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監督程序
審判監督程序,又稱"再審程序"。是指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依職權提起再行審理的特殊訴訟程序。目的在於對已生效而確實有錯誤的判決和裁定,通過再次審理並作出裁判予以糾正。[1]
審判監督程序 | |
---|---|
中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等對已生效裁判,認為確有錯誤,可以向有關機關申訴,但不能停止裁判的執行;各級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生效裁判,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交審判委員會處理;最高法院對各級法院、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已生效裁判,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指令下級法院再審;[2]
最高檢察院對各級法院已生效的刑事裁判、行政裁判,發現確有錯誤,有權依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地方各級檢察院發現同級或上級法院已生效裁判確有錯誤,可報請上級檢察院抗訴。法院決定再審的案件,應另行組成合議庭審理。對原審裁判所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的情況進行全面審查。
原系一審案件,按一審程序審判,所作裁判,可以上訴或抗訴;原系二審的案件,或者是上級法院提審的案件,依照二審程序審判,所作裁判,是終審裁判,宣告後即發生法律效力,不得依二審程序上訴或抗訴。
目錄
基本信息
程序介紹
審判監督程序的意義是通過審判監督程序,可依法糾正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錯誤判決、裁定,有利於保證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準確有效地懲罰犯罪分子,充分體現和貫徹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方針政策;有利於加強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以及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監督,及時發現審判中存在的問題,改進審判工作方法和作風,提高審判人員的素質。
再審情形
人民法院應當再審的情形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
(八)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九)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十)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一)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二)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審判監督權能解析
"審判監督程序就是指對判決、裁定或調解協議已經發生效力的案件提起再行審理以及人民法院依法對這些案件進行再行審理的程序。"①審判監督程序作為司法補救程序,是一種特別的審判程序。除少數由檢察機關、上級法院或本院依職權提起再審外,審判監督案件多數是由當事人申請再審引起的,因此在事實上包含着兩個程序:再審申請複查程序和再審程序。整個審判監督程序過程可以簡單的表述為:申請再審――申請再審審查――決定再審(或予以駁回)――再審。可見從申請再審審查到再審,是一個前後銜接的完整過程。申請再審是前置程序,再審程序是後續程序,因此,申請再審程序實質上是審判監督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申請再審工作也是審判監督工作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在司法實踐中,由於中國訴訟法上的粗放和簡約,造成再審程序立法的真空,導致複查程序存在法律盲區,加上再審程序啟動和運作上的問題,造成一方面申請再審難,審查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又"終而不終",無限再審的尷尬局面,以致法院裁判的權威性、法律的嚴肅性嚴重受損,並因此損害社會主義國家及法制形象。
申訴
主體
只能是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注意:申訴權人與上訴權人的範圍是不大相同的,如被害人沒有上訴權但有申訴權,近親屬只有在被告人同意的情況下才可以上訴(即近親屬沒有獨立的上訴權),但近親屬卻有獨立的申訴權,近親屬進行申訴時無需被告人的同意。
對象
必須是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注意:對於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也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
時間
(1)人民法院對刑事案件的申訴人在刑罰執行完畢後2年內提出的申訴,應當受理。
(2)超過2年提出申訴,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受理:
①可能對原審被告人宣告無罪的;
②原審被告人在規定的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人民法院未受理的;
