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洛
寇洛(487~539年),本姓若引口氏,上谷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區)人,鮮卑族。北魏到西魏時期重要將領,武川鎮將寇延壽之子。
- 早年跟隨太原王爾朱榮、太傅賀拔岳等人,征戰四方。永熙三年(534年),賀拔岳遇害後,聯合趙貴等迎接宇文泰,拜右大都督。
- 跟隨宇文泰討滅侯莫陳悅,拜涇州刺史。北魏孝武帝西遷後,以迎立之功,封臨邑縣開國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京兆郡公。
- 大統三年(537年),聯合獨孤信收復洛陽。大統四年(538年),參加河橋之戰,擊敗東魏軍隊,拜東雍州刺史。
- 西魏大統五年(539年),去世,時年五十三歲,追贈使持節、侍中、太尉公、尚書令、驃騎大將軍、雍州刺史,諡號為武,配享北周文帝廟庭。
目錄
基本信息
姓名 寇洛
|
本姓 若引口氏
|
民族 漢族
|
官職 驃騎大將軍、領軍將軍等
|
爵位 京兆郡公
|
追贈 使持節、侍中、太尉
|
諡號 武
|
出生地 武川(今內蒙古武川縣)
|
出生日期 487年
|
逝世日期 539年
|
所處時代 北魏→西魏
|
主要成就 跟隨賀拔岳討伐万俟丑奴,跟隨宇文泰討伐侯莫陳悅,河橋之戰
|
人物生平
屢戰立功
- 寇洛原籍上谷昌平,家族世代擔任將官。寇洛的父親寇延壽,在北魏和平年間(460年―465年),以良家子弟的身份鎮守武川(今內蒙古武川縣),並在武川安家。 [1]
- 寇洛為人明辨道理,不拘泥於小節。正光(520年—525年)末年,由於北部邊境盜賊作亂,寇洛率領鄉親避居於并州、肆州之間,因此隨從爾朱榮征戰。賀拔岳西征時,寇洛因與他是同鄉,就應募隨從入函谷關。擊敗赤水蜀人後,以戰功被任命為中堅將軍、屯騎校尉、別將,封爵臨邑縣男,食邑二百戶。寇洛又跟隨賀拔岳在渭水活捉賊帥尉遲菩薩,在百里細川擊敗侯伏侯元進,在長坑活捉万俟丑奴。寇洛每次都奮力作戰,皆立下戰功。加龍驤將軍、都督銜,晉爵安鄉縣子。此後歷任征北將軍、衛將軍。賀拔岳在平涼擔任大行台,任命寇洛為右都督。[2]
投宇文泰
- 永熙三年(534年),侯莫陳悅殺害賀拔岳,想吞併賀拔岳的部屬。當時賀拔岳剛死,軍中人心惶惶,在諸將之中,寇洛資歷最高,歷來被眾人信服,於是收集將士,志在復仇,互相聯絡,使賀拔岳的軍隊全部返回。抵達原州後,眾將都推舉寇洛為盟主,統領賀拔岳部屬。寇洛認為自己沒有才能,堅決推辭,與趙貴等人商議,迎接宇文泰。北魏孝武帝元修由於寇洛有保全軍隊之功,任命他為武衛將軍。宇文泰抵達平涼,任命寇洛為右大都督。同年四月,寇洛跟從宇文泰討伐侯莫陳悅,將其平定,因功被任命為涇州刺史。孝武帝西遷後,晉封寇洛的爵位為臨邑縣伯,食邑五百戶。隨即又升任寇洛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晉封公爵,食邑增加五百戶。[3]
褒獎去世
人物評價
史籍記載
參考資料
- ↑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寇洛,上谷昌平人也。累世為將吏。父延壽,和平中,以良家子鎮武川,因家焉。
- ↑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洛性明辨,不拘小節。正光末,以北邊賊起,遂率鄉親避地於並、肆,因從爾朱榮征討。及賀拔岳西征,洛與之鄉里,乃募從入關。破赤水蜀,以功拜中堅將軍、屯騎校尉、別將,封臨邑縣男,邑二百戶。又從岳獲賊帥尉遲菩薩於渭水,破侯伏侯元進於百里細川,擒万俟丑奴於長坑。洛每力戰,並有功。加龍驤將軍、都督,進爵安鄉縣子。累遷征北將軍、武衛將軍。及岳為大行台於平涼,以洛為右都督。
- ↑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侯莫陳悅既害岳,欲並其眾。時初喪元帥,軍中惶擾,洛於諸將之中,最為舊齒,素為眾所信。乃收集將士,志在復仇,共相糾合,遂全眾而反。既至原州,眾咸推洛為盟主,統岳之眾。洛復自以非才,乃固辭,與趙貴等議迎太祖。魏帝以洛有全師之功,除衛將軍。太祖至平涼,以洛為右大都督。從討侯莫陳悅,平之,拜涇州刺史。魏孝武西遷,進爵臨邑縣伯,邑五百戶。尋進位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進爵為公,增邑五百戶。
- ↑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大統初,魏文帝詔曰:「往者侯莫陳悅遠同逆賊,潛害故清水公岳,志在兼併。當時造次,物情驚駭。使持節、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前涇州刺史、大都督、臨邑縣開國公寇洛,忠款自心,勛誠早立,遂能糾合義軍,以待大丞相。見危授命,推賢而奉,此而不賞,何以勸勵將來。可加開府,進爵京兆郡公。」封洛母宋氏為襄城郡君。又轉領軍將軍。
- ↑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三年,出為華州刺史,加侍中。與獨孤信復洛陽,移鎮弘農。四年,從太祖與東魏戰於河橋。軍還,洛率所部鎮東雍。五年,卒於鎮,時年五十三。贈使持節、侍中、都督雍華豳涇原三秦二岐十州諸軍事、太尉、尚書令、驃騎大將軍、雍州刺史,諡曰武。
- ↑ 6.0 6.1 6.2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國學導航.2013-10-17
- ↑ 7.0 7.1 《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七》.國學導航.2013-10-17
-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六》.國學導航.201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