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政編查館
憲政編查館,清末政治體制改革運動中的一個官方臨時研究機構[1]。1905年置考察政治館,1907年8月清朝決定仿行立憲,改考察政治館為憲政編查館,直屬軍機處,由軍機處王大臣督飭,設提調二員綜理館中一切事宜。設編制局、統計局、官報局,譯書處、圖書處、總務處。憲政編查館主要工作是翻譯各國憲法,研究國情,辦理有關憲政的折件,初步擬定有關法規。1911年5月清朝取消軍機處並設置內閣時,憲政編查館改名法制院,隸屬內閣,由內閣總理大臣、協理大臣兼充憲政編查館大臣。
目錄
職責
主要任務是辦理奉旨交議的有關憲政折件及承擬軍機大臣交付調查各件;翻譯各國憲法、編訂法規及考核各部院、各省政治情況等等,即「編譯東西洋各國憲法,以為借鏡之資,調查中國各省政治,以為更張之漸」; 「編制法規,統計政要各事項」。憲政編查館設提調二人主持管理,下有編制、統計、官報三局,各設局長、副局長各一人和科員若干人。宣統三年(1911)5月清政府裁撤軍機處,改設內閣,此館隨之撤消。
職官
以下列出憲政編查館主要職官:
- 提調:寶熙(1907~)、劉若曾(1907~)、達壽(1909~)、李家駒(1910~)
- 總核:王慶平(1907~1909)、曹廣楨(1907~1909)、易貞(190~)、劉谷孫(1909-)、楊壽樞(1910~)
- 諮議官:嚴復(1907~)、黃紹基(1907~)、辜鴻銘(1907~)
- 編制局
- 局長:吳廷燮(1907~)
- 副局長:章宗祥(1907~)
- 正科員:汪榮寶、曹汝霖、恩華(以上1907~)、金邦平(1910~,編制局正科員上行走)
- 副科員:胡大勛、朱國楨、董康、胡礽泰、陳曾壽、嵇鏡、富士英、章宗元、程明超、施耀本、顏誌慶、高種、張孝移、熊垓、嚴錦榮、廉隅(以上1907~),陳籙(1909~)、劉福姚(1910~)、李景鉌(1910~)、汪曾武(1910~)、顧德鄰(1910~)、施愚(1910~)、蕭鶴祥(1910~)
- 統計局
- 局長:沈林一(1907~)
- 副局長:錢承鋕(1907~)
- 正科員:延鴻、林棨、陳毅(以上1907~)
- 副科員:文斌、吳振麟、盧靜遠、張國淦、夏道炳、劉澤熙、顧鰲、王建祖、嵇芩孫、陸夢熊、張鴻藻、錢應清、林蔚章(以上1907~),伍銓萃(1909~)、林世燾(1910-)、邵福瀛(1910~)
- 官報局
- 局長:華世奎(1907~)
- 印刷科科員:傅范初(1907~)
- 譯書處
- 總纂:嚴璩(1907~)[2]
視頻
憲政編查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清末預備立憲時期憲政編查館研究,道客巴巴,2015-02-28
- ↑ 清史稿:置提調四;總核、參議各二;庶務處總辦一;一、二等諮議官,無恆額。設編制、統計、官報三局,局長、副局長各一,科員視事酌置。,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