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關廟鎮
宿遷市關廟鎮,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下轄鎮,位於宿豫區中東部邊陲,距市府23千米,處3縣交界處,鎮域面積82.5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關廟鎮下轄3個居民社區和11個行政村、人口近4萬,鎮政府駐喬口社區。
關廟,相傳在清朝初期,有和尚在此建關帝廟,因燒香敬神者甚多,逐漸成集,眾稱關老廟集,簡稱關廟。1957年,撤區並鄉時,由大興區的關廟、林河、振友、二元,來龍區的泰山、董墩等鄉的一部分組成關廟鄉。1966年,改稱紅旗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鄉村制,稱關廟鄉。2000年,稱關廟鎮。境內交通條件優越,有324省道橫貫東西,來關線、興張線途經境內。關廟鎮先後被表彰為「市政法工作先進單位」、「市法治文化示範點」。
2017年,關廟鎮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34.09萬元,實現工業開票銷售收人30240.56萬元,實現工業入庫稅收610.79萬元。 [1]
中文名: 關廟鎮
外文名: Guanmiao Town
別 名: 關老廟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宿遷市宿豫區
地理位置: 宿豫區東部邊陲
面 積: 82.50 km²
下轄地區: 3個居民社區、11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喬口社區
電話區號: 0527
郵政區碼: 223844
氣候條件: 暖溫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78 萬(2017年,戶籍人口)
車牌代碼: 蘇N
目錄
建置沿革
清代,屬淮安桃源縣。
民國時期,先後劃歸泗沭、泗陽等。
解放後,屬泰山區。
1956年,為大興區關廟鄉。
1957年,撤區並鄉時,由大興區的關廟、林河、振友、二元,來龍區的泰山、董墩等鄉的一部分組成關廟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稱關廟人民公社。
1966年,改稱紅旗人民公社。
1981年,復稱關廟人民公社。
1983年,恢復鄉村制,稱關廟鄉。
2000年,撤鄉建鎮,稱關廟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2年,關廟公社轄關廟、崇河、卜莊、二元、董圩、王大莊、永平、仁和、泰山、董墩、長興、孫陳、水漢、卓莊、林河、陸相、喬口17個大隊。 1983年,大隊改村。
2001年,村級行政區域調整,17個行政村居撤銷整合為14個,合併率17.65%。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關廟鎮下轄3個居民社區和1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喬口社區境內。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關廟鎮位於宿豫區東部,北與來龍鎮相鄰,南與大興鎮接壤,西與新莊鎮比鄰,東與泗陽、沭陽兩縣交界,總面積82.50平方千米。
土壤
關廟鎮土壤砂礓土居多。
氣候
關廟鎮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冬寒夏炎,四季分明。
水文
關廟鎮境內主要河流是崇河。
人口
截至2017年末,關廟鎮戶籍人口3.7萬。除一些少數民族外,均系漢族。
經濟
綜述
2017年,關廟鎮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34.09萬元,實現工業開票銷售收人30240.56萬元,實現工業入庫稅收610.79萬元。
第一產業
關廟鎮曾前地勢低洼,土地貧瘠,十年九澇,民不聊生。新中國成立初期,袁王盪仍被人們稱為「閻王盪」,意即遇澇絕收,斷人生路。1955年,經地質專家實地考察,確認這裡的土壤為砂礓土,與太湖流域的土壤結構相同,適宜種植水稻。於是全鎮人民挖渠打堤,築涵架橋,治理盪區。十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地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建了瓦房,添置了農業機械,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2015年,關廟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8.86億元,全年糧食總產量1.42億斤,生豬飼養量308萬頭,年出欄307.5萬頭,家禽飼養量943萬羽。打造「沿路瓜果香、沿河魚滿倉、袁王盪里稻花香」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格局。在這三大特色農業發展中,打造省級漁業精品園。漁業精品園位於砂礓河沿線,規劃建設特種漁業展示區、高效標準養殖示範區、綜合管理服務區、漁家特色體驗區等六大功能區,園區已建設倉庫及管理用房400平方米,硬化水泥路面0.8千米,鋪設防滲渠1.2千米,改造供電線路0.8千米。在324省道北側、水漢村境內建設火龍果生產基地,先期50畝8個大棚已經建設完成,屆時將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O2O營銷模式。全年新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4個,完成目標任務的180%。
第二產業
在工業發展上,關廟鎮在2015年引進7個項目全面竣工,其中楚藝裝飾、捷訓機械設備、華順構建項目、沐鑫汽車配件等4個項目已投產。總投資2.8億元的正輝太陽能於12月底併網發電。電商企業歐路生物科技已入駐市電子商務產業園,並與農業電商龍頭企業一畝田公司達成投資協議書。全鎮新開工項目5個,竣工投產項目4個,簽訂合同項目8個,新增規上企業2個,竣工投產項目總投資額達5.2億元。
交通運輸
關廟鎮距宿新高速15千米,宿沭一級公路和來關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5年,關廟鎮有學校一所(宿豫區關廟中心學校),在校生近1400人,教職工180人。
環境治理
2015年,關廟鎮在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中,整治自然村莊173個,累計投資120萬元,添置垃圾轉運車3輛,安放垃圾桶4300個,出動勞力5300人次、機械320台次,配備保潔員120人,轉運生活垃圾4350噸。
醫療衛生
截至2015年,關廟鎮鎮區有衛生院一所,村村都有衛生室。
社會保障
2015年,關廟鎮實現全鎮495戶、1058人的全面脫貧。
歷史文化
地名溯源
關廟,相傳在清朝初期,有和尚在此建關帝廟,因燒香敬神者甚多,逐漸成集,世人稱為:「關老廟集」,簡稱「關廟集」。
文物古蹟
青蓮崗文化層
1958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這裡發現了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在關廟鎮政府北面1公里處發現了青蓮崗文化層,厚度60米,面積6000平方米。這說明我們的先人5000年前就在這裡生息、繁衍、勞作。明朝中期,關廟鄉為白鹿湖的一部分。清初,開六塘河、砂礓河,湖水宣洩,漸涸為田。關廟南半邊的倉基湖,也因黃河泛濫沙淤成田。關廟鎮東部的袁王盪(原為袁、王兩姓的湖盪)與泗陽縣穿城鎮的奮墩盪、沭陽縣劉集鎮的西南盪連成一片。
傳說
「古墓」和「神井」
關廟鎮董圩村的「古墓」和「神井」的傳說,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家喻戶曉。史傳唐朝大將薛仁貴路過這裡,為飲馬、炊事方便,在相距2公里處挖掘了兩口深達二十幾丈的磚井。一天薛寵愛的兩名侍女,打水時落入兩口井中,薛將二侍女合墓並葬。侍女墓在兩口古井的中間。一年大旱,水源盡絕,唯獨兩口「神井」水溢地面,且水質甘甜,香氣沁人。傳說那個古墓年深日久,墓基反而變大,清光緒年間竟達10畝以上。民國前後,軍閥混戰,古墓屢經盜掘,現尚存土丘。至今,「神井」仍以「乳汁」哺育百姓。
榮譽稱號
2019年12月,關廟鎮入選「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
視頻
宿遷市關廟鎮水漢村我的農家田園實拍2019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