③屬於疑難、複雜、重大案件的。
注意(再審時效):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申請再審的六個月不適用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2條)。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05條);在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2年內提出( "行政訴訟法解釋"第73條)。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第五十九號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於2012年8月31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胡錦濤 2012年8月31日
第二百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八)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九)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十三)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第二百零五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效力
(1)申訴不能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這是申訴與上訴的重要區別。
(2)申訴不能直接引起審判監督程序。
審查處理
(1)受理、審查申訴一般由作出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進行。直接向上級人民法院申訴的,如果沒有經作出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審查處理,上級人民法院可以交該人民法院審查,並告知申訴人;如果屬於案情疑難、複雜、重大的,或者已經由作出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審查處理後仍堅持申訴的,上級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受理、審查,下級人民法院也可以請求移送上一級人民法院審查處理。
(2)原審人民法院審查處理的申訴、上級人民法院直接處理的申訴和轉交下級人民法院審查處理的申訴,應當立申訴卷。
(3)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不服本院維持第一審人民法院裁判的申訴,可以交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審查。第一審人民法院審查後,應當寫出審查報告,提出處理意見,報第二審人民法院審定。
(4)對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的案件或者授權高級人民法院核准死刑案件的申訴,可以由原核准的人民法院直接處理,也可以交由原審人民法院審查。原審人民法院應當寫出審查報告,提出處理意見,逐級上報原核准的人民法院審定。
(5)人民法院受理申訴後,應當在3個月內作出決定,至遲不得超過6個月。經審查,認為有《民事訴訟法》第204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由院長提請審判委員會決定重新審判;對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204條規定的申訴,應當說服申訴人撤回申訴;對仍然堅持申訴的,應當書面通知駁回。
(6)申訴人對駁回申訴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訴。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申訴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204條規定的,應當予以駁回。經兩級人民法院處理後又提出申訴的,如果沒有新的充分理由,人民法院可以不再受理。
再審情形
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的申訴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判:
(1)有新的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的;
(2)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不充分或者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存在矛盾的;
(3)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4)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5)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的時候,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程序介紹
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體及其權限
1.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和審判委員會
