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实学

来自 实用成语网 的图片

实学 是一种以"实体达用"为宗旨、以"经世致用"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潮流和学说。中国实学思想肇始于宋代,在明清之际达到高潮,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形态,并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向近代思想转化的中介和桥梁。"实学"这一概念,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涵义不同;即使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因学派 相异,也往往有不同诠释。但它始终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崇实黜虚、经世致用,主张关切时代主要矛盾、回答时代主要问题,主张学术要有益治国理政,从而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实学 [1]

外文名称 genuine talent

中文拼音 shíxué [2]

释义 真实的学问

释义

中文拼音shíxué

[genuine talent;real learning] 真实的学问;踏实而有根底的学问;实用的学问。

中韩日实学概况

发祥于中国的实学传入日本、韩国、越南,成为一门国际性学术,在近代东亚现代化和经济起飞的过程中曾产生过积极作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先后都成立了实学研究会,组织与开展实学研究。《影响东亚的99位实学思想家》一书为三国实学研究会共同编著,中、日、韩2015年同时出版。日本东亚实学研究会于1993年11月创立,其目的是研究东亚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的实学,特别是"实心实学"。韩国实学学会创立于1991年,其实学研究深受朱子的影响。李退溪作为韩国历史上极为著名的实学思想家,其头像被印在韩币上而被家喻户晓。这些学术团体每两年组织一次东亚实学国际会议(中、日、韩轮流),开展对东亚实学的研究。

中国实学的主要流派和核心

实学是一个具有多层涵义的概念。它既包括有元气实体哲学、道德实践之学、心性实学,又有经世实学和实测实学,还有考据实学和启蒙实学等。其中经世实学是中国实学的主流和核心。

经世实学的基本精神就是主张"经世致用"。经世实学既表现为揭露与批判在田制、水利、漕运、赋税、荒政、兵制、边防、吏治、科举诸方面的社会弊端,又表现为提出与实施各种旨在改革时弊的救世方案。同时,在学术上还包括明经致用论和史学经世论,把治经考史看作经世的重要思想武器。

实体哲学与道德实践之学,是就中国经世实学的哲学思想基础而言。它包括以"气"为本的本体论,以"实践"(力行、践履)为基础的认识论,以"实性"为基本内容的人性论,以"实功"为主要修养方法的道德论,以利欲为基础的理欲统一说(包括义利统一说)等内容。

心性实学(日本实学界称之为"实心实学")以心性本体为核心,通过与工夫、适用范畴的互动,发掘出"内圣外王"的深层境界。工夫和本体的互动构成了儒学"内圣"部分的架构,本体和适用的互动则构成儒学"外王"部分的架构。脱胎于心学传统的部分学者,并未完全放弃心学的内核,比如说高攀龙、刘宗周、黄宗羲、李二曲、孙奇逢等人,他们从学术立场反思明灭原因,亦对心学作了调整--结合时代,容纳了更多外王的因素,而不是简单地放弃心学这一精神财富,另辟蹊径。

实测实学,是就中国经世实学的科学内容和基础而言。它既包括中国传统的古典科学,也包括从欧洲输入的西方近代科学;既包括天文、历法、数学、音律,又包括地理、农业、水利、生物及各种技艺等多种学科。从事探索自然奥秘的各种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为经世实学服务的,是经世致用的一种重要手段。

考据实学,是就中国实学的经学内容和依据而言。从明中叶开始,特别是清代乾嘉时期,随着实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在经学领域,出现了与"宋学"相对立的"考据学"的复兴,主张以专事训诂名物的汉学代替以己意解经的宋学,以主实证的汉学代替凭空议论的宋学。这种实事求是的考据实学往往流露出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以考据为手段来阐述它们的经世思想。

启蒙实学,是指从明中叶开始至晚清时期,随着西学的大量输入,出现的一股具有近代启蒙意义的意识形态,它既表现为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另一种性质的经世之学,又表现为在哲学与文艺领域的某些启蒙思想的因素。

中国实学的时代范围和历史阶段

"实学"概念的某些思想内容虽早已有之,但把这些内容升华为"实学"概念,则始于北宋程颐。尔后,宋元明清时期的许多实学家都沿用这一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中国的实学思想,从而构成了长达800多年的中国实学思潮。

关于中国实学的终点,主张把曾国藩、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思想体系,作为中国经世实学的殿军。随后,不管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的思想体系虽然吸取了中国古典实学的丰富内容,但本质上它已摆脱了中古文化形态,而成为全新的"近代新学"。

从北宋中期到晚清洋务派的800多年间,中国实学思想经过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从北宋至明中叶,是中国实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这一历史时期的实学还不完备,还不能够真正把"实体"与"达用"两者结合起来,未形成完整系统的实学思想体系。(2)从明中叶到清代乾嘉时期,是中国实学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历史时期,无论是经世之学还是实测之学,都比宋元时期具有更加丰富的社会内容,特别是随着"西学东渐"而在科学领域开创了重实践、重验证、重实测的时代新风,把重经验的归纳法和重理性的演绎法结合起来,这是宋元"格物游艺之学"所不具备的。(3)从清代道(光)咸(丰)到同(治)光(绪)年间,既是中国经世实学思想的高涨时期,也是由中国古典实学通往近代新学的转折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实学思想,主要是围绕"救亡图存"这一时代主题而展开。晚清实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中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中,既继承了中国古典实学的成分,又大量地吸收了西政与西学,企图以西学之实补中学之虚,这一特点是由晚清社会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中国实学的研究发展

近几十年中国实学研究取得很大成绩,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比如实学研究中存在的各种争论,如实学的涵义是什么、研究范围是什么、实学和儒学、理学的关系是什么等等。关于实学的内涵,上个世纪末曾经开展过大讨论,诸多学者之间有过非常激烈的争论,有北宋以来的"实体达用之学"(葛荣晋)、受西方科技知识冲击而产生的"实用实测之学"(杜维明)、"切实有用的学问"(罗炽)、"经世致用之学"(张显清),"中世纪走向近代的哲学思潮"(成复旺)等。不仅仅是实学的内涵,实学与儒学、实学与理学、实学与心学、实学与早期启蒙思潮的关系等,都引发过激烈争论。这些争论引发了学界对实学研究的热情,在争论中提高了实学研究的水平。但拘泥于各种争论也会导致实学研究存在简单重复、创新缓慢的状况。第二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实学研究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状况,以实学研究为主要方向的学者越来越少。不仅中国如此,日本、韩国同样如此。从每年培养的硕士、博士的总量上看,人数不算少,能够以实学作为研究方向的则很少。同时,实学自身的特点,也要求研究者是具有哲学、历史、法学等更多学科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当代中国实学

近年来,中国实学研究会在继承古典实学传统的基础上,倡导构建"新实学"的理论形态,在东亚思想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实学,反映了儒学的经世理念和价值,也可以叫做"经世儒学"。发掘儒学在管理、经济、文化、军事、法治、医学、外交等方面的资源,发挥其经世致用的功能,助力民族文化复兴,服务治国理政,打造新时期的"经世儒学"即构建"新实学"。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