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宿遷市位於蘇北,鄰近駱馬湖。1987年,撤縣設市,1996年設地級市。

目錄

簡述

宿遷市位於江蘇省北部,北鄰駱馬湖。東晉義熙元年(405年)置宿豫縣。唐寶應元年(762年)避代宗諱改今名。以春秋時宿國人遷此,故名。1987年,撤銷宿遷縣,設立宿遷市。1996年7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宿遷市,設立地級宿遷市。將淮陰市的沭陽、泗陽、泗洪3縣劃歸宿遷市管轄。宿遷市設立宿豫縣和宿城區。宿豫縣轄原縣級宿遷市的順河、耿車、皂河、埠子、大興、來龍、蔡集、王官集8個鎮和駱馬湖、龍河、關廟、黃墩、陸集、羅圩、丁嘴、保安、曹集、曉店、塘湖、仰化、三棵樹、侍嶺、新莊、洋北、卓圩、趙捻、南蔡19個鄉。宿城區轄原縣級宿遷市的宿城鎮和井頭、支口、雙莊、果園4個鄉。[1]

概況

在秦漢文化的風雲際會之地,有一片生機勃勃的熱土,那就是被清代皇帝乾隆盛讚為"第一江山春好處"的中國江蘇省宿遷市。這個年輕的城市歷史悠久,境內有江蘇省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下草灣文化遺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英雄--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里,《史記》中說"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下相便為現在的宿遷。

地級宿遷市1996年建市,下轄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城區和宿豫區,總面積8555平方公里,人口529萬。她是江蘇重要和新興的中心城市,也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城市群中一朵艷麗的新葩,作為江蘇、安徽兩省之通衢,宿遷人傑地靈、資源豐富。

宿遷屬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豐沛,無霜期較長,年平均氣溫14.2℃,年平均降水量910毫米。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共有耕地675萬畝,是中國著名的商品糧基地。林業資源極為豐富,被譽為中國意楊第一故鄉。

中國著名的四大淡水湖之一--洪澤湖和中國為數不多的二級水質湖--駱馬湖,象一對孿生姐妹滋潤這個著名的魚米之鄉。境內河流縱橫,可供水產養殖的優質水面達303萬畝盛產銀魚、鰻魚、甲魚、螃蟹、青蝦等50多種水產品。螃蟹產量全國第一,銀魚出口量江蘇省第一。

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旅遊資源是宿遷又一寶藏。洪澤湖、駱馬湖煙波浩淼,氣象萬千,珍禽比翼,漁舟泛影;始建於1681年的乾隆行宮氣勢非凡;楚霸王項羽的紀念館--項王故里雄偉壯觀;嶂山森林公園景色秀麗,自然典型。

宿遷市礦產資源豐富,石英砂、陶土儲量超5億噸,藍晶石、黃砂儲量居全國省轄市之首,這些豐富的資源為宿遷的經濟騰飛提供了極好的基礎。建市以來,宿遷市年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以兩位數的增幅發展,全市已形成食品、釀酒、紡織、建材、電子、化工、機械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其中,"洋河、"雙溝"大曲早在明代就享有盛名,居中國十大名酒之列;spcc絹絲出口量占全國絹絲出口總量一半以上。

自然資源

全市耕地面積659萬畝,人均占有耕地1.28畝。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水產、畜禽種類繁多。

宿遷是優質農副產品產區,盛產糧食、棉花、油料、蠶繭、木材、花卉等,所轄3縣均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宿遷是著名的"楊樹之鄉",所轄4縣均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以意楊為主的木材成片林133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700萬立方米。沭陽縣是遠近聞名的"花卉之鄉",各種花卉苗木品種繁多,爭奇鬥妍。 宿遷市是聞名中外的"水產之鄉",水域面積350餘萬畝,境內有兩湖(洪澤湖、駱馬湖)四河(大運河、淮河、沂河、沭河),其中兩湖水質達國家二類標準,盛產銀魚、青蝦、螃蟹等50多種水產品。泗興縣還被原國家農牧漁業部命名為"中國螃蟹之鄉"。