(1)此處的"各級人民法院"是指作出生效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
(2)該人民法院院長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在認定事實上或者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必須提交審判委員會處理;
(3)審判委員會經過討論作出本院再審的決定。
2.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級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對於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正確,但是在適用法律上有錯誤,或者案情疑難、複雜、重大的,或者有其他不宜由原審人民法院審理的情況的案件,也可以提審。
3.最高人民檢察院和上級人民檢察院
(1)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2)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需要提出抗訴的,由控告申訴部門報請檢察長提交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人民檢察院決定抗訴後,由審查起訴部門出庭支持抗訴。
(3)最高人民檢察院發現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者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發現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者裁定確有錯誤時,可以直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或者指令作出生效判決、裁定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407、408條)。
(4)人民檢察院認為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①有新的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的;
②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不充分或者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存在矛盾的;
③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④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的時候,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406條)。
抗訴區別
二審抗訴與再審抗訴的區別
①抗訴的對象不同
二審抗訴的對象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一審判決、裁定;而再審抗訴的對象是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
②抗訴的權限不同
除最高人民檢察院外,任何一級人民檢察院都有權對同級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裁定提出二審抗訴;而除了最高人民檢察院有權對同級的最高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提出再審抗訴外,其他各級人民檢察院只能對下級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提出再審抗訴。可見,基層人民檢察院只能提出二審抗訴,無權提出再審抗訴;而最高人民檢察院只能提出再審抗訴,無權提出二審抗訴。
③接受抗訴的審判機關不同
接受二審抗訴的是提出抗訴的人民檢察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而接受再審抗訴的是提出抗訴的人民檢察院的同級人民法院。
④抗訴的期限不同
二審抗訴必須在法定期限內提出,而法律對再審抗訴的提起沒有規定期限(依據刑法,對於原判無罪的案件的再審抗訴應當受追訴時效的限制)。
⑤抗訴的效力不同
二審抗訴將阻止第一審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而再審抗訴並不導致原判決、裁定在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期間執行的停止。
注意:二審抗訴針對的是同級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不過,最高人民檢察院沒有二審的抗訴權;再審抗訴是針對下級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而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再審抗訴。
重新審判
再審和提審
(1)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對案件重新審判一律組成合議庭,合議庭必須重新組成,原合議庭的成員不得參加。
(2)審判監督程序本身沒有獨立的審判程序,其審判程序根據原審裁判生效的審級以及適用提審還是再審而有別:原審裁判是第一審後生效而現在是再審的,適用第一審程序(但審判組織除外,如不得適用簡易程序、合議庭中不得有人民陪審員參加),所作出的裁判可以上訴、抗訴;原審裁判是第二審後生效而現在是提審的,適用第二審程序,所作出的裁判是終審的判決、裁定;原審裁判是第二審後生效的,那麼不管是提審還是再審,均適用第二審程序,所作出的裁判是終審的判決、裁定。
