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黎眉州
《寄黎眉州》苏轼40岁左右知密州,在密州所属的胶西县,写诗遥寄任眉州知州的黎錞。诗将瓦屋山和峨眉山对举,梦回萦绕的家乡山水如在眼前。表达了对共同恩师欧阳修的怀念和归隐之情,由于苏轼不满新法,政治上受压抑,思乡、归隐之情甚浓。
《寄黎眉州》 | |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诗 |
这首诗是苏轼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在密州任上寄赠黎錞的。黎錞,字希声,四川渠江人,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他以尚书屯田郎中出知眉州,所以称"黎眉州"。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黎錞的友情,并表达了对他们共同的恩师欧阳修的怀念。由于苏轼不满新法,政治上受压抑,思乡、归隐之情也油然而生。
目录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寄黎眉州》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君以《春秋》受知于欧阳文忠公,公自号六一居士。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作品注释
①胶西--时作者在密州。密州在胶河以西。西川--四川西部。作者的故乡眉山,以及诗中所咏的瓦屋峨眉都在四川西部,故云。
②瓦屋--山名。今属眉山市洪雅县,国家级森林公园。
③峨眉--山名。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④春秋学--黎錞(chún)是一位研究《春秋》的儒者,曾著有《春秋经解》。这时王安石执政,王安石素不喜《春秋》,说那是一本古代的"断烂朝报"。
⑤六一贤--欧阳修以"藏书一万卷,集采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物之间",自号六一居士。欧阳修曾经以"文行苏洵,经术黎錞"向英宗推荐二人。
⑥归去--晋陶渊明弃官归隐,曾作有名的《归去来兮辞》,这里作者以此自况。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2]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3]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