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冷清(陈小丹)
作品欣赏
寻觅冷清
李清照,齐州章丘人,仰慕陶渊明,最想如他般丝毫不愿攀附权贵、宁愿归隐田园的高尚情怀。她自诩“易安居士”,就是想自己能够得到心灵的安宁,让自己的心能够有一片净土。
但从李清照的诗词来看,她是否真的如自己所愿能回归内心平静安定呢?答案是不能。从她所创的这一首《夏日绝句》,就是一首借古讽今,悲怆不平的诗人情怀。
李清照父亲在朝中为官,学识渊博,喜好文学,有“苏门后四学士之首”的美誉。母亲出生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在这样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环境里成长的李清照,诗书礼乐、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她都无所不能。
家里由于父亲的关系,经常宾客盈门,而且宾客都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独特的氛围让李清照自小就有极高的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
独特的家世氛围,文学艺术在旁香气缭绕,很自然地一颗充满诗意的心就被孵化出来了。她用她那一颗敏感诗意的心,细致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不断找寻着内心深处那美好与纯真。
她的才气横溢,也随着她的写景抒情、品评人物的诗词,流传开来。年仅十余岁的她就作了一首《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轰动整个京城。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她的诗里行间都是自然之美,流连于花丛流水间,沉醉而忘记归途,那时的她就颇有几分陶渊明的感觉。同时少女也正是情窦初之时,期待美好浪漫的爱情,期待那个能与她一起调琴吟诗、猜书斗茶的他的出现。
在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她遇到了那个改变她一生的人,她的丈夫赵明诚。二十二岁的赵明诚出身官宦之家,与李清照门当户对。两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就这样两人灵魂合一地结合在一起,每日都“赌书消得泼茶香”,才子佳人的相知相伴,真可谓是只羡鸳鸯不羡仙……
新婚时的李清照,陶醉在甜蜜的幸福之中。她含羞带娇、温婉柔情,当时她所作之词《减字木兰花》就可以看出她那喜悦幸福的心境。两人婚后琴瑟和鸣,沐浴在婚姻的爱河之中,花前月下,斗室之中,卧塌之上,两人形影不离,吟诗作对,鉴赏金石,好不惬意!
要是两人能一直这样相伴终老,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可惜,天意弄人,随着两家在政治舞台上的此起彼伏,她与赵明诚也是时聚时散。
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攻打京城,掳走了徽钦二帝以及后宫嫔妃皇子共数千人,北宋被灭亡。李清照与赵明诚家中被尽毁,文书古玩一夜间化为云烟。
李清照只携带了一小部分的文书与家人逃往南方,开启了她与赵明诚的颠簸生涯。南迁后第二年,发生了一件令李清照对赵明诚彻底失望的事情,可谓国耻家恨。
当时赵明诚任京城建康知府,在某天深夜里,城里突然发生动乱,有士兵叛变,百姓骚动,一片狼籍。本来身为父母官的赵明诚,应该为表率出来主持大局,但是他本身其实就只是一介文人雅士,缺乏英雄气概,在这生死悠关的危难关头,,他自私的人心暴露无遗,就想保全自身性命,他居然偷偷用绳子绑着自己从城墙溜走。
之后叛乱平定,赵明诚也被朝廷革职。而这件事情之后,李清照从心里特别鄙视他,李清照本身是一个有英雄大义的人,她最瞧不起懦弱无能之人,还完全没有担当。她对眼前这个曾经相知相守的人彻底死心,冷淡疏远。
到1128年,夫妻两人继续延江而上往江西方向逃亡,路经乌江,李清照想起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在此自刎的情形,不禁感叹万分。她把自己的悲怆之情,借古讽今,随即赋诗一首:“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有讽刺当时朝廷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之意味,表达自己内心愤慨激昂、有志难抒的爱国情感,也借机暗喻了对其夫赵明诚的懦弱的不满。这哪是曾经那个只会吟诗作画的芊芊女子的心声,这简直就是一个英勇战士的慷慨就义的气节!铿锵有力的每一字每一句,捶打着赵明诚那背信弃义的内心!赵明诚悔不当初啊……之后就一直郁郁寡欢,没多久就病逝了。
之后的李清照孤身一人,漂泊无依,身心疲惫,以至于她后期所作诗词都是凄惨婉约的词句。特别是她之后的第二段婚姻的不如意,更加使得她虽有归隐田园、崇尚自然的思想理念,却没有能看破世尘、逃离枷锁的心。她只能改其名号为“易安居士”,但是写出来的诗词没有一首是与平静安逸有关。
李清照一生有过童年幸福,有过浪漫爱情,有过甜蜜相伴,也有过痛苦婚姻。有失家国之痛,亦有爱国之情感。她既甜美又坎坷的人生际遇,使之尝遍了五味人生,也造就出她的许多为后世所崇尚拜读的佳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作者简介
陈小丹,笔名圆蛋,中国档案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湘桥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刊物《岭南文学》副总编,《神州文学》副主编。希望余生能够霁月光风,不萦于怀。
参考资料
- ↑ [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