宿遷礦產資源豐富,非金屬礦藏儲量較大,目前已經發現、探明並開發利用的礦種主要有:石英砂、藍晶石、硅石、水晶、磷礦石以及黃砂等。有待探時和開發利用的礦種有雲母、金剛石、銅、鐵、石油、鉀礦石等。

地理環境

宿遷市位於江蘇省北部,介於北緯33°8-34'25,東經117°56'-119°10'之間,屬於隴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的交叉輻射區。總體呈西北高,東南低,最高點海拔高度71.2m,最低點海拔2.8m。全市總面積855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占77.6%,耕地面積659萬畝,總人口515萬,面積和人口在江蘇13個省轄市分別列第4位和第7位。下轄三縣二區(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城區和宿豫區),共111個鄉(鎮)、4個街道,1418個行政村。

宿遷屬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平時氣溫14.2℃,年均降水量910毫米,年均日照總時數2291.6小時。

宿遷交通十分便利,水陸幹線四通八達。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內河通航里程達897公里。京滬高速公路、寧宿徐高速公路、宿新一級公路建成通車,新長鐵路、205國道、305省道穿境而過,徐宿淮鹽高速公路、宿沭一級公路、宿邳一級公路正在興建。西距徐州觀音國際機場60公里,北離連雲港白塔埠機場100公里,南至南京祿口國際機場260公里,空港優勢非常明顯。

人口

宿遷市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以2000年11月1日0時為標準時間,全市總人口為514.52萬人,與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年均增長率1.18%。在總人口中,0-14周歲人口、15-64周歲人口、65周歲及以上人口分別占26.3%、66.3%和7.4%(與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周歲人口比重下降了4.9個百分點,65周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4個百分點);接受大專以上教育的人口占1.2%,接受高中、中專教育人口占7.4%,接受初中教育人口占35.3%,接受小學教育的人口占39.3%,粗文盲率為8.2%,比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下降11.1個百分點;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占25.5%,居住在農村的人口占74.5%;漢族人口占99.7%,各少數民族人口1.49萬人,占0.3%。[2]

歷史沿革

宿遷市位於江蘇北部淮水之陽。春秋時為鍾吾子國,後宿國遷都於此。秦置下相等縣。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封常山憲王少子劉商為泗水王,王都設於凌縣,轄2.5萬多戶11.9萬人,傳五代六王,歷時132年。西漢時廢凌縣設下相。歷經東漢、西晉,至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改下相縣為宿豫縣。南北朝、隋朝仍為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為避代宗李豫之諱,改宿豫縣為宿遷縣。境內先後設懷文縣、潼陽縣、桃源縣和臨淮郡。其後至宋、元、明、清時期各州屢有廢替。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運河以東為宿豫縣,運河西一度屬泗宿縣,今曉店以北到今徐州新沂市新安鎮為宿北縣。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曾設宿遷市,屬泗宿縣。1946年6月,宿遷縣(包括運東和運西)同宿北縣新沂河以南地區,合為宿遷縣,屬淮陰專區。1970年屬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1987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宿遷縣,設立縣級宿遷市。199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宿遷市,設立地級宿遷市,轄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城區和宿豫區。市政府所在地為宿城區。

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秦統一中國,推行郡縣制,置下相縣於今宿遷地,屬泗水郡。

公元前204年(高祖三年)灌嬰破楚至下相縣以東,地入漢,仍置下相縣。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以秦泗水等郡縣置楚國,封韓信為楚王,都設於下邳,下相縣屬之。

公元前195年(高祖十二年)以下相縣設侯國。

公元前154年(景帝前元三年)廢下相侯國,復改下相縣。後屬臨淮郡。

公元9年(新王莽始建國元年)改下相縣為從德縣。

公元25年(光武帝建武元年)復改為下相縣,仍屬臨淮郡。

公元72年(明帝永平十五年)下相縣改屬下邳國,後廢下邳國,屬下邳郡。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置宿預縣,並以宿預縣城作為宿預郡的治所。

