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缬草
小缬草 |
小缬草(拉丁学名:Valeriana tangutica Bat.)为败酱科、缬草属植物。
细弱小草本,高10-15 (-20) 厘米,全株无毛;根状茎斜升,顶端包有膜质纤维状老叶鞘;根细带状,根状茎及根均具有浓香味。
产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生于山沟或潮湿草地,海拔1200-3600米。模式标本采自甘肃西南部。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小缬草
学名; Valeriana tangutica Bat.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目; 茜草目
科; 败酱科
属; 缬草属
种; 小缬草
分布区域; 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
目录
1形态特征
2生长分布
3繁殖方法
4栽培技术
5病虫防治
6主要价值
7本种提示
形态特征
细弱小草本,高10-15 (-20) 厘米,全株无毛;根状茎斜升,顶端包有膜质纤维状老叶鞘;根细带状,根状茎及根均具有浓香味。
基生叶薄纸质,心状宽卵形或长方状卵形,长1-2-4厘米,宽约1厘米,全缘或大头羽裂,顶裂片圆或椭圆形,长宽约1厘米,全缘,侧裂片1-2对,小椭圆形或狭椭圆形,两端均钝圆,全缘;叶柄长达5厘米;茎上部叶羽状3-7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全缘。
半球形的聚伞花序顶生,直径1-2厘米;小苞片披针形,边缘膜质。
花白色或有时粉红色,花冠筒状漏斗形,长5-6毫米,花冠5裂,裂片倒卵形;雌雄蕊近等长,均伸出于花冠之外。子房椭圆形、光秃。花期6-7月,果期7-8月。[1]
生长分布
产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生于山沟或潮湿草地,海拔1200-3600米。模式标本采自甘肃西南部。
繁殖方法
以种子繁殖为主,无性繁殖为辅;种子繁殖有直播和简易育苗2种,无性繁殖主要是进行单芽点切块繁殖。缬草种子干粒重0.6克左右。在自然条件下,发芽率最高仅30%,采取集中育苗的方法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在缬草开花盛期进行除草,将行间土壤挖松整细,拣尽杂草、石块,让种子成熟后,自然均匀地散落在地上,15天后开始发芽。1个月左右,苗高10厘米时,再除草1次。这种育苗方法既省工,又充分利用种子,且技术简便,易于推广。直播种子发芽率低,管理困难;无性繁殖操作复杂。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宜选择靠近水源、灌溉方便的低地,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壤土为宜。于播种前进行整地,深耕25-30厘米,整细耙平,结合翻耕施腐熟厩肥37.5吨/公顷,撒布均匀,翻入土中。再按厢宽1.2米、沟宽0.3米开厢,将厢面整成瓦背形,四周开好排水沟。
小苗移栽:在种子发芽1个月左右,苗高10厘米时,再除草1次,11月前后移栽至大田,移栽株行距20厘米×30厘米。
浇水保湿:雨水充足的地方一般不需要浇水保湿。但偶尔播种后如遇晴天或土壤干燥,应在厢面盖1层草以保持出苗期土壤湿润;出苗后要及时将草层撤除。出苗初期遇干旱时,每隔5-6天灌水1次,以后每隔15天或1个月灌溉1次。
除草松土:除草要及时,见草就除,可防止因根系带出种子或幼苗。幼苗高5-7厘米后可进行松土,并结合松土达到除草的目的。缬草根系密布在表层土壤,松土不宜过深。至6-7月后封垄,地上部相互郁闭,根系密布行间,不再松土;当根露出土面时,应及时培土。
追肥施肥:一般全年要追肥2次,第1次追肥在苗高5-10厘米时进行,移栽田在返青后进行;第2次施肥在6月底进行。施尿素75千克/公顷,或复合肥150千克/公顷。施肥方法最好采用开沟条施,即在距植株10厘米左右处开浅沟,施后盖土。
病虫防治
病害防治
缬草以野生资源为主,人工栽培历史较短,病害较少。病害主要有花叶病,该病发病较普遍,幼苗期更明显,严重者植株矮缩不长。防治方法:一是选留无病株留种;二是注意防治田间虫害,特别是蚜虫,以减少病毒传染。
虫害防治
危害缬草的害虫主要有蝼蛄、蚜虫等。蝼蛄可用90%晶体敌百虫50倍液与饵料配成毒饵诱杀。蚜虫可用洗衣粉对成水溶液,或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主要价值
适于花坛,花境、岩石园栽培,又可供药用或作香料。根部萃取的精油即缬草油,主要用于调配烟、酒、食品、化妆品、香水等。根部的煎剂可作为洗脸和入浴剂的柔和剂使用,具有镇静中枢神经的作用,可用来治疗失眠症。
本种提示
参考文献
- ↑ 自然标本馆 物种信息卡, 医学百科 ,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