威將軍,配以實力。"

《南史·梁紀上·武帝上》:"夫征討未必須實力,所聽威聲耳。"

柳亞子 《<二十世紀大舞台>發刊詞》:"公德不修,團體無望,實力未克,空言何補。"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他手面不小,也有一些商業上的魄力,只是有一點:實力不雄厚。"

2. 猶功勞

唐 元稹 《李光顏加階》:"比命有司,褒乃實力。"

3. 切實用力;着力。

太平天國 洪秀全 《防守浦口詔》:"令弟星速帶齊官兵,前赴 天浦省 實力鎮守。"

清 薛福成 《上曾侯相書》:"雖迭降明旨,飭所實力整頓,而地廣勢散,頗難著效。"

孫中山 《大總統令外交部妥籌禁絕販賣豬仔及保護華僑辦法文》:"務使博愛平等主義,實力推行,切切。"

文化名詞

國家實力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指出:"一個國家是存在兩種實力的,一種是硬實力,一種是軟實力。硬實力通常是指國家的GDP、硬件設施等,而文明、制度、傳媒等被稱為軟實力。"

硬實力

硬實力是指支配性實力,是指一國的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和科技力量;通俗的說硬實力是指就是指看得見、摸得着的物質力量。包括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自然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硬實力是有形的載體,軟實力是無形的延伸。強盛的軟實力,恰是一種硬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國家提升軟實力比提升硬實力更為困難。經濟硬實力的提升,有市場的"無形之手"就能強勁發展。

軟實力

軟實力是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基礎設施等硬實力而言的,是指一個城市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感召力的因素。分為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

"軟實力"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無形影響力。它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國際關係的看法。 "軟實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內容:

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觀的吸引力。

三是外交政策的道義和正當性。

四是處理國家間關係時的親和力。

五是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

六是對國際規範、國際標準和國際機制的導向、制定和控制能力。

七是國際輿論對一國國際形象的讚賞和認可程度。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