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三頭肌
小腿三頭肌 |
小腿三頭肌位於小腿脛骨後側,由比目魚肌與腓腸肌共同組成。比目魚肌是深層肌肉,起自脛骨後上方,止於跟骨結節,功能是足跖屈;腓腸肌是表層肌肉,覆蓋在比目魚肌上方,起自股骨內外側髁,止於跟骨結節,功能是膝關節屈、足跖屈。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小腿三頭肌
- 外文名:triceps surae
- 構成:腓腸肌 比目魚肌
- 位置:小腿後群
小腿三頭肌(triceps surae)位於小腿後群,主要由腓腸肌及比目魚肌構成。
形態:它的二個頭,位於淺層稱腓腸肌,另一個頭位置較深是比目魚肌。
起、止點:腓腸肌的內、外側頭起自股骨內、外側髁,約在小腿中點處移行為腱性結構;比目魚肌起自脛腓骨上端後部和脛骨的比目魚肌線,肌束向下移形為肌腱。三個頭會合,在小腿的上部形成膨隆的小腿肚,向下續為跟腱,止於跟骨結節。
作用:屈小腿和上提足跟,在站立時,能固定踝關節和膝關節,以防止身體向前傾倒。
神經支配:主要由脛神經(L4~S3)支配。[1]
概述
起、止點:腓腸肌的內、外側頭起自股骨內、外側髁,約在小腿中點處移行為腱性結構;比目魚肌起自脛腓骨上端後部和脛骨的比目魚肌線,肌束向下移形為肌腱。三個頭會合,在小腿的上部形成膨隆的小腿肚,向下續為跟腱,止於跟骨結節。
作用:屈小腿和上提足跟,在站立時,能固定踝關節和膝關節,以防止身體向前傾倒。
神經支配:主要由脛神經(L4~S3)支配。
小腿三頭肌築構學研究
腓腸肌內側頭的肌重是外側頭的1.5倍,生理橫切面積近1.7倍。表明內側頭產生的張力比外側頭大。生理橫切面積/肌重比率反映腓腸肌兩頭均屬力量型肌,但內側頭的肌纖維長僅及外側頭的5/6,前者縮短速度的潛力應比後者低。比目魚肌的肌重大於腓腸肌,但肌纖維長僅及後者的70%。因而,比目魚肌的生理橫切面積是膝腸肌的1.4倍。生理橫切面積/肌重比率也比腓腸肌高。但肌纖維長/生理橫切面積比率僅及腓腸肌的1/4,這證明比目魚肌是最典型的力量型肌。
小腿三頭肌是維持人直立姿勢和行走、跑步時的提跟運動。比目魚肌是維持姿勢平衡的主要肌,只有當運動需要更多的力量和速度時,才有腓腸肌的參與。
外側頭肌質亞部的肌纖維長和肌纖維長/生理橫切面積比率比其他兩個亞部大。這提示該亞部是已分化為速度型的肌。在肌纖維型的研究中發現,某些個體此亞部快縮纖維比例可高達60.7%。它的作用尚需進一步研究。
人小腿三頭肌分部、肌梭分布的研究
大體解剖研究
腓腸肌外側頭根據肌構築特徵,可區分為肌質亞部、外側淺亞部和外側深亞部三個構築亞部。腓腸肌內側頭無區分構築亞部的形態特徵。比目魚肌分主部和副肌束兩部。
(1)腓腸肌外側頭神經入肌後一般發出5支,呈多支主幹型分布,第1支主要分布於肌質亞部和外側深亞部的上部。第2和第4支主要分布於外側淺亞部。第3和第5支主要分布於外側深亞部,外側頭三個構築亞部無單獨的一級肌神經支支配。
(2)腓腸肌內側頭神經入肌後沿肌長軸下行呈單支主幹型分布,沿途逐漸分支,一般發出4支分布於肌。
(3)比目魚肌主部肌神經在肌的上端分為內外兩支,分別分布到主部的內、外側,在肌中部內、外側支構成大量的吻合。支配副肌束的神經由脛神經直接發出,入肌後發出4支神經支,分別分布於腱板的兩側,與主部的神經間有大量吻合,可見交通支和返支存在。
肌梭的分布
肌梭的分布腓腸肌外側頭外側深亞部肌梭密度最高(12.55個/g),與外側淺亞部、肌質亞部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O.05)。腓腸肌內側頭肌梭密度為7.12個/g,外側頭為8.63個/g,兩頭無顯著差異。比目魚肌肌梭密度為17.01個/g,其中以主部肌梭密度(21.06個/g)為高,與腓腸肌(8.25個/g)比較,兩者有顯著差異(P<0.01)。
小腿三頭肌神經肌支形態學研究
小腿三頭肌各神經肌支全部起自脛神經,以股骨內上髁水平為標誌點,各肌支的起點在標誌點上1.5cm至標誌點下3.2cm之間。
1.比目魚肌近側神經肌支比目魚肌近側神經肌支的起點多數在標誌點以下或標誌點平面,有17%在標誌點以上發出,但均在1.0cm以內。肌支數為1-2支。標誌點距肌門的距離為(4.7±1.0)cm。終支有6支,以支最多見。終支在肌外長度(1.3±0.5)cm。
2.腓腸肌內側頭神經肌支腓腸肌內側頭神經肌支有1-2支,以1支最多見,肌支發出點大都平標誌點。標誌點距肌門的距離為(2.3±0.5)cm。肌支在肌門處發出終支者較多,終支為3支者占95%,在肌門外發出終支的有10側。終支肌外長0.5-2.1cm。
3.腓腸肌外側頭神經肌支腓腸肌外側頭神經肌支在脛神經的起始點大部分和內側頭肌支在同一水平,肌支數全部為1支。在肌上部內緣或內緣深面入肌。分出終支的部位以肌門處最多,占80%,一般為較為恆定的分為3支終支。標誌點距肌門的距離為(2.0±0.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