(3)人民法院決定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除人民檢察院提起抗訴的外,應當製作再審決定書。再審期間不停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注意:在民事訴訟中,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應當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 "民事訴訟意見"第199、200條);在行政訴訟中,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應當裁定中止原判決的執行( "行政訴訟法解釋"第77條)。
開庭審理、不開庭審理與不得加重刑罰的情形
(1)人民法院審理下列再審案件,應當依法開庭審理:
①依照第一審程序審理的;
②依照第二審程序需要對事實或者證據進行審理的;
③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的;
④可能對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加重刑罰的;
⑤有其他應當開庭審理情形的。
(2)下列再審案件可以不開庭審理:
①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但適用法律錯誤,量刑畸重的;
②1979年《刑事訴訟法》施行以前裁判的;
③ 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原審自訴人已經死亡或者喪失刑事責任能力的;
④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在交通十分不便的邊遠地區監獄服刑,提押到庭確有困難的;但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人民法院應徵得人民檢察院的同意;
⑤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按規定經兩次通知,人民檢察院不派員出庭的。
(3)人民法院審理共同犯罪再審案件,如果人民法院再審決定書或者人民檢察院抗訴書只對部分同案原審被告人(同案原審上訴人)提起再審,其他未涉及的同案原審被告人(同案原審上訴人)不出庭不影響案件審理的,可以不出庭參與訴訟。
(4)除人民檢察院抗訴的以外,再審一般不得加重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的刑罰。不具備開庭條件可以不開庭審理的,或者可以不出庭參加訴訟的,不得加重未出庭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同案原審被告人(同案原審上訴人)的刑罰。
開庭前的工作
(1)將再審決定書、申訴書副本至遲在開庭30日前,重大、疑難案件至遲在開庭60日前送達同級人民檢察院,並通知其查閱案卷和準備出庭。
(2)將再審決定書或抗訴書副本至遲在開庭30日以前送達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告知其可以委託辯護人,或者依法為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擔任辯護人。
提押、中止執行及強制措施
(1)人民法院決定再審或者受理抗訴書後,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正在服刑的,人民法院依據再審決定書或者抗訴書及提押票等文書辦理提押。
(2)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在押,再審可能改判宣告無罪的,人民法院裁定中止執行原裁決後,可以取保候審。
(3)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不在押,確有必要採取強制措施並符合法律規定採取強制措施條件的,人民法院裁定中止執行原裁決後,依法採取強制措施。
審理程序
(1)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對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證據和適用法律進行全面審查,不受申訴或者抗訴範圍的限制。
(2)對於原判決事實不清或者證據不足的,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並將指令再審的決定書抄送抗訴的人民檢察院。
(3)控辯雙方收到再審決定書或抗訴書後,人民法院通知開庭之日前,可以提交新的證據。開庭後,除對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有利的外,人民法院不再接納新證據。
(4)人民法院審理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再審案件,對人民檢察院接到出庭通知後未出庭的,應當裁定按人民檢察院撤回抗訴處理,並通知訴訟參與人。
中止審理與終止審理
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收到再審決定書或者抗訴書後下落不明或者收到抗訴書後未到庭的,人民法院應當中止審理;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到案後,恢複審理;如果超過2年仍查無下落的,應當裁定終止審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再審案件開庭審理程序的具體規定》第12條)。
重新審理的期限
