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生命的關鍵詞(閒敲棋子落燈花)
作品欣賞
尋找生命的關鍵詞
昨天晚上,央視三套推出了一期端午特別節目《銘記》。這個節目邀請來國學大師文懷沙、雕刻家錢紹武、學者于丹、記者賀延光、心理專家楊鳳池、表演藝術家濮存昕、川劇作家魏明倫、軍旅作家李西閩、收藏家馬未都,九位重量級文化嘉賓齊聚央視講堂,感同身受真心對話,尋找生命的關鍵詞。
面對生死,聽他們講述中華文化的民族精神,聽他們探討人類的普世價值。 面對重建,他們中有的人見證了震區人民的生命常態,並一同來探討國人的擔當情懷。這期以講堂形式推出的節目,講者慷慨陳詞,聽着為之動容,是一期別具人文關懷色彩的精品節目。
端午節作為中國整個夏季中最重要的節日,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作為一種民俗,端午節自產生以來的二千多年間已經在國人心目中定格成一種文化符號,人們在端午節這天紀念屈原,也是為了緬懷屈原的愛國情懷。但在今天,端午節又有了更為深邃的內涵與外延。
一場大地震讓今年傳統的端午節變得如此之特別,也讓許多人清晰認識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面對受創後的中國人,精神價值和心靈家園的重建同樣迫不及待。作為一場災難的親歷者、體驗者和感受者。九位文化嘉賓的講述,讓我們進入到更深層領域的思考。
「悲劇可以變成力量」,帶來這般感悟的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文懷沙老先生。汶川的災情讓這個端午的意義再次獲得重生——「四川的很多地方都在現實顯出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傳統。面對災難,我們是悲傷的,但是不能停在悲傷上,要把那個可悲的現實重新改造。於是,這個端午節就是個光明的節日,是個戰鬥的節日,是個擂鼓的節日,是一個搶救生命的節日。」
天塌女媧鍊石補,山淹大禹向東引,山堵愚公挑起走,海深精衛當坑填……這些中華民族的古老傳說映照着「中華民族不認命、敢跟天地爭一爭」的傳統氣魄。著名雕刻家錢紹武感悟道:「在天災中激起了我們無窮的戰鬥的意志,戰鬥的結果必然是勝利的,這就是讓中華民族立於不敗之地的精神所在。
衣着色彩的變化是于丹親赴四川後的最明朗的改變,「在我去災區之前的那十多天,我沒有一天不流淚,也沒開過一句玩笑,那麼多天我除了穿黑衣服就是灰衣服,幾乎連白色都沒有穿過,更不用說鮮艷的顏色。我到了災區的第一天下到綿陽,我是在帳篷小學裡給小孩們上課的時候,我開始會笑了,我走到操場上以後,那些上完課的孩子,撒着歡的往我懷裡撲,他們拉着跟我玩,後來是從綿陽回到成都的時候,我到街上買了件大紅的衣服。
于丹說,短短几天的四川之行讓她深切地感受到的是四川人身上那種生命修復力,他們的信念和大氣始終在鼓勵着每一個救援者,我們在幫助他們的時候,同時也在完成自己的生命修復——讓我們的心變得一下子爽朗了,讓我們知道了有信念就有未來。
同樣感受到力量的是中國青年報的圖片記者賀延光,在前往映秀鎮的途中,讓他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再次被觸動。首先觸動他的是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當時他正背着自己剛從廢墟里挖出的已經去世的孩子,一步一步地往回家的路走。「我往家走一步,兒子就離家近一步。」孩子父親的話發自內心,卻讓賀延光始終難以忘記,於是決定要去孩子的家水磨鎮探望這個讓他放不下的家庭。之後幾天的輾轉尋覓,在連山坡村的帳篷跟前,他們終於和孩子的母親再次相遇。孩子的父母在村子裡搭了個帳篷,是為了要領養災區的孤兒——「我要像對我兒子一樣,把這個孤兒養大」——這是面對自己養了十七歲的兒子突然去世的母親忍着巨大的悲痛做出的決定。
賀延光說:「帶着離世的孩子回家是屬於一個家庭的親情,而領養孤兒的想法讓這種親情已經從一家一戶向整個社會開始延伸。這是一個普通的農家的故事,這個故事應該讓所有的人知道,我們珍惜我們的生活,珍惜我們的親情。」
「感同身受」——濮存昕的這個關鍵詞或許是每一個從地震現場歸來的人們,他們心情的最好總結。在震區的日子裡,每一個場面、每一個形象、每一個細節都讓這個無數次帶給我們感動的表演藝術家有着「感同身受」的痛楚和感動,「雖然我們從災區回到了北京,但我仍舊覺得我還在災區,重建家園不是一句口號,是一個很漫長、很艱巨的事情,我們全國人民對他們的支持要一直持續下去。」
「感悟」是中國紅十字心理救援隊帶隊隊長、首都醫科大學心理專家楊鳳池在端午節的演講主題。關於生命的演講傳達的是生死之間的堅持,而愛的儀式的進行則傳遞的是希望和關懷。
軍旅作家李西閩是在這場災難中由生瀕臨死、從死到生,這個過程改變中被壓了三天三夜後獲救的親歷者。「有憤怒、有委屈、有求生、有希望,也有絕望」,「我一直思考的是,我的生命是那些關愛我的人給我的,我要感恩——我要更加地去珍愛別人,珍愛自己。」
「巴蜀鬼才」魏明倫則在端午,這個詩人的節日裡為我們帶來了「震撼」。屈原的詩意綿延千年,在這個特殊的時刻為我們帶來感動和力量。
收藏家馬未都選擇了「堅強」這個關鍵詞。「其實不是我選擇了堅強,是災區的人民選擇了堅強,是我們民族面對這樣的災難選擇了堅強」,地震中每一個慘烈的場面背後都有着一段堅強的故事,由於他們的堅強,讓電視機的每一個人變得軟弱,讓我們面對災區時熱淚盈眶。「我發自的內心跟汶川人民說,我們在你們在。所以我們面臨如此災難一定要選擇堅強,但這個堅強依然可以悲傷、可以痛苦、可以流眼淚,但在悲傷、痛苦、眼淚之後,一定要笑對人生,要用我們的堅強使我們民族的旗幟高高飄揚。」
精彩的一課,讓人感覺是那麼短暫,不想離開,不忍結束。 每一位走上講堂的嘉賓的話都言猶在耳,深深地撞擊着我們的心靈。我們開始尋找生命的關鍵詞:災難之後,我們看到的是人性壯美與崇高;遭遇苦難時,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個民族應有的堅強與尊嚴;我們體驗到的是愛國的涵義和人生的責任;以及愛與珍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