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淫羊藿
小叶淫羊藿(学名:Epimedium parvifolium S. Z. He et T. L. Zhang)是毛茛目、小檗科、淫羊藿属多年生草本,植株高可达25厘米,光滑无毛。地下根茎横走,单叶基生和茎生,阔心形,网脉显著,常被白粉;总状花序具花,花序轴无毛;花梗光滑无毛;苞片卵形,外萼片紫色,内萼片披针形,黄色,花瓣近圆形,紫色,花丝扁平;种子肾形,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于中国贵州。生于松林下或灌丛中。海拔1300-1400米。
- 中文名 小叶淫羊藿
- 学 名 Epimedium parvifolium S. Z. He et T. L. Zhang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 纲 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 目毛茛目 Ranales
- 科 小檗科 Berberidaceae
- 属 淫羊藿属 Epimedium
- 种 小叶淫羊藿
- 分布区域 中国贵州
目录
小叶淫羊藿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5-25厘米,光滑无毛。地下根茎横走,直径1.5-3毫米,长15厘米以上。单叶基生和茎生,阔心形,长2.5-3.5厘米,宽3-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两侧近相等,边缘具锯齿,上面暗绿色,光滑无毛;背面疏被短柔毛,网脉显著,常被白粉;花茎具叶1枚,与花序梗对生。
总状花序长8-10厘米,具8-12朵花,花序轴无毛;花梗长1-2厘米,光滑无毛;苞片卵形,长约1.5毫米;花紫色;萼片8,2轮,外萼片4,紫色,其中2枚披针形,长约3毫米,宽约1.2毫米,另2枚卵形,长约3.5毫米,宽约2.5毫米,内萼片4,披针形,黄色,长约3毫米,宽约1.2毫米,花瓣4,近圆形,紫色,长约1.2毫米,无距;雄蕊4,长约2.5毫米,花药长1 .8毫米,顶端钝尖,花丝扁平;雌蕊长约2毫米,花柱长约1毫米。
蒴果长约1厘米,宿存花柱长约3毫米。种子1-2颗,肾形,褐色,长约3.5毫米。花期4-5月,果期5-6月。[1]
小叶淫羊藿生长环境
小叶淫羊藿生长于海拔1300-1400米松林下或灌丛中。
小叶淫羊藿分布范围
小叶淫羊藿分布于中国产于贵州。
小叶淫羊藿繁殖方式
种苗繁育以无性繁殖(分株繁殖或根茎繁殖)为主,有性繁殖为辅。
选地做床
选择阴坡或半阴半阳坡的自然条件,坡度35℃以下,土壤为微酸性的树叶腐殖土、黑壤土、黑沙壤土,可以利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及果树经济林下栽培。将林下地面草皮起走,顺坡打成宽120-140厘米、高12-15厘米的条床,横条沟栽苗,开沟深度6-10厘米。
挖茎移栽
休眠期移栽:春季4-5月萌芽前或秋季9-10月地上茎叶枯萎时,挖取地下根茎,取有芽茎段,切成8~10厘米小段,每段保留1-2个芽胞,用赤霉素和生根粉药剂处理后,栽于条床内,株行距15厘米×20厘米,覆细土5厘米,踩实后,再用湿树叶覆盖3-5厘米。
生长期移栽:夏季6-8月高温多雨时林下栽培。将野生生长旺盛的植株整株带土移栽,24小时内随挖随栽,最好6选择阴天或下雨前后。株行距20×25厘米,覆土3-5厘米,踩实后,覆盖树叶3-5厘米。这种栽培方法不缓苗,成活率高达85%以上,且根茎分蘖芽生长快,第二年春分枝多、产量高。[2]
小叶淫羊藿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补苗:淫羊藿翌春2-3月出苗后,及时拔除死苗,弱苗,病苗,阴天补苗种植,以保证基本苗数。
除草:结合中耕进行除草,以畦面少有杂草为度。在生长旺季,可每10天除草1次;秋冬季可30天左右除草1次。
灌溉:淫羊藿喜湿润土壤环境,干旱会造成其生长停滞或死苗。如果在夏季连续晴5-6天,就必须早晚进行进行人工浇水。
施肥:在第一年的10-11月结合整地开畦时施入底肥,一般施1000-3000千克/亩。翌年3月底-6月追施一次或两次,一般情况下无机氮肥施入量不超过5千克/亩,有机复合肥10-30千克/亩;促芽肥于翌年10-11月施一次,施农家肥1000千克/亩,或有机复合肥10-20千克/亩;每次采收后应及时补充土壤肥料,一般可施农家肥1000-2000千克/亩,或有机复合肥20-30千克/亩。底肥于开畦后定植前,将肥料均匀撒于畦面,然后翻入土中,耙细混匀,也在开畦后定植前,挖定植“穴”或“条”时,将肥料均匀放入“穴”或“条”内,并将肥料与周围土壤混匀。追肥主要采用“穴”施,追肥时切勿将肥施到新出土的枝叶上,应靠近株丛的基部施入,并根据肥料种类覆土或不覆土。
采收管理
种植2年后的淫羊藿便可采收,8月份是淫羊藿生长发育好,营养物质积累最高的季节,而且药效强,可在此时采收。采收时将地上茎叶采收捆成小把,置于阴凉通风干燥处阴干或晾干。选出杂质、粗梗及有可能混入的异物,以保证药材质量。连续采收几年后,常会影响淫羊藿的后期发育,影响其越冬芽及来年的新叶产量和质量。为此,连续采割3-4年后,应轮息2-3年以恢复种群活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