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
---|
|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創刊於1815年8月5日[1],是世界上第一個以華人為對象的中文近代報刊[2],也是馬來西亞第一個中文報刊。
新聞史上也普遍被視為以中文出版的第一種現代報刊 (月刊) [3],內容主要是宗教,次為新聞、新知識。該刊每期五至七頁,約2000字,初印500冊,後增至1000冊,免費在南洋華僑中散發,於1821年停刊,共出80多期。
目錄
歷史
- 1807年9月,作為倫敦布道會派往大清國的首名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arrison, 1782—1834),在尋求美國政府援助之後來到大清國廣州(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州)。為建立能放手開展傳教活動的基地。由於語言不通,以及對漢語缺乏認識,當時馬禮遜的主要任務是先掌握漢語,然後翻譯《聖經》、編輯出版英漢辭典,為傳教活動克服語言障礙做準備。
- 1811年,大清國政府公布了《嚴定西洋人傳教治罪專條》,實行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嚴禁西洋人「私自刊刻經卷,倡立講會」,向人民講經傳教,對違反者以「絞決」處治。由於大清國的嚴厲管制,使得傳教士們後來以馬六甲為基地。
- 1812年,倫敦布道會又派遣傳教士米憐(William Milne,1785—1822)前往大清國協助馬禮遜從事傳教活動,1813年7月抵達澳門。鑑於在中國境內公開發行傳教宣傳品極端危險,米憐建議將對華傳教和出版基地暫時置於南洋一帶,於是馬禮遜遂派遣米憐前往考察。1814年冬,米憐先期在爪哇一帶進行試探性活動,進展頗為順利。
- 1814年,東印度公司的勢力已遍及馬來半島的馬六甲、爪哇和檳城等華僑聚居地,由於馬六甲當時為來往東西方的必經國際港口,又較靠近大清國,而清國政府又嚴厲管制傳教活動,所以米憐回廣州後便建議定馬六甲作為傳教基地。
- 1815年4月17日,馬禮遜帶領助手傳教士米憐和來自大清國刻字工人梁發等35天後到達華人聚居的英屬殖民地馬六甲,並設立一印刷所。
- 1815年8月5日,「立義館」免費學校開學;同一天,米憐籌辦的中文定期刊物《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創刊。
- 1821年,因為米憐病重,《察世俗每月統計傳》停刊,歷時7年,共出7卷80多期。
刊名的解釋
察世俗一詞反映了播道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就是說,該刊是關於播道者用他們的眼光看待世界、時空、萬事萬物和人與人、人與神、人與萬物之間關係及其內容的。
出版宗旨與任務
馬禮遜和米憐受英國基督教新教布道會指令在馬六甲設立傳教播道基地,其中創辦中文刊物的目的在於為大清國播道創造條件。
刊載內容大綱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在刊發內容上,主要以「神理」(基督教教義)為主,「人道」(倫理道德)其次,再次為「國俗」(各國風土人情)。 此外,還刊載天文地理知識文章,如《論行星》、《論地為行星》、《論日食》等。它還發表一些詩歌,寓言一類作品以及「告貼」(即告示廣告)。
- 1815年:《神理》(連載),《聖經之大意》,《解信耶穌之論》;在第二期登載過一篇題為《月食》的預告性新聞,是中文近代報刊上的第一條消息。
- 1816年:《古今聖史記》(連載至1820年),《進小門走窄路解論》;
- 1817年:《萬人有罪論》,《神主無所不知無處不在論》;
- 1818年、1819年:《聖事節注》(連載);
- 1820年:《引聖錄句證神原造大地》;
- 1821年:《聖書卷分論》,《舊遺詔書卷分》,《論新遺詔書》。
除了聖經漢譯及介紹基督教教義的文章外,《察世俗每月統記傳》也刊載一些批判異教及其與基督教區別的短文,不外乎世界歷史、民俗風情、天文等方面的知識,並提供港口貨物商情。
特色:
出版
參考文獻
- ↑ 歷史上的今天. CNKI. [2009年6月4日] (中文(簡體)).
- ↑ 吳廷俊. 《中國新聞史新修》.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8: 29. ISBN 978-7-309-06146-8 (中文(簡體)).
- ↑ 宋應離. 中國期刊發展史. 河南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810417846 (中文(簡體)).
- ↑ 米憐. 基督教在華最初10年之回顧. 馬六甲英華書院.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