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導星鏡是一個科技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目錄

名詞解釋

導星鏡,附加在主望遠鏡鏡筒上用以監視導星的望遠鏡。它的作用是保證主望遠鏡精確跟蹤被觀測天體﹐一旦導星偏離正確位置﹐就通過望遠鏡的驅動裝置加以糾正。

天文望遠鏡的主鏡擔負着觀測的主角。但是,許多天文觀測不是光靠主鏡就能全部順利完成的。它也需要有助手,這就是尋星鏡或導星鏡。

為了能迅速地搜尋到待觀測的天體,常常在主鏡旁搭載一個小型天文望遠鏡,它就是尋星鏡。尋星鏡一般都採用折射式的天文望遠鏡。它的光軸與主鏡光軸平行,這樣才能保持與主鏡的目標一致。尋星鏡物鏡的口徑一般在5~10厘米左右,視場在30~50左右,放大率在7~20倍左右,焦平面處裝有供定標用的分劃板。觀測時,先用尋星鏡找到待觀測的天體,將該天體調到,視場中央。這時,該天體自然也就在主鏡視場中央。

主鏡在進行較長時間的觀測時,為了及時糾正跟蹤中的誤差,在主鏡旁設一個起監視作用的望遠鏡,它就叫導星鏡。天文普及用的望遠鏡也就用導星鏡代替了尋星鏡。

系統

導星鏡一般採用折射光學系統﹐也有採用反射或折反射卡塞格林系統的(見卡塞格林望遠鏡)。口徑大小視所用導星的星等而定。為了能在較大的天區內找到足夠亮的導星﹐應有適當大小的視場﹐一般為1°左右。為了能覺察導星的微小偏離﹐目鏡須有足夠高的放大率。但這樣一來﹐通過目鏡觀測到的視場便達不到1°。

裝置

一般是採用適當機械裝置,使目鏡鏡頭在垂直於光軸的平面內移動。這樣就能看到物鏡視場的不同區域。目鏡焦面上裝有十字亮絲﹐用以照准導星。當導星很亮時﹐也可採用亮背景暗絲的照准方式。在導星鏡的目鏡端可用光電導星裝置來代替人工目視導星。

作用

導星鏡就是負責導星的鏡子,由於為了提高赤道儀的精度,導星鏡作用就是使赤道儀更好的跟蹤(類似於人眼),把成像傳至電腦(類似於人腦),電腦計算後糾正赤道儀的偏移,使主鏡始終跟蹤星體。

導星鏡要求比主鏡焦距長(通常600-1000mm),這樣導星鏡造成的誤差在主鏡中就可以減小。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