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宽鳍鱲

来自 贴吧 的图片

中文学名:宽鳍鱲

拉丁学名:Zacco platypus

别 称:桃花鱼、双尾鱼、

红车公、红翅子、

白糯鱼、红挂边、红翅膀

二名法:Pale chub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硬骨鱼纲

目:鲤形目

科:鲤科

属:鱲属

分布区域:中国、朝鲜日本

宽鳍鱲:鱼类,属鲤形目鲤科鱲属。分布极广,在中国、朝鲜、日本均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及东部沿海各溪流。尤以山区溪流中为常见。一般个体长约14厘米,最大个体可长达20厘米,一般个体体重25克,50-100克重的甚少。其个体虽小,但较肥壮,含脂量高,产量也较高,为普通食用杂鱼之一。在南方省份山区形成一种特殊的小渔业,为山区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其肉可入药,若将其除去内脏和鳞片,鲜用,具有解毒、杀虫之功效,主治疮疖、疥癣等症。 [1]

目录

宽鳍鱲外形特征

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头短,吻钝,口端位,稍向上倾斜,唇厚,眼较小。鳞较大,略呈长方形,在腹鳍基部两侧各有一向后伸长的腋鳞。侧线完全,在腹鳍处向下微弯,过臀鳍后又上升至尾柄正中。生殖季节雄体出现“婚装”,头部、吻部、臀鳍条上出现许多珠星,臀鳍第1-4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全身具有鲜艳的婚姻色。

生活时体色鲜艳,背部呈黑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12-13条垂直的黑色条纹,条纹间有许多不规则的粉红色斑点。腹鳍为淡红色,胸鳍上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灰色,尾鳍的后缘呈黑色。 宽鳍鱲 雌雄鱼

背鳍iii-7;胸鳍i-l4—15;腹鳍i-7—8;臀鳍iii-9--10。侧线鳞44((8-9)/(3-V))*47;背鳍前鳞14—16;围尾柄鳞17—20。第一鳃弓外侧鳃耙8--10,内侧8--13。下咽齿3行,2.4.5—5.4.2或2.4.4--5.4.2。脊椎骨4+36—39+l。鳔2室,前室短;后室长,末端稍尖,为前室长的2倍左右。肠管较粗短,为标准长的l.5—2. 0倍。腹腔膜为灰黑色,其上有许多小黑点。

标准长为体高的3.0—5.8倍,为头长的3.2—1.5倍,为尾柄长的3.0--6.8倍,为尾柄高的7.0--11.8倍。头长为吻长的2.5--3.8倍,为眼径的3.8--5.0倍,为眼间距的2.5—5.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2.0倍。

体长,较高,腹部圆,腹部无腹棱。头高而短,前端钝。吻短。其长小于眼后头长。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 宽鳍鱲(5张) 。上颌比下颌稍长,上下颌无凹凸,向后延伸可达眼后缘下方。唇较薄,光滑。无触须。眼稍大,位于头侧上方近吻端。鼻孔位于眼前上方,离眼前缘较近。

鳃孔大,鳃耙短,末端尖,排列稀疏。下咽齿较细弱,顶端尖,稍弯曲。背鳍无硬刺,外缘平截,其起点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为近。胸鳍小,末端尖,后伸达到腹鳍基部。腹鳍小,外缘平截,其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下方。臀鳍基部较长,雌鱼第1—2根分枝鳍条稍长,外缘凹形;雄鱼第1—4根分枝鳍条甚长,其他鳍条亦较长。末端多分离。尾鳍分叉深,上下叶等长,末端尖。

尾柄鳍短而高。肛门离臀鳍起点较近。鳞片较大,略呈长方形,腹鳍基部有一狭长的腋鳞,腹部鳞片稍小。侧线完全,在腹鳍上方略向下弯曲,然后再向上延伸到尾柄中部。

生殖季节雄鱼头部,体侧和尾柄上有珠星,臀鳍上有粗颗粒状珠星。生活时体色十分鲜艳,雄鱼比雌鱼更为 宽鳍鱲 明显。一般背部灰黑色带绿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10--15条垂直的黑色宽带纹,条纹之间有许多浅红色斑点,体侧鳞上有金属光泽。背鳍灰色;胸鳍灰白色,其上有许多黑色斑点;腹鳍浅红色或白色。臀鳍粉红色或红色带绿色光泽。尾鳍灰色,后缘呈黑色。

宽鳍鱲生活习性

此类鱼与马口鱼生活习性相似,两种鱼经常群集在一起,喜欢嬉游于水流较急、底质为砂石的浅滩。江河的支流中较多,而深水湖泊中则少见。以浮游甲壳类为食,兼食一些藻类、小鱼及水底的腐植物质。

宽鳍鱲早期发育

宽鳍鱲成熟卵呈圆球状,平均卵径1.04mm,为沉性卵。在平均23.0℃(17.1—28.0℃)水温条件下,从受精卵到孵化经历了73h1min,积温为1682.3度.时;孵化后6.5d进入弯曲期仔鱼。仔鱼前期发育速度与出膜前相比明显减慢;弯曲期仔鱼出现大量死亡可能与有限的人工培育条件、混合营养期能量供给不足等原因有关。

通过比较发现,宽鳍鱲与鲤科中其他21个种相比,早期发育时间比其中7个种均长。宽鳍鱲早期发育时间比同域分布、相同发育水温的马口鱼略长,明显长于同属的纵纹鱲的发育时间。宽鳍鱲南、北方种群仔鱼发育速度存在差异,北方种群出膜前发育速度比南方种群快,但出膜后发育速度减慢。

参考来源

  1. 宽鳍鱲, 动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