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封 |
封(拼音:fēng),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在土堆上种树。封的本义是种树。古代诸侯受命建国后,即在所封疆土的边界上培土种树,故引申为边疆、边界。后来又引申指给予称号或官爵,再引申为禁止、限制等。由禁止、限制等意义引申为堵塞、封闭、包裹等。作名词指用于封装东西的纸包或袋子;作量词,则指包裹或封装起来的东西。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封
拼音; fēng
部首; 寸
五笔; FFFY
仓颉; GGDI
郑码; BBDS
字级; 一级(1366)
平水韵; 上平二冬
注音符号; ㄈㄥ
笔画数; 3+6
造字法; 会意字
结构; 合体字,左右结构
异体; ࡉ�、ࡉ�、ࡊ�、ࡊ�、ࡎ�
统一码; 基本区-5C01
四角码; 4410₀
“集解”时珍曰∶按江邻几《杂志》云∶徐积于庐州河次得一小儿,手无指无血,惧而 埋之。此《白泽图》所谓封,食之多力者也。田汝成《西湖志》云∶董表仪撤屋掘土,得一 肉块。术士云∶太岁也。弃之,亦无害。又《山海经》务隅之山,及开明南、北,东南海外 并有视肉。郭璞注云∶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旧也。此皆封类可食 者,但人不知耳。又海中一种土肉,正黑,长五寸,大如小儿臂,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 可炙食。此又虫、鱼之属,类乎封者也。
文字溯源
会意字。"封"最早和"丰(简体)"是同一个字,图1、2是甲骨文,即"丰"字,下像土堆,上为树木,全字为植树于土上之形。古代植树于土堆以为封域,丰字正像其形,可见"丰"即"封"之初文。西周文字继承商代文字的写法,如图3;有的字形开始增加"又"符(图5)。"又"本义是手,表示用手种树。此"又"符到了《说文解字》小篆变为"寸",成为"封"字的固定偏旁,延续至今。《说文》古文的写法与商周"封"字初形略同,见图4。《说文》籀文(图6)把"土"和"丰"分置左右,图14的写法略同。中山王鼎则增加"田"符(图7),属于叠加意符的现象,这种写法又省略为"䰫", 《说文》误以为"邦"字古文。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异形的表现。大约从战国开始,"封"左上角的树木形逐渐变得和小篆的"之"字相近,以至于许慎认为"封"字从"之"。隶书(图11-12)对笔画进行了整合,左部写作"圭",右部写作"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下】【土部】府容切(fēng)
爵诸矦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ቚ,古文封省。
ቘ,籀文从丰。
〖注释〗徐锴曰:"各之其土也。会意。"
方言集汇
◎ 赣语:fwung1 hu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fung1 [客英字典] fung1 [宝安腔] fung1 [梅县腔] fung1 [陆丰腔] fung1 [沙头角腔] fung1 [客语拼音字汇] fung1 [海陆腔] fung1 [东莞腔] fung1 ga5
◎ 粤语:fung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