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在作出提審、再審決定之日起3個月以內審結(注意:該審限的計算方式應當從"作出提審、再審決定之日"起算,不要混淆為"受理之日"起),需要延長期限的,不得超過6個月。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審判抗訴的案件,審理期限適用前款規定;對需要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的,應當自接受抗訴之日起1個月以內作出決定,下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期限適用前款規定。
判後處理
1.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裁定駁回申訴或者抗訴。
2.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應當改判。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的案件,認為必須判處被告人死刑立即執行的,直接改判後,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3.應當對被告人實行數罪併罰的案件,原判決、裁定沒有分別定罪量刑的,應當撤銷原判決、裁定,重新定罪量刑,並決定執行的刑罰。
4.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的案件,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不清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經再審仍無法查清,證據不足,不能認定原審被告人有罪的,應當參照有關規定判決宣告被告人無罪。
民事再審現狀
綜述:再審程序設立以來,在司法公正、實現法律統一、糾正冤假錯案、維護司法權威和社會正義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再審啟動上強調了國家干預權,忽視了當事人處分權,在事實認定上追求客觀真實,忽視了法律事實;在糾錯上,注意實體公正,忽視程序公正,從而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以下幾種弊端。
啟動機制混亂
在法律上並沒有嚴格限制再審主體的啟動。根據中國現行訴訟法的規定,再審程序除基於當事人申請再審發生外, 還可以基於法院、檢察院的職權發生。"這在西方國家僅規定當事人有權提起再審,法院和檢察院一般不成為引發再審程序發生的主體。"但是中國人民法院及相關機關則被賦予了相當大的職權,法院、檢察院可以在當事人未提出申請的情況下主動依職權提起再審,而且無時間限制,明顯帶有國家干預的色彩,將公權利隨意介入了私權利之中。這不僅忽視了對當事人是否通過再審以維護自己權益之決定權的尊重,而且也缺乏對當事人放棄上訴權及其產生的法律後果之意思自治的尊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國家更注重個人權利的今天,此等規定是極不科學的,應當儘快予以修正。
審級的無限定問題
據中國的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對於已生效的判決可以向原審法院提出再審,也可以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再審;本院的上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都有權發動再審程序,最高人民檢察院、上級人民檢察院、同級人民檢察院也都有權直接或間接的啟動再審程序。"
因此法律對於再審案件應有哪一級法院管轄規定不清楚,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 再審案件級別管轄不明。不僅原審法院可以管轄受理,而且,上級法院以及最高法院可以同時複查甚至再審,這種現象經常發生;
(2)再審抗訴管轄不明。特別法檢時常發生衝突的法律問題。《民事訴訟法》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按理說,同抗同審應無異議,受理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直接審理同級檢察院提出的抗訴。但由於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皆沒有對此作出明確的規定,所以司法實踐中,多數採用了上抗下審的做法,但也不排除同抗同審的可能,這種管轄的極具不明朗性。
審理程序及範圍的無限定性
現行中的民事訴訟法除了第一百八十四條外,對再審的審理程序和裁判程序並無專門性規定。三大訴訟法對再審案件的審理程序規定了兩種: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如果原審是按照一審程序審理則再審也應按照一審程序審理;原審是按照二審程序審理的則再審依二審程序來審理。這一規定,未加考慮再審程序的特殊性,從而使司法實踐中的再審審理雜亂無章,既不同於原一審程序,也不同於二審程序。民事訴訟法簡單地按照一審或二審程序不可能包羅再審的所有法律問題。例如按一審程序審理的案件,能否追加當事人的問題;原告能否變更訴訟請求,被告能否反訴的問題;原告經合法傳喚無不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允許中途退庭能否按撤訴處理的問題;維持或撤消原判如何適用法律問題,按照二審程序提審的案件能否發回重審的問題等等,都無相關法律規定。
缺乏相關規定
對審查方式、處理結果、期限等均未加以規定
