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 梅堯臣
原文
譯文
寬闊的淮河沙洲上忽見一小村,荊條編的籬笆留個缺口便當門。
寒風中小雞得食正在呼喚同伴,老頭衣衫單薄懷裡還抱着孫兒。
小船翹着尾巴僅剩下一根斷纜,枯桑被水沖蝕只殘留下點點樹根。
可嘆百姓的生活竟然如此悲慘,荒謬的是他們還被視為交納租稅的大宋臣民。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宋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秋。當時淮河流域遭受水災,洪水所漫,受災州縣頗多。詩人所到之處,村落被淹,一片澤國,人煙皆無。梅堯臣由汴京返宣城,而途中路過淮河,看見河岸邊有一個小村,房屋鋪設破敗零落。詩人因此感到民生之艱,乃作此詩。
賞析
這首詩前兩聯詩人極言所見村莊在淮水洪災過後的蕭索,後兩聯寫受災百姓的悲慘且官府冷漠視之,無所撫恤。全詩通過村內外的蕭索凋敝,營造了一種悲戚的氣氛。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深切地同情下層勞動人民,並且具有強烈的民本思想。
首聯描寫偶遇小村,見破門殘立。「淮闊洲多忽有村,棘籬疏敗謾為門。」在淮河流域水災過後,詩人所到之處,村落被淹,一片澤國,人煙皆無。這個時候忽然看到一個村子,詩人非常驚奇。從「忽」字可以看出詩人的驚喜之態。可是走近一看,只見破敗散落的籬笆牆上湊湊合合地裝着一個門。
頷聯詩人描寫村中的情況。「寒雞得食自呼伴,老叟無衣猶抱孫。」寒雞偶然尋得食物,還在呼喚它的夥伴。用一「寒」字,既寫出雞已冷得瑟縮可憐,又點明季節已是深秋。村中的老頭兒沒有裹體的衣服,卻抱着孫子,用自己的身子為孫兒取暖。村里家禽很稀少,人亦稀少,詩中沒有寫丁壯的人,暗示壯年已流離到外地去謀生了。這一聯與首聯藉以「棘籬」、「寒雞」、「野艇」、「枯桑」等意象,突出這個村子人煙稀少、破敗荒涼的情景。
頸聯詩人進一步描寫村中之破敗。「野艇鳥翹唯斷纜,枯桑水齧只危根。」水上飄着一隻小船,船頭翹起,猶如鳥雀翹着尾巴,船上闃然無人,只留下斷纜。村上沒有樹木,枯了的桑樹也被水齧走了,只剩下一點殘留的根子。
尾聯寫村上百姓災後無助,詩人加以同情。儘管沙洲村上人家,災後現狀如此悽慘,他們還是被謬誤地編入交租完糧的戶藉,作一般的王民看待,得不到應有的撫恤,十分可悲。詩人詠嘆至此,不再評論,可以看出詩人對這些窮苦災民,傾注滿眶同情的淚水。
簡析
《小村》是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前兩聯詩人極言所見村莊在淮水洪災過後的蕭索,後兩聯寫受災百姓的悲慘且官府冷漠視之,無所撫恤。全詩通過村內外的蕭索凋敝,營造了一種悲戚的氣氛。該詩表現出詩人深切地同情下層勞動人民,並且具有強烈的民本思想,婉而多諷。
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後,於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並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