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贊上人
《寄贊上人》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這是一篇詩體書信,描寫了西谷風景的宜居情景,詩人想象自己在那裡的"愜意"生活,表達了詩人對自己晚年生活的期望。全詩內容豐富,層次清楚。
《寄贊上人》 | |
---|---|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
此詩當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時杜甫在秦州(治今甘肅天水)。杜甫在秦州時曾到天水西枝村訪尋過卜居地,在那裡重逢老朋友贊上人。
杜甫一心想找一處向陽暖和的地方搭建自己居住的草堂,然而,當時節氣已臨深秋,樹藤已沉入暗色,土地露出潮濕,直到西陽抹山草蔓沾上露水夜色即將來臨,兩人仍沒有找到如意的地方,只好權且回去歇息。到了晚上,兩位老朋友點燃松明燈,燒火煮茶,通宵攀談。
兩人回顧京城往事,感慨萬千。這天晚上,兩人聊了一夜,不知不覺,已是東方朦朧,仍談興不減。最後商定稍作休息後,繼續出外尋找理想的卜居地。然而杜甫和贊公在西枝村周圍看了好幾遍,都未能找到如意的卜居地,杜甫只好暫時回到秦州城裡。過了幾天他又聽說西枝村西邊有一條山谷,那兒風光無限,條件不錯。於是又產生了再去西枝村與贊上人一同尋找卜居地的想法。為此杜甫用詩的形式給贊上人寫了一封信,再次談到自己對卜居地的基本要求和與贊上人作鄰往來的美好憧憬。這就是杜甫在秦州城裡所作的《寄贊上人》。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寄贊上人》
一昨陪錫杖,卜鄰南山幽。年侵腰腳衰,未便陰崖秋。
重岡北面起,竟日陽光留。茅屋買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聞西枝西,有谷杉黍稠。亭午頗和暖,石田又足收。
當期塞雨干,宿昔齒疾瘳。裴回虎穴上,面勢龍泓頭。
柴荊具茶茗,徑路通林丘。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
白話譯文
前幾天蒙您陪同前往南山,去尋找一處棲身之地與您為鄰。
我年紀漸老腰腳乏力,那天在陰崖下走那麼多路真夠受的。
我發現西枝村一帶重岡北起,日照很長,真是一個好地方。
我很想買所茅屋、置點田地,事情雖未辦成,可並不死心。
又聽說西枝村的西邊有個山谷,那裡長滿了杉樹和漆樹。
正午時陽光頗為和暖,石田土質良好,種作物能夠豐收。
所以我想等到雨停路干,新進重犯的老牙痛病好了以後,
再邀您到西谷去,徘徊於虎穴之上,面對龍潭而恣意觀賞。
要是能在那裡定居下來,我會在茅舍里備下清茶相待,林丘之間有小路可通。
讓我們結成"二老",相互來往,那也是很風雅的啊!
名家點評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玩(《寄贊上人》)詩意,系回寓後所寄, 究未嘗身到西枝也。起八, 隱括前 (《西枝村尋置草堂地夜宿贊公土室二首》)二詩之意。曰'心所求'者,意猶未決也。中("近聞西枝西")八,始點出西枝。只是傳聞其美,期置草堂,非身到語。結四,預擬定居後情事,蕭然有高致。按公已旅寓東柯谷矣,見《秦州雜詩》中。今三首之首曰'出郭',意城中仍有寓歟?"
作品鑑賞
《寄贊上人》可以說是一篇詩體書信。杜甫覺得自己已經年邁,腰腿也不靈便,想買一塊陽光充足的山地搭建自己的茅屋。當他聽說西枝村西邊有個地方,不但林木繁茂,風和日暖,而且有着旱澇保收的田地,便渴望能去那裡居住。他通過詩作表達自己的想法。從內容着眼,這首詩可分三段。
第一段八句,通過對前一次卜鄰的回顧,引出詩人置"草堂地"的條件。杜甫到秦州後所以再三想到西枝村,就是因為那裡有贊公這位"上人"的緣故。第二句中不言"卜居"而說"卜鄰",正是這個意思。三至八句說明"心所求"的地方應該是什麼樣子,反襯出"一昨陪錫杖"所以沒有成功的原因。其中"年侵"以致"腰腳哀",由於"腰腳衰",所以"未便陰崖秋",脈絡十分清楚。"未便"句從反面講,"重岡"兩句正面說,就是《西枝邨尋置草堂地夜宿贊公土室二首》中所說的"要求陽岡暖"的意思。"茅屋"句寫作者的另一條件:置草堂併購附近可耕種的土地。最後一句"斯焉"的"斯"統指上述各項,"心所求"總結全段。
第二段包括"近聞"以下四句,描寫"西枝西"的那條山谷。這裡關于山谷的傳聞,正照應上段中對草堂地的要求。"有谷"承"重岡",不過一從"岡說,一從"谷"說;"亭午"句承"竟日"句,其中一寫正午,一寫全天;"石田"句承"茅屋"句,不僅"兼土",而且足收。那正是詩人理想的卜居之地。
第三段包括"當期"以下八句。寫詩人的願望和設想:"塞雨干""齒疾瘳"之後,卜居西枝西谷,與贊公為鄰,互相來往交遊,共同欣賞西枝秀色勝景,以此為樂事。"柴荊""茶茗",淡泊閒適,正是風流之處。
這首詩的特點是層次清楚,內容豐富。全詩表現了一位失意老人對自己晚年生活的期望。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3]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4]
視頻
參考資料
- ↑ 《寄贊上人》 詩詞文句網
- ↑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 ↑ 杜甫特別開心的一首詩,行文瀟灑,頷聯為千古絕對,不愧為詩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6-04 11:06
- ↑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