申請再審的審查方式主要是法院在受理申請再審後,調取原審卷宗依職權進行調查的方式。申請再審程序是法官背着當事人對案件的調查為主線而展開的活動。其中法官負有案件真相的職責。因此審查方式上也存在着不容忽視的問題:再審法官易先入為主,違背了當事人處分原則,弱化了再審開庭的庭審功能,審判方式不公開,申請再審審查結束後以通知的形式駁回再審申請,體現不了審判機關行使審判權的法律特性,也體現不了法院作為審判機關的權威性與嚴肅性。
當事人可以依據審判監督程序引起再審,再審裁判生效後,還可以依審判監督程序再再審,如湖南長沙市某法院發生一起案件訴訟十八年,裁判二十次,法院反覆再審多次,最後再審維持原初審判決的事例。"現行民事訴訟法對申訴的期限未作限制意味着當事人終身的申請權"。
權利義務內容不明確
申請再審的權利義務內容不明確
按照中國三大訴訟法對申請再審之訴的法律規定,只要對於生效判決提出再審申請,就應該必然地引起再審的審查程序,這是再審區別於一般申訴的標誌。但在現實中,申請再審提出後,也不必然引起複查程序的立案,或者是立案後並未及時的開展審查工作,使申請再審人的申請再審權利得不到實質上的保障。另一方面,也並未相應地明確與申請再審權利相對應的訴訟義務。對申請再審人怎樣行使其訴訟權利,其訴訟權利的行使應受到如何的限制和約束,都未規定,導致再審申請人隨意、濫用再審權,甚至無限申訴,違反了程序的安定性與裁判的既判力。
監督程序
人民法院對已經審結的案件發現確有錯誤的,依其審判監督職能,有權對案件提起再審,但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提起再審的主體必須是法定的行使審判權的機關和公職人員。依照我國《民事訴訟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在民事訴訟中有權行使審判權的機關和公職人員包括:各級人民法院的院長和審判委員會,他們共同對本院的審判行審判監督權;最高人民法院以及上級人民法院。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體不同,其提起的方式和適用的程序也各不相同。
(2)提起再審的客體必須是人民院確有錯誤的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和調解書。所謂確有錯誤,既包括認定事實的錯誤,又包括適用法律上的錯誤;既包括適用實體法錯誤,也包括法定程序錯誤。對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如未發現錯誤,不能提起審判監督。另外,人民法院對未生效的裁判發現錯誤的,只能通過二審程序糾正錯誤,而不能適用審判監督程序提起再審。
(3)必須由有權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組織作出裁定書以決定再審,方能啟動再審程序。
困惑和矛盾的根源
申請再審之訴作為訴權得以確立,本是現代訴訟立法的一大進步,而這種訴權的確立,必須要有相應的嚴格的、科學的制度加以保障,否則,只能使申請再審之訴流於形式。中國現行的再審程序立法,相對於一、二審程序立法而言較為混亂,這種混亂的原因是申請再審權利及其保障程序設置上的缺陷,加上再審啟動機制混亂,造成了立法規則上的不和諧和衝突。一方面當事人申請再審難,另一方面又容易引起對生效裁判所謂公正性和穩定性之間把握的平衡,最終導致了司法實踐中程序運作混亂和操作困難。"對當事人申請再審無疑應當限定較為嚴格的條件,因為再審畢竟不是一個獨立的審級,要穩定生效裁判的效力,就必須防止再審程序通常應當由當事人提起。"可見,現行審判監督制度這種兩難困境和難以調和的衝突根本原因,在於保障當事人申請再審權利與維護生效裁判穩定性的矛盾以及申請再審的當事人主義與再審提起的職權主義的矛盾,這兩對矛盾如果無法得到解決,審判監督程序的改革將無法徹底進行。
重構再審程序的價值取向
綜述:"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訴訟法與實體法的相互關係被經典地界定為'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在這種認識論的指導下,在理論層面上表現為極端化的'程序工具主義'。而在司法實踐中表現為'重實體、輕程序'的程序虛無主義。"
極端地堅持程序虛無主義的觀點,其後果往往是承認甚至鼓勵裁判者為實現正確結果而不擇手段――不考慮法律程序本身的正當性、公正性、合法性。"法律程序既然只是為了實現裁判結果的正確性而存在,那麼也同樣可以為這一目的而犧牲,這也是從程序工具主義理論中可以得出的一個必然結論。"
再審程序的價值取向
"任何值得被稱之為法律的制度,必須關注某些超越特定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相對性的基本價值。"對於民事訴訟制度的價值的取向,近年來不少學者從程序公正和訴訟效益的角度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並已達成了某些共識,也有學者提出了"程序安定也是民事訴訟價值的取向,甚至提出在法的價值序列中,法的安定性優於正義和其他價值"。
1.程序公正
"博登海默將正義表述為有着一張普洛透斯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不同形狀並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公正在傳統法理學中被認為法律的唯一目標或功利價值。關於程序公正的內容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述,他們的回答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程序公正的基本內容。"但是程序公正的觀念和標準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它們要與特定時代和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狀況相適應,並受制於一個社會的法律傳統,人們很難提出一種普遍適用於所有時代和社會的公正理想。"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否認,任何時代、任何社會的民事訴訟程序主體對程序本身的需求具有某種共同性的因素,我們可以歸納為"法官中立原則"、"當事人處分原則"、"當事人平等原則"、"程序參與原則"、"程序公開原則"等。
