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慾
寡慾是一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目錄
名詞解釋
減少對外物的過度欲求。「欲」主要指人為外物所感而產生的欲求。人容易陷入對外物的過度追求中,從而造成對自身生命的傷害,同時也會帶來人與人之間的紛爭與社會秩序的混亂。因此儒家和道家都主張「寡慾」。儒家認為,應通過道德的培養來節制欲望,同時,「寡慾」也是確立內在德性的重要手段。道家則強調,「寡慾」有助於人們回歸「自然 」的狀態。
引例1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盡心下》) (孟子說:「修養心性沒有比寡慾更好的方式了。一個人如果寡慾,其善性即使有所缺失,缺失也會較少;一個人如果多欲,其善性即使有所保存,保存的也會較少。」)
引例2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xiàn)素抱朴,少私寡慾。 (《老子·十九章》) (拋棄聖明與智慧,民眾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道德,民眾恢復自然的孝慈;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就會消失。聖智、仁義、巧利都是不必要的文飾,不足以治理天下,因此要使民眾有所歸屬,保持素樸,減少私慾。)
參考文獻
- ↑ 中文為何越來越受歡迎?,搜狐,2021-12-30
- ↑ 中國能屹立幾千年不倒的精髓是什麼?漢文化的誕生和傳承是關鍵,搜狐,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