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蛙
小雨蛙是一種小型的蛙類,最大體長約2.5公分。其吻端尖而嘴小,身體後半粗壯而使得身體呈三角形,且顯得頭部短小。其體背主要為褐色或紅褐色,背部有二到三條深褐色或黑色的波浪狀斑紋,由兩眼中間沿背中線經背部向後延伸至腿部,形成極為特殊的花紋。體側面有暗色區塊由吻端延伸到後段,形成暗色帶,雄蛙喉部黑色。小雨蛙四肢細小,腿部有暗色橫紋。主要棲息於低海拔的農墾地、水田、池塘、草地、與潮濕的泥地。其鳴聲特殊,常可於春末、夏季雨後的夜晚聽到其響亮的鳴聲。成蛙以螞蟻、白蟻、小型鞘翅目的昆蟲為食。4月到9月間有繁殖紀錄,可產卵150到300顆。蝌蚪口位於吻端,眼睛在兩側,頭部及背部呈圓盤狀,常懸浮在水層中間活動。[1]
- 小雨蛙 基本資料
學 名: Microhyla ornata (Dumeril and Bibron, 1841)
俗 名: 小姬蛙,飾紋姬蛙
分 類: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兩棲綱Amphibia、跳形目Anura(無尾目Salienta)、狹口蛙科Microhylidae、姬蛙屬Microhyla
地理分佈: 廣泛分布於全省平地稻田、水池等開墾地、草澤及低海拔山區的森林底層落葉間,北部較常見。
棲地: 經常出現在稻田、水池等開墾地,普遍分佈於全台灣平地及低海拔山區,雨後的夏夜常可聽到牠們整齊而具有節奏感的叫聲。小雨蛙喜歡躲在草根、土縫或石頭底下鳴叫,所以常常只聞其聲,不見其影,不容易觀察。
分布:廣泛分布於全省平地稻田、水池等開墾地、草澤及低海拔山區的森林底層落葉間,北部較常見。
繁殖期:約3至8月,春夏為主。[2]
目錄
物種概述
關於小雨蛙
小雨蛙是一種小型的蛙類,最大體長約2.5公分。其吻端尖而嘴小,身體後半粗壯而使得身體呈三角形,且顯得頭部短小。其體背主要為褐色或紅褐色,背部有二到三條深褐色或黑色的波浪狀斑紋,由兩眼中間沿背中線經背部向後延伸至腿部,形成極為特殊的花紋。體側面有暗色區塊由吻端延伸到後段,形成暗色帶,雄蛙喉部黑色。小雨蛙四肢細小,腿部有暗色橫紋。
主要棲息於低海拔的農墾地、水田、池塘、草地、與潮濕的泥地。其鳴聲特殊,常可於春末、夏季雨後的夜晚聽到其響亮的鳴聲。成蛙以螞蟻、白蟻、小型鞘翅目的昆蟲為食。4月到9月間有繁殖紀錄,可產卵150到300顆。蝌蚪口位於吻端,眼睛在兩側,頭部及背部呈圓盤狀,常懸浮在水層中間活動。[3]
小雨蛙的頭小腹大,身體呈扁平的三角形,體長僅2到3公分。牠們因為背部有美麗的深色花紋,花紋類似兩個人字、塔狀或聖誕樹狀,對稱而且醒目,故又稱為飾紋姬蛙,所以不論俗名還是學名,都是根據外型命名。小雨蛙雖然屬於小型蛙類,但雄蛙有鼓起來幾乎和身體一樣大的單一外鳴囊,因此叫聲非常低沉而且大聲,聲音聽起來如同上發條聲。繁殖期約3至8月,春夏為主。一次產卵約兩、三百粒,卵徑小,約0.8cm,卵塊圓形經常成片漂浮在水面。蝌蚪身體透明圓形,小巧可愛,頭部及背部圓盤狀,平扁透明,口位於吻端,眼睛在兩側,尾端尖細。
聲音特徵
成體特徵:
- 快速鑑定清單:
1. 小型
2. 身體三角型
3. 背中央有深色對稱塔狀花紋
- 體長:小型,♂約2.5cm,♀2-3cm
- 頭部:頭長約等於頭寬,吻端尖圓。鼓膜不明顯,顳褶明顯。
- 背部:背部顏色為土褐色或灰棕色,背中央有一塊明顯的深色對稱塔狀花紋,花紋兩側另有一些平行的細縱紋。有些個體有淺色背中線。
- 體側:兩側從吻端經眼後方到腰部有黑色斜行的縱紋,縱紋下方有深色小斑點。
- 皮膚:略光滑但有些小疣粒,尤其從眼後到薦骨突起處,兩側各有一排斜行的長疣粒。
- 腹部:光滑白色。
- 前肢:纖細,有粗細不等的橫紋。指端圓無吸盤,指間無蹼。內掌突比外掌突大。
- 後肢:粗壯,有橫紋。趾端無吸盤,趾間無蹼。內蹠突略大於外蹠突。
- 第二性徵:雄蛙體型比較小,有單一咽下鳴囊,喉部鳴囊的地方黑色。
生態及行為
小型但叫聲卻非常的低沉而且大聲,雨後的夏