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滿子權四首
寄滿子權四首 |
作品名稱:寄滿子權四首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王令 |
寄滿子權四首是北宋詩人王令的作品之一。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鍾美,後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後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1]。
目錄
正文
一、
西北風吹數紙詩,神門樞鑰鬼關機。 九原黃土英靈活,萬古青天霹靂飛。 我是懦夫無壯志,近思近日竊餘輝。 高樓暮插晴空肋,東望君心著翅歸。
二、
昔心何悠悠,今學益漫漫。 莽如浮江可,浩不際崖岸。 生雖樂文子,勤不償几案。 重編空堆塵,折簡久枯汗。 徒知陳市肆,表列環四畔。 已無探討勤,胡可賢否按。 零丁晚觀玄,泯滅舊習彖。 得指來歲期,失忘去日筭。 嘗聞勤惰間,已是愚智判。 蒙羞欲何顏,避恥愧無翰。 不能繩己怠,何力禁人叛。 文章觸世嫌,議語限客竄。 時牽好惡卑,俗撓是非亂。 早衰奪舊剛,多病襲新懦。 心經衣食艱,事廢米鹽半。 何謀脫身去,割跡與俗斷。 耕荒食新收,鑿窒復舊貫。 念生如冬冰,至死僅春泮。 其間能幾時,何恃苦自緩。 翩翩淮南英,顯顯士林冠。 方予未為游,辱子昔同閈。 篇章覿新華,論說聽橫捍。 包奇晚自走,去實王府玩。 近書何相撩,頗以名見謾。 不知老者拙,棄此久已斷。 子方勇自樹,解轡縱新駻。 行期拾舂青,采綴綰歸腕。 乖離思舊歡,遷徙就新絆。 無琴雖自歌,有酒欲誰伴。 閒暇當寄詩,持此資貿換。
三、
吾愛子權詩,苦嚼味不盡。 窮思欲名狀,百比無一近。 初如貪追兵,屢請忽許進。 旗旄左右幢,戟劍後先刃。 方爭奮拏先,忽睹斬亂狥。 徐驅得平郊,萬甲合一陣。 偏裨走起頗,中間坐吳臏。 喊呀鬥志酣,彷佛窮敵訒。 前軍奔交兵,後馬走斷紖。 須臾聲金收,萬噪快一儁。 群降挑戈矛,叩拜乞用釁。 蒼黃請命間,竊視不敢瞬。 玄雲壓空虛,半夜暴霆震。 睡耳起欲掩,驚仆失肝腎。 壯者固已然,況余乃齠齔。 及其久詳味,欲吐復自恡。 有如羅百珍,次第嘬嚼順。 貪豐不辭多,愛美忘余餕。 故其留人口,雖久咽喉潤。 何時匹馬來,畏愛氣兩振。 唯其未合間,如不獲謝藺。 望風為此詩,顛倒猶合燼。
四、
子權今謂何,又不治簡書。 子素賜我多,豈以此遂疏。 予亦如常時,病與貧相俱。 冉冉草沒階,客腳不踏廬。 貴者事名位,崖岸夸異殊。 賢者縱肯來,顧我欲取無。 惟余齪齪徒,吾亦羞與居。 潭潭一室空,編帙環三隅。 暴陽不憂償,偷飽幸未誅, 且可延朝昏,憂思老頑愚。 獨有思子懷,涕下時喑鳴。[2]
作者生平
王令七八歲時進書塾讀書。他常是白天與眾學童一起嬉戲,晚上回家獨自讀書,有時通宵達旦而不眠。少年時代的王令,好助人,氣盛放縱,對他人不義行為好當面指責而無所顧忌,眾人都很敬服他。
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十六歲的王令跟隨叔祖父的長子越石來到瓜洲(今江蘇揚州南)。次年,王令即離開寄居十年的叔祖父而另立門戶,接回了寡居而難以生存的姐姐及外甥。從此,王令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與姐姐相依為命、孤貧流浪的家塾聚學生活。經濟上失去了對叔祖父的依賴,一個三口之家的生活擔子落在了年僅十七歲的王令身上。在瓜洲安家不久,王令便隻身到山陽縣某家塾當先生。第二年,又應邀去天長縣一束姓的人家家塾聚學。在這裡,王令一共度過了五個春秋。束氏,是王令一生中相交最深的知己之一,他給了孤苦的王令經濟上的支持和感情上的安慰。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朝廷舉行科舉考試,二十一歲的王令不顧眾人的勸說,決然放棄了進取功名的機會。在這以後幾年間,王令從未參加科舉考試。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途經高郵,王令投書並贈《南山之田》一詩與王安石以求見,開始了他與王安石的交往。王安石長王令十一歲,在這之前,早與王乙父子相熟,王令也早已敬佩他的人品和文章,王令曾在《與束伯仁手書》中云:「自揚雄以來,蓋未有臨川之學也。」王安石也十分看重王令的為人與才學。在回信中他贊王令「足下之材,浩乎沛然,非某之所能及」、「足下之行,學為君子而方不已」。從此,兩人書信往來頻繁,成莫逆之交。經王安石的舉薦,當時許多有聲譽的文人學者開始與王令投贈唱和,王令的詩文得以傳抄流通。
十八歲時在王安石的關心與努力下他終於娶親成家。次年妻子有孕,這給王令孤寂貧困的生活帶來了一點安慰與甜蜜。然而,此時他的腳氣病越來越劇。疾病迫使他臥床難起,「足疾之餘,心虛善忘,恍惚無聊」(《與王介甫書》)。嘉祐四年(1059)六月初二,年僅二十八歲的王令便在貧病交加之中離世而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