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嘴鴴
小嘴鴴 |
中文學名: 小嘴鴴 |
小嘴鴴[1](學名:Charadrius morinellus)屬中小型涉禽。前頭、頭頂與枕部黑色或黑褐色。頦、喉白色;眉紋白色或沾染淡黃色,延伸至枕後形成顯著的「V」形圖案。頸、上胸暗灰色,與栗紅色上腹之間有一顯著的白色胸帶分隔。下腹中央有一塊黑色斑。腿暗黃色。繁殖期雌鳥比雄鳥艷麗。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生活環境多與濕地有關,離不開水。棲息于海濱、島嶼、河灘、湖泊、池塘、沼澤、水田、鹽湖等濕地之中。
目錄
特徵
成鳥(繁殖羽):頭前、頭頂、枕部黑色(♀)或黑褐色(♂)。眼先黑褐色,耳羽暗褐色;面頰、頦、喉白色;眼上具寬闊的白色眉紋,延伸至枕後交匯成「V」形斑。上體包括上背、肩羽、翼上覆羽、三級飛羽、尾上覆羽深灰色,各羽具狹窄的淡黃色或白色羽緣。飛羽黑褐色,外側第1枚初級飛羽的羽干白色。三級飛羽特長,折合時幾與翼尖平齊。尾羽深灰色,向端部逐漸變黑,形成較深的次端斑;尾的端部具白緣,外側邊緣亦白色。頸、上胸暗灰色;腹部栗紅色。在胸部有一界線分明的白色胸帶,其上沿裝飾着黑邊,下沿的黑線比較模糊。在腹部栗紅色的下沿具有一塊黑色斑,呈「八」字形。肛周與尾下覆羽白色。腋羽與翼下覆羽灰白色。繁殖期雌鳥羽色比雄鳥更艷麗,這在鴴類(Plovers)中是比較少見的。
成鳥(非繁殖羽):額、頭頂夾雜黃色和黑褐色條紋;眉紋黃褐色。下頸與胸部灰褐色,胸前依然貫穿一條淺色的胸帶。腹部白色。
亞成鳥:如同成鳥的非繁殖羽。但通體的羽毛沾染更多的土黃色。頸和胸為棕黃色;胸帶淺黃色依稀可見。上背、肩羽、三級飛羽黑褐色,具土黃色羽緣。腹部沾淡黃色。
虹膜黑褐色。嘴短小,黑色(下喙或為暗灰色)。腿黃色或黃褐色。
叫聲:告警時作清亮而有節律的weet-weeh叫聲,飛行時作深沉的 brroot聲。
大小量度:體長200~220mm;嘴峰14~19mm;翅143~163mm;尾62~72mm;跗蹠33~44mm[2]。
習性
在中國主要為遷徙鳥。春季遷經中國的時間為4-5月,秋季在9月末11月初遷經中國。成對或成小群活動,非繁殖期常常集成鬆散的大群。飛行快而直,而且飛得較高。食物包括多種昆蟲及其幼蟲、蠕蟲、小型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無脊椎動物等[3]。
繁殖
繁殖期6-8月。配偶關係為「一妻多夫制」。通常在5月中旬到達繁殖地,這時北方的積雪尚未消融,雌鳥即開始營巢產卵。營巢於地上凹坑內,主要由枯草莖、草葉和苔蘚構成。每窩產卵2-4枚,卵數多為3枚。卵橄欖褐色、被有大的黑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6-46.4毫米×26.8-31毫米。孵化和育雛通常由雄鳥承擔。產完卵後,雌鳥會立刻棄巢而去,開始產第2窩卵,因此,雌性的性表演期和產卵期可持續到7月(約45天)。孵化期約需21-25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既能行走,幼鳥30天左右既能隨親鳥飛翔[4]。
棲身環境
主要棲息於荒山和高山苔原、鹽鹼平原和多岩石的凍原地帶,遷徙季節也見於平坦的鹽鹼地、草原和農田附近,冬季則主要棲息於沿海沙灘、泥地和附近的農田和草地。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國外繁殖於從英國、歐洲北部,往東經中歐到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北極地帶。越冬於非洲北部、地中海、波斯灣、阿拉伯半島和裏海地區,偶爾到日本和美國南部。
中國分布:分布於內蒙古額爾古納河(黑龍江上游)、江蘇(鹽城)、新疆(天山、阿拉套山、阿爾泰山、塔爾巴哈台山)(罕見旅鳥)。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