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對比語言學

對比語言學是現代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目錄

簡介

為了解決教學或翻譯問題而對比兩種語言的異同,叫對比語言學。對比可以在語音、語法、詞彙、語義、語用層次進行,也可以從語言的文化、心理、民族角度進行對比研究,還有人對不同語言的標點符號系統進行對比研究。隨着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對比語言學越來越得到各國科學家和學者的重視。英語中contrastive analysis, contrastive studies和contrastive linguistics三個名稱經常相互替代使用。作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三個名稱的含義基本一樣,但contrastive linguistics是更正規的名稱。有些語言學家使用三個名稱時,其含義又有差別。contrastive analysis使用較早,是從比較語言學(comparative linguistics)研究中產生的,它是語言分析的一種方法,較多地指應用性對比研究,而contrastive studies則兼含具體的理論與應用兩方面的研究。這僅是一般情況,我們在閱讀英語的對比語言學文獻中還應注意作者對這三個名稱的區別作用。

評價

國內的英漢對比研究早期的有嚴復的《英文漢詁》,這個時期還有馬建忠、黎錦熙、趙元任、王力和呂叔湘等都對漢外對比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趙元任和呂叔湘在英漢對比研究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趙元任1933年就發表了A Preliminary Study of English Intonation(with American Variants) and Its Chinese Equivalents,後來又出版了《國語入門》、《語言問題》、《漢語口語語法》和《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等。他總結說:「所謂語言學理論,實際上就是語言的比較,就是世界各民族語言綜合比較研究的科學結論。」呂叔湘1942年出版《中國文法要略》,明確提出「只有比較才能看出各種語言表現法的共同之點和特殊之點」,並在書中「把漢語同印歐語尤其是英語作了畫龍點晴式的比較」。1947年出版了《中國人學英語》,他在序言中說:「我相信,對於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幫助是讓他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1977年發表了《通過對比研究語法》的著名演講,第二年親自招收了我國第一個英漢對比語法專業的3名碩士生(陳平、廖秋忠、王菊泉),應該說,英漢對比研究作為一個學科在中國正式誕生了。呂叔湘為《英漢對比研究論文集》題詞:「指明事物的異同所在不難,追究何以有這些異同就不那麼容易了。而這恰恰是對比研究的最終目的。」題詞高屋建瓴地為這個學科的建設指明了方向,所以成了學者反覆引用的名言。現在我國對比語言學領域的代表人物包括:許余龍、潘文國、王菊泉、劉重德、楊自儉等。[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