2.程序效益
效益本身作為一個經濟學術語,只涉及純經濟學的內容,其所回答是一個資源有限的社會,應如何進行理性的選擇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以來,訴訟立法同社會經濟生活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以至於無法拒絕受經濟功利規則的影響和支配。經濟分析原理與訴訟法律關係之間的融合導致了訴訟成本與訴訟效益觀的產生。波斯納將經濟學看做是一種理性選擇理論,即訴訟所達到的理性選擇。就是以最小可能的資源化費來達到預期目的的理性選擇,從而將節省下來的資源用於經濟系統的其他領域。"程序效益的內涵就僅僅及於其經濟價值的體系,從民事訴訟的角度,程序效益所要考究的是儘可能以最小成本投入獲得最大的訴訟效益"。
"司法本身是一種時間和資源有限性的工作,它必須遵循法律的正當程序,而不允許當事人無限制地收集和提交證據,給法院並一遍又一遍地要求法院進行審理。"
我們應當重新設計再審程序和司法實踐中程序效益原則,應當始終注意把握。作為再審,必然要消耗相當的物力、人力、財力以及時間資源。這些資源的消耗在一定意義上講是不必要的,也是可以避免的。從公正的角度上來講,對於錯誤的裁判應當予以糾正,但從效益的角度來看,"實現公正要以最小的投入來保障,而現行訴訟法忽略了程序的效益,重要的表現在於判決缺乏終局性,啟動再審主體過多,時間上的限制也不嚴格,無休止的訴訟反映了也刺激了對法院決定的不尊重,從而嚴重削弱了法院體系的效率。"
3.程序安定
程序安定的價值往往被歸納為程序公正的範疇,博登海默就在討論正義與安全時稱:"儘管有着秩序無需要的討論中,我們把安全需求的問題置於中心地位,但是人們卻始終只是把安全視為實現正義的價值的一個相關因素而已"。"程序安定與程序公正的效益有相互重合的部分,但從根本上來說,程序安定是訴訟制度獨立的價值取向。"如果法律秩序不表現為一種安全秩序,那麼它根本不能算是法律,因此我們認為,如果法律程序不安定,那麼它就不是一種程序,當然也就談不上程序公正和效益,因此程序安定是訴訟制度的首要價值取向。
程序的安定性包含兩個層次的安定,即程序規範安定和程序運作的安定,其基本要素包括程序的有序性、程序的不可逆性、程序的終結性、程序的法定性。程序安定要求,終審判決一旦作出,不能隨意地重新啟動程序,對該案件重新審理或撤銷該判決。這不僅能夠充分地維護司法的權威和法律的權威,而且也可以確保各方及時地擺脫訟累。"判決一旦做出,法官就不再是法官,即使法官從他處理的爭議中擺脫出來"。當事人也從侵擾中恢復安寧和自由。"如果一種爭端解決程序總是因同一事項而被反覆啟動,它是不能成為程序的"。
中國再審程序啟動具有多主體性及申訴無限性,正是由於啟動主體範圍過寬,使得再審啟動是一種無序的狀態。導致再審程序的頻繁啟動,終審判決沒有什麼既判力。不僅當事人不對其信服,而且也造成其他人喪失了對法律的信仰。在現代社會裡,維護法的安定性和法律和平是法治原則導出的必然結果。這就要求每一紛爭都應獲得終局的解決,並且為避免統一紛爭反覆訴諸法院,重複進行訴訟程序及做出相互矛盾的裁判。
再審程序價值目標的實現
審判監督工作的改革的切入點必須首先確定權利義務相對應的申請再審權。切實保障申請再審權,只有這樣才能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功效。法理學理論告訴我們,真正意義上的權利,必然有其相對應的義務,權利和義務不可分離,因此在設定申請再審權,同時必須同時明確與之相對應的訴訟義務,如規定申請再審的範圍,提出機關、提出的次數、時限及其它訴訟義務,是申請再審的權利義務完整地有機統一。
其次,構建科學的審判監督和訴權保障機制,須以公正、效率、效益為價值目標,並最大限度保護訴訟當事人的訴訟權益乃至實體效益。要實現訴訟公正,必須從立法上實現程序公正。主要是健全再審的啟動和運作機制,構建科學的法定再審事由,以防止再審程序被輕易提起,維護終審裁判的既判力和穩定性。
1.完善再審的啟動程序
(1)取消法院依職權發動再審的規定。
其理由是一:從理論上講,法院依職權決定再審違背了"不告不理"的原則。因為法官在訴訟中的中立裁判角色決定其在啟動程序方面只能是消極的、被動的。否則,則與一方當事人無異。因為啟動再審程序的當事人都是有訴須審的,與對方當事人是成對立關係的,所以法院在啟動再審的同時也就喪失了中立裁判的立場,使三角的訴訟結構蛻變成了線形結構。這樣做,不僅違反了民事訴訟中的處分原則,也有悖於民事訴訟的目的。其二,就是從國外大多數國家的規定看,很少有法院作為再審主體的規定。法院只能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符合法定條件和程序才能啟動再審程序,才能有效地維護終審裁判的既判力。
(2)限制人民檢察院抗訴案件的範圍
關於人民檢察院對民事案件的抗訴權,理論界爭議很大。有人主張取消檢察機關的抗訴權,其主要理由就是檢察機關對民事案件進行抗訴"師出無名",違反了民事訴訟中當事人處分之原則。對此,筆者雖有同感,但也不完全贊同。
檢察機關僅僅基於一方當事人的一面之詞而提出抗訴的話,不僅有悖於程序公正的要求而且從深層次上講還損害了民事訴訟當事人雙方訴訟地位平等和訴訟權力平等的基本準則。檢察機關針對一般民事案件的提起抗訴違背了民事訴訟中的處分權原則。其次,檢察機關對一般民事案件提起抗訴容易打破當事人雙方平等對抗的格局。所以筆者認為應當取消檢察機關對一般民事案件的抗訴權。但檢察機關畢竟是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言人,並負有法律監督職責。因此檢察機關不應過多介入私法領域的民商事審判,除非案件涉及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利益或者發現法官有枉法裁判行為。
