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寄韜光禪師 白居易

寄韜光禪師
圖片來自搜狐網

寄韜光禪師是一首七言律詩。該詩首聯寫禪寺緣起,敘述下天竺寺與中天竺寺的歷史關係;頷聯與頸聯描述禪師修行之處的風景;尾聯闡述禪師的平常道行,隨緣真心。

目錄

原文

白居易〔唐代〕

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

前台花發後台見,上界鐘聲下界聞。

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譯文

一個山門變作兩個山門,兩個山寺原是一寺所分。

東澗水中流着西澗的水,南山雲疊起了北山的雲。

前台的花綻開後台能看見,天上的鐘聲人間也能聽見。

遙想我的宗師宣揚教義之處,禮佛的香煙和着桂花灑落紛紛。

賞析

  該詩首聯敘述下天竺寺與中天竺寺的歷史關係;頷聯與頸聯描述禪師修行之處的風景;尾聯闡述禪師的平常道行,隨緣真心。全詩渾然天成,禪韻繚繞。

  首聯寫禪寺緣起。一寺分為兩寺,而兩山相近,進了此山,也就等於進了彼山。

  頷聯接着細寫兩寺、兩山方位關係,寫東西南北相連相近,從流動的雲、水寫起,正是最好不過,而妙語如珠,一氣讀來,也恰如行雲流水。

  頸聯仍寫兩寺關係,而「前台」「後台」「鐘聲」,已帶出第七句「行道處」。前已寫盡南北東西,接着又寫前後上下,圓轉玲瓏,無所不到,讀來應接不暇。句式與首聯固是不同,與頷聯也是同中有異,並不犯復,而寫花則從後視前,寫聲則從上到下,絲毫不亂。這六句詩,對仗工整,連續使用疊字,詩味迴環。東西南北前後上下,頓拓無限空間,生出十方無界的超然感覺。尤其是頷聯與頸聯,包含了方位只是相對成立的觀點。東澗水流,從更東邊來看,就是西澗水。南北山雲,前後台花,上下界鍾,皆是此意。

  尾聯歸結到禪師身上,佛經中本有天女散花的典故,「天香桂子」,正合身份。尾聯要收束全篇,不宜再用對句,而末尾「紛紛」又用疊字,則眼前仍是一片繽紛景象,詩雖至此而盡,餘韻卻悠然不絕。

  這首詩通過對兩座天竺寺的歷史關係、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的描寫,以及詩人想象的「天香桂子落紛紛」,表達了詩人對韜光禪師仰慕、欽佩之情。全詩之創格在於章法奇特。詩的前三聯,單句為句中對,合句為流水對,即前六句在相同的位置用同字,一句之中前後相對,兩句之間上下相對,如珠走玉盤,鏗然和鳴,筆勢飄逸,流動自然,顯示了圓熟的技巧。該詩音節緊湊而活潑,意致連綿而流麗,構思巧妙,語若連珠,有山歌風調,是七律之創格。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寶曆元年至二年(公元825—公元826年)期間。當時詩人任蘇州刺史,寫下這首詩寄給杭州天竺寺的韜光禪師。

簡析

  《寄韜光禪師》是一首七言律詩。該詩首聯寫禪寺緣起,敘述下天竺寺與中天竺寺的歷史關係;頷聯與頸聯描述禪師修行之處的風景;尾聯闡述禪師的平常道行,隨緣真心。全詩渾然天成,禪韻繚繞,意致連綿而流麗,頗有山歌風調。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