南北朝

公元420年(宋武帝永初元年)今宿遷地屬宋。宋廢下相等縣,統歸宿預縣。後地依次屬北魏、齊、北魏、梁、北魏、北齊、陳、北周。

公元607年(煬帝大業三年)廢泗州,改置下邳郡,仍以宿預縣為郡治所。

公元735年(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宿預縣城被黃河水沖毀,泗州移治所於臨淮郡,宿預縣移治所於元下相城址,仍屬泗州。

公元762年(代宗寶應元年)為避代宗李豫名諱,宿預縣改名為宿遷縣。

公元982年(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宿遷縣屬淮陽郡,治所置於下邳。

公元1122年(徽宗宣和四年)金國的徐、宿、坯軍馬都統王伯龍於下邳攻擊宋軍,宋將韓世忠在宿遷縣城北嶂山一帶布防,與金軍對峙。

公元1129年(高宗建炎三年)年初,金國元帥宗翰率大軍迎戰宋將翰世忠,韓退至宿遷轉向沭陽,宿遷失守,地入金,屬邳州。

公元1262年(理宗景定三年)宋將夏貴向淮河以北奪取徐州、邳州,復立宿遷縣。是年蒙古族人入境,廢宿遷縣,地入邳州。

公元1275年(世祖至元十二年)復立宿遷縣,屬淮安府。三年後宿遷改隸邳州,屬歸德府。

公元1576年(神宗萬曆四年)黃河水患威脅宿遷,知縣喻文偉北遷治所於馬陵山南麓(宿城鎮一帶),次年創修第一部宿遷志。

公元1645年(世祖順治二年)夏曆五月,清軍在宿遷打敗明副將高佐,宿遷地入清朝。是年宿遷縣屬江南省淮安府邳州。

公元1667年(聖祖康熙六年)江南省分為江蘇、安徽二省,宿遷縣隸屬江蘇省淮安府邳州。

公元1668年(聖祖康熙七年)夏曆六月十七日晚八時,宿遷境內地震,致使黃河決口,餘震兩月方止,史載宿遷迄今經歷的最大一次地震。

公元1684年(聖祖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第一次南巡,十月途經宿遷。諸生張忭等為民請命,冒死承"民本",陳述災情,免賦三分之一。

行政區劃

宿遷現轄沭陽、泗陽、泗洪三縣和宿城區、宿豫區,計111個鄉鎮和4個街道辦事處,其中建制鎮79個,行政村1418個。1996年7月建市之初,全市共有鄉鎮124個(鎮29個、鄉95個)。1996-2000年為了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推動城鎮化進程,先後有51個鄉被省政府批准,撤鄉設鎮。2000年5月經省政府批准,對全市鄉鎮行政區划進行了調整,共撤併15個鄉鎮、6個場圃,新設4個街道辦事處,鄉鎮總數由原來的126個減少為111個,其中鎮79個、鄉32個,目前全市鄉鎮平均人口4.53萬人,平均面積68.9平方公里。2001年6月,結合農村稅費改革,進行了村級區域調整,對全市範圍內2500人以下的行政村進行了合併,村(居)總數由原來2299個撤併為1418個,撤併率為38%,撤併後村(居)平均人口3549人,村(居)平均面積5.39平方公里。

宿城區面積866平方千米,人口85萬人。郵政編碼223800。區人民政府駐發展大道。

宿豫區面積1236平方千米,人口68萬人。郵政編碼223800。區人民政府駐順河鎮。

沭陽縣面積2297平方千米,人口180萬人。郵政編碼223600。縣人民政府駐沭城鎮。

泗陽縣面積1213平方千米,人口95萬人。郵政編碼223700。縣人民政府駐眾興鎮。

泗洪縣面積2729平方千米,人口98萬人。郵政編碼223900。縣人民政府駐青陽鎮。[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