(3)取消申訴制度,開放再審程序,強化當事人的申請再審權利。
申訴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民主權利,無時效限制。申請再審是一項訴訟權利有一定的時間限制,如不在法定期限內提出再審申請,以後將無權請求再審。目前申訴已經被很多人無休止地用到法律領域,且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所以筆者建議取消申訴制度。同時,長期以來,民事當事人的民事申請再審權一直得不到應有的對待,甚至受到輕視,所以要加強對當事人申請再審的程序保障,開放再審程序,即凡是當事人認為生效判決有誤並在法定期限內提出了再審申請,只要該申請符合法定情形,人民法院就應當立案受理。
2.科學構建起再審的事由
程序正義是立法者在程序設置、司法者在程序操作過程中所要實現的價值目標,而現行民事訴訟法關於再審理由規定的一個缺陷就是忽視了程序正義的獨立性。目前法律界對於如何穩定裁判的既判力,防止再審提起的隨意性,維護司法的權威問題各抒己見,見仁見智,但對再審法定事由質疑最多。有專家指出,中國訴訟法雖然規定了幾種當事人申訴或申請再審的情形,但這幾種情形涉及到證據的事實、法律、程序等各個方向,幾乎囊括了與案件相關所有問題。而且表述籠統,不具有可操作性,無法達到規範再審標準和再審標準和限制再審的目的。
審判監督階段的事實審查,並不是審查這些證據能否成一定的法律事實,而是對已認定的案件事實是否符合證據規則進行判斷,即以原裁判作出時所收集到並經質證的證據為限,對原裁判的事實認定的準確性進行評判。顯然比一、二審程序來對證據的標準的要求應進一步降低,即原判所認定的法律事實主要證據不足的,才能應申請再審人的申請予以再審,而把那些事實難以查清,尚存爭議的案件排除在再審之外,避免隨意再審改判;另外原終審結束後出現所謂"新證據",當然不能成為再審事由。這不但是對二審終審的直接違反,也與舉證時效制度相牴觸,對這種新出現的證據,可引導當事人以新出現的事實另行起訴。當然認定是事實也有怎樣適用程序法的問題,但比使用實體法的要規範的多。對原裁判的事實認定,存在着一個是非對錯的判斷標準問題。當然也就要求建立相當健全的證據法律制度,從立法上確保程序公正的法律基礎,故應當把提起再審的事限定在對原判的認定事實和程序的問題上,這樣就把再審的法定事由建立在具有較為明確的標準的基礎上,使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以便於司法實踐中準確地把握應用。筆者以為,再審的法定事由一般可歸納為再審的程序事由和實體事由。有關程序方面的法定事由有依法應公開審理的案件未公開審理、未經開庭審理而作出判決、審理本案的審判人員、書記員應當迴避而未迴避、審判組織不合法、當事人未經合法代理、違反管轄規定的等。實體事由主要有作為裁判基礎的主要證據是虛假的或不真實的、作為裁判依據的另一裁判或行政機關的決定已被撤消、本案裁判與另一在其前生效的判決、裁定相牴觸、適用法律、法規錯誤,且足以影響裁判公正的等等。
3.審判監督程序必須實行審級監督,改變目前實行的內部監督的模式。
審判監督程序的根本性能在於糾錯。但是目前所實行的由內部的審判監督機構對本院已生效的判決進行審判監督的內部監督機制是難以實現這一功能的。現行再審程序下,再審案件的管轄是不清晰的。就申請再審而言,上下級法院就同一案件同時進行再審的情形,並不鮮見。就抗訴再審而言,是同抗同訴還是上抗下審,也都一直存在爭議。所以,我們必須對再審案件的管轄作一統一規定。"審判獨立的根本就是保證法官在不受外界限制、影響、壓力的情況下,根據庭審認定的事實和其對法律的理解自由做出裁判,如果允許乃至對法院裁判是否正確進行法律效果的評判,必然導致法官產生擔擾、畏懼乃至服從,依附心理危機審判獨立。"這種內部機構監督是法官也放不開手腳,所以這種監督的結果也缺乏司法的權威性,不複合訴訟的本質規律,只有審級監督才能體現權威性、嚴肅性、公正性,況且如前所說,對從事審判監督工作的法官來說,改判本院的案件就意味着壓力,情感上也不願改判案件。所以,筆者以為,再審案件由作出生效裁判的上一級法院管轄並審理較為合適。這樣從審判監督角度上,還是從心理學講都是比較科學的。
4.民事、行政案件實行再審申請預收費制度,這是遏制申請再審無序狀態的有效途徑。
所謂收受理費,待案件處理後,如果結果是駁回再審申請的,則費用不予退還,以懲戒其濫用申請再審權的行為;如果結果是申請再審有理,案件被改判的則法院會把這項費用如數退還給申請再審人,把申請再審收費作為申請再審人的一種訴訟義務。加以制度化規定下來,對於當事人而言,申請再審之訴是自己的訴訟權利,而且還必須承擔相應的訴訟義務,從而使起更珍惜自己擁有的權利,切實有效地減少無理纏訟和濫用申請再審權利的現象。況且在司法實踐中,90%左右的申請再審案件經審查後確認原裁判正確,駁回再審申請,辦理這類案件也要花費人力、物力、財力對申請人收取一定的費用是合理的、應該的,也可以增強辦案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結語
通過對中國現行審判監督程序的現實和理論的檢討以及重構再審程序的價值取向的分析,我們在重構時應充分考慮在再審設計與運行中注入程序公正、效益、安定的程序價值。同時應考慮到"中國需要又在一系列基本原則、概念和形式上能夠與現代世界各國法律銜接的而又具有自己的法理的法律。這種法律能夠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下,在適應發展的前提下處理的一般與本土的關係。"
但是,審判監督程序既是一"人為制度",就難以擺脫人類制度固有的局限性。完善再審程序應當比較完美地實現法的安定性與法的真實性之間的統一。再審是對既判力的挑戰,也是對訴訟中不誠實信用行為的懲罰。中國的審判監督程序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相信在公正陽光的照耀下,秩序雨露的滋潤下,效益春風的吹拂下成長。相信不久的將來,審判監督程序必定會是一個合理有序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