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尋「道」(顧曉林)

尋「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尋「道」》中國當代作家顧曉林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尋「道」

步入西安曲江樓觀台,有文友一指:「快看!」,恍惚間一股紫氣從東而來,一位長者白須白髮,面色慈祥,眼裡閃着智慧的光芒,身披彩色外衣,騎着青牛慢慢向我們走來。此人好眼熟啊,定睛一看,大吃一驚,莫非是道教始祖老子聽說我們一群文化人要尋「道」,就穿越時空,給我們講經布道來了。

神秘的,鬱鬱蔥蔥的終南山北麓,號稱「天下第一福地」的樓觀台,正是老子講經布道的地方。我們趕緊向這位「道德天尊」彎腰屈身作揖行禮,這是我們剛學會的禮節,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右手握住左手拇指,身體微微彎曲。

老子飄然下牛,屈身還禮。「天尊,何為道也。」有文友上前求教。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眾人一片茫然,面面相覷,不知所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跟隨老子而來的尹喜解釋道:「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我明白了,順應自然規律」一位文友搶着回答。老子無置可否,騎上青牛,繼續西行,瞬時不見蹤影,尹喜緊隨其後。

猛然,我們醒悟過來,道德仙尊已遠去,不再回來。然而,經過兩千多年的歲月洗禮,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經》,仍然廣泛流傳於中國社會以及世界各地。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除了《聖經》就是《道德經》。聽說德國電視台有一項調查,每四戶德國人的家庭中就有一戶收藏《道德經》。

老子又叫老聃,名李耳,據說是彭祖的後裔,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這裡有一個小故事。相傳,在商朝陽甲年,老子寄胎於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理氏懷了81年的胎,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來就白眉白髮,白白的長鬍子,理氏給他起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

我知道「太上老君」還是來自小說《西遊記》。樓觀台有一座煉丹峰,由於某些原因我們沒有上去。據傳很久以前煉丹峰有兩座煉丹爐,一個叫金爐,一個叫銀爐,都是太上老君煉金丹的八卦爐,每個爐旁都有一個燒火的仙童,也就是《西遊記》中的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家喻戶曉的《西遊記》這部神話小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智能神勇、本領超強的孫悟空形象,孫悟空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就是太上老君在八卦爐里練成的。太上老君不僅在八卦爐里練出了一根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定海神針,也就是孫悟空後來使用的神器金箍棒,還為豬八戒練就了一根五千零四十八斤重的上寶遜金耙,更為孫悟空焼煉了一雙識別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孫悟空、豬八戒幫助師傅唐僧西天取得真經,一路降妖除魔,功不可沒,第一大功臣是太上老君。

《西遊記》里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固然神奇無比,但神話故事終屬飄渺虛幻。而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卻是真實存在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至寶,歷經數千年人類文明進程的實踐檢驗,至今仍然光彩照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正是當今人類社會所達成的遵循自然規律、追求和諧發展的共識。

道家思想具有極強的普適性,衝破了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桎梏,得到西方哲學界的認同。《道德經》早在十六世紀被翻譯並於十七世紀傳入歐洲後,受到眾多西方哲學家的廣泛關注。尼采曾稱讚道:「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時至今日,人類文明的智慧燈塔正在普照中國這條前進中的航母,照亮整個地球。

[1]

作者簡介

顧曉林,原名:趙亞玲。系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