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槐花
小槐花 |
中文學名: 小槐花 |
小槐花[1](學名:Desmodium caudatum,別名:銳葉小槐花、茉草、抹草、磨草、魅草、仙草(潮汕)、巴人草、扁草子、草鞋板、豆子草、逢人打、旱螞蝗、螞蝗草、拿身草,中藥名:清酒缸,閩語:bbua caur),為雙子葉植物綱、豆科落葉固氮植物。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廣東等地。
目錄
基本信息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祛風利濕。用於感冒發燒,腸胃炎,痢疾,小兒疳積,風濕關節痛;外用治毒蛇咬傷,癰癤疔瘡,乳腺炎。
(治癍痧發熱方)三把苓1兩、蛇泡簕5錢、鴨腳樹皮5錢、崗梅根5錢、金盞銀盤5錢、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癍痧發熱為外邪傳力之症,宜用解表清里法。本方三把苓、蛇泡簕清在里之熱;鴨腳樹皮、金盞銀盤散在表之邪,崗梅根生津清熱,以救熱感傷津之醉。
(方歌)癍痧發熱三把苓,蛇泡崗梅鴨腳呈,金盞銀盤同煎服,清里解表法當承。
附方
形態特徵
直立灌木或亞灌木,高1-2米。樹皮灰褐色,分枝多,上部分枝略被柔毛。葉為羽狀三出複葉,小葉3;托葉披針狀線形,長5-10毫米,基部寬約1毫米,具條紋,宿存,葉柄長1.5-4厘米,扁平,較厚,上面具深溝,多少被柔毛,兩側具極窄的翅;小葉近革質或紙質,頂生小葉披針形或長圓形,長5-9厘米,寬1.5-2.5厘米,側生小葉較小,先端漸尖,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疏被極短柔毛、老時漸變無毛,下面疏被貼伏短柔毛,中脈上毛較密,側脈每邊10-12條,不達葉緣;小托葉絲狀,長2-5毫米;小葉柄長達14毫米,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5-30厘米,花序軸密被柔毛並混生小鈎狀毛,每節生2花;苞片鑽形,長約3毫米;花梗長3-4毫米,密被貼伏柔毛;花萼窄鐘形,長3.5-4毫米,被貼伏柔毛和鈎狀毛,裂片披針形,上部裂片先端微2裂;花冠綠白或黃白色,長約5毫米,具明顯脈紋,旗瓣橢圓形,瓣柄極短,翼瓣狹長圓形,具瓣柄,龍骨瓣長圓形,具瓣柄;雄蕊二體;雌蕊長約7毫米,子房在縫線上密被貼伏柔毛。莢果線形,扁平,長5-7厘米,稍彎曲,被伸展的鈎狀毛,腹背縫線淺縊縮,有莢節4-8,莢節長橢圓形,長9-12毫米,寬約3毫米。花期7-9月,果期9-l1月[4]。
分布範圍
產於長江以南各省,西至喜馬拉雅山,東至台灣。生于山坡、路旁草地、溝邊、林緣或林下,海拔150-1000米。印度、斯里蘭卡、錫金、不丹、緬甸、馬來西亞、日本、朝鮮亦有分布。
主要價值
【畲藥】全株治風濕關節疼痛,胃痛,腎炎,淋巴結炎,小兒疳積,毒蛇咬傷,癰癤疔瘡《畲醫藥》。金腰帶:根主治感冒,寒熱往來,退麻疹餘熱,蛔蟲病,腰扭傷,疔瘡癰癤及婦女經閉《民族藥志一》。
【苗藥】孟劉筆,秀:全株治療風濕痛,咽喉炎,胃痛,痢疾,消化不良,小兒疳積《桂藥編》。胃草,磨谷拜,化草:全株治疳積,腰脹痛,蛇傷,疹出不透,乳癰;根祛風止痛《湘藍考》。根治療小兒疳積,消化不良,咽喉炎,胃痛《民族藥志一》。
【仫佬藥】餓馬黃:全株治療風濕痛,咽喉炎,痢疾,小兒疳積《桂藥編》、《民族藥志一》。
【瑤藥】餓馬黃:全株治療風濕痛,咽喉炎,痢疾,脫肛《桂藥編》。麻尿,餓馬黃:根主治感冒發熱,胃腸炎,痢疾,小兒疳積,風濕關節痛;外用治脫肛,毒蛇咬傷,癰癤,乳腺炎《民族藥志一》。
【壯藥】棵文沾:全株治療風濕痛,咽喉炎,痢疾,消化不良,貧血《桂藥編》。粉呼:根治消化不良《滇省志》。粉呼,苛文沾:根主治消化不良,貧血《民族藥志一》。
全草(青酒缸):微苦,平。祛風利濕,解毒,利尿。 用於吐瀉,泄瀉,痄腮,咳嗽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