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高適
《寄高適 》,是詩聖杜甫寫給盛唐時期"邊塞詩派"的領軍人物高適的一首五律,敘述對知己的相思,借新主已立,故園可歸,表示希望能與好友相聚,得以喝酒賞花論詩。
《寄高適 》 | |
---|---|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
杜甫故里景區位於河南鄭州鞏義市城區西北5公里處的康店鎮康店村西部邙嶺上。占地34畝,座北向南,主體建築有大門樓、杜甫大型雕像、雙層亭、詩聖碑林、杜甫墓、吟詩亭、望鄉亭、草亭、獻殿等組成。整個景區種植花木3000餘株,奇花異草點綴、綠樹成蔭、松柏輝映,巍偉莊重,各種設施具有園林建築風格,已成為邙嶺上閃閃發光的一顆明珠。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寄高適 》
楚隔乾坤遠,難招病客魂。
詩名惟我共,世事與誰論。
北闕更新主,南星落故園。
定知相見日,爛漫倒芳尊。
作品注釋
按:代宗即位,在寶應元年四月,此時公在成都,高在蜀州,不得雲乾坤隔遠。自嚴武還京,高適代尹成都,公則自綿入梓,故有隔遠之語。此詩寄適,當在是年之秋,舊編俱未當。
楚隔乾坤遠,難招病客魂①。詩名惟我共,世事與誰論。
北闕更新主,南星落故園②。定知相見日,爛漫倒芳樽③。
(此在梓州,而寄詩於適也。一二,從高說至己。三四,從己說向高。此敘出相隔苦衷。新主初立,則故園可歸,從此相見傾樽,得以談詩論事,此豫道還京之樂也。)
①《杜臆》:《招魂》乃宋玉所賦,玉本楚人,故起句用之。適本傳:五十工詩,好事者輒傳布,又具王霸大略,慷慨善談論。三四正道其實。
②以南星對北闕,是借喻語。公與適將自南而回,故曰落故園。公詩"南極一星朝北斗",意正相似。按:《史記·天官書》:東井之西,曲星曰鉞,鉞北北河,鉞南南河。《正義》曰:鉞乃秦之分野,南河三星,北河三星,分夾東井南北,置而為戒。南星不見,則南道不通,北亦如之。此雲"南星落故園",是南星見,而南北道通矣。且於長安分野,亦有取義。
③爛漫,醉貌。此詩諸家聚訟,多疑贗本。顧注疑高適還京在廣德二年,不得稱新主。不知送高還朝,別有一詩,此則喜代宗初立而作,不必牽合同時。朱注疑成都為蜀地,不得言楚。考七國時,蜀本屬楚,前《送李校書》詩亦云"已見楚山碧",則高在成都,亦何不可言楚乎?《杜臆》疑適家滄州,不得言故園。按:公本杜陵人,故以長安為故園,原未嘗專指適也。諸說紛紛,今並正之。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3]「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4]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