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小鑼

中文名稱:小鑼

鑼的歷史:《舊唐書·音樂志》(卷29)

發展:宋代,鑼在民間音樂形式"鼓板"

結構組成:身為一圓型弧面,多用銅製結構

也屬鑼的一種,因鑼面較小而得名。銅製,圓形,直徑約22厘米,中心部稍凸起,不繫繩。演奏時用左手指支定鑼內緣,右手持一薄木片敲擊發聲。它的音色明亮 清脆。小鑼在京戲中也稱京小鑼,它與大鑼在京劇中隨着表演動作的節奏敲擊,起着襯托和加強效果的作用。它在鑼鼓曲時,除有時突出其音色特點外,也敲擊花點,起着豐富合奏的效果。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小鑼

鑼的歷史:《舊唐書·音樂志》(卷29)

發展:宋代,鑼在民間音樂形式"鼓板"

結構組成:身為一圓型弧面,多用銅製結構

鑼的歷史

《舊唐書·音樂志》(卷29)在"銅拔"條目中曰:"銅拔,亦謂之銅盤,出自西戌及南蠻。"這條記載中所說的銅盤是關於"鑼"的最早記載。

秦漢以後,隨着民族間的交往,銅鑼逐漸向內地流傳。古代鑼曾稱為"金",並用於戰爭,兩軍交戰,常以鑼來指揮,有鳴"金"收兵之說。

據唐杜佑《通典》記載:公元六世紀前期,後魏就開始有了銅鑼出現,當時稱"打沙鑼"。南北朝時期流行的鑼可能是由西北少數民族或外國人傳入。

宋代,鑼在民間音樂形式"鼓板"中被應用。到了元代,除民間的迎賽神社常常鳴鑼外,它還是雜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它除在宮廷"宴樂"使用外,也在民間流行,當時鑼的製造和演奏已具有一定水平。

隨着戲曲藝術的發展,鑼在明、清的崑曲伴奏中已占有重要地位。中國的大鑼西傳歐洲,在1791年,法國作曲家戈賽克開始將大鑼用於管弦樂作品中,是交響樂隊中唯一的中國樂器。

20世紀以來,鑼已廣泛用於地方戲曲、民間音樂、民間娛樂和節慶活動中,參加各種樂隊的演奏。此外,它還是小販和耍猴者沿街招攬生意的工具,以鑼的特有音調代替叫賣,稱之為"喚頭"。

結構組成

小鑼身為一圓型弧面,多用銅製結構,其四周 以本身邊框固定;鑼棰為一木棰。鑼身大小有多種規格,小型鑼在演奏時用左手提鑼身,右手拿棰擊鑼;大型鑼則須懸掛於鑼架上演奏。

樂器特色:屬於金屬體鳴樂器,無固定音高。其音響低沉、宏亮而強烈,餘音悠長持久。通常,鑼聲用於 表現一種緊張的氣氛和不祥的預兆,具有十分 獨特的藝術效果。鑼又稱"中國鑼",來自中國的民族樂隊,是交響樂隊中唯一的中國樂器。鑼是現代交響樂隊、管弦樂隊中重要的打擊樂器,改變鑼棰棰頭的結構或質地可有效地改變鑼身的音色。另外,一些較小的鑼有確定的音高。

音色特點

長期以來,由於應用的地區和場合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異彩的鑼(據不完全統計,約有30種),小的直徑僅有幾厘米,大的直徑達一米以上。它們的造型、音色和效果也不盡相同。

較常用的鑼,可簡單地分為大鑼、小鑼、掌鑼和雲鑼四類。

小鑼發音高或較高,鑼面是斜形,直徑約六寸半。中央有個稱"心"的小平面,鑼光分大、中、小三種,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鑼邊無孔,不系鑼繩,以左手食指關節處提鑼內緣,右手執鑼板擊奏,俗稱手鑼,民間稱之為鏜鑼,京劇中奏者稱京小鑼。名稱雖異,奏法相同,只是大小尺寸和重量有別。[1]


小鑼是色彩性樂器,音色柔和、清亮,常圍繞着大鑼的重音,作各種裝飾性的演奏。 在戲劇伴奏中,常以各種打法來配合演員的動作,以烘托氣氛。

演奏方法

小鑼無固定音高,奏時左手的食指挑起鑼邊,拇指為防護小鑼滑落而貼放於鑼邊上,小指為便於掐音而靠近鑼光內面.右手拇指的第二關節,與食指第二關節,中指第三關節對捏鑼扳,屈肘於小鑼外面成小鑼演奏姿式。右手持鑼片敲擊(長約17公分的竹片),以鑼片下端側面斜棱擊打鑼門或鑼邊而發音,打法也與大鑼大致相同,分放音擊、邊音擊、悶音擊等幾種。打法有重擊、輕擊、悶音、掩鑼、揣鑼、打邊等。小鑼音色柔和、清亮,在戲劇伴奏中,常以各種打法來配合演員的動作,以烘托氣氛。小鑼是色彩性樂器,常圍繞着大鑼的重音,作各種裝飾性的演奏。多用於文人、女性或詼諧人物(如丑角)的上下場和配合各種表演上的小動作。

使用

小鑼在京戲中也稱京小鑼,它與大鑼在京劇中隨着表演動作的節奏敲擊,起着襯托和加強效果的作用。它在鑼鼓曲時,除有時突出其音色特點外,也敲擊花點,起着豐富合奏的效果。

在京劇中一般用於文人、女性或詼諧人物的上下場和配合各種表演上的小動作。 打法有重擊、輕擊、悶音、掩鑼、揣鑼、打邊等。

參考資料

相關視頻

中國傳統樂器示範,小鑼大鑼,教你認識各種鑼

小鑼噹噹,唱響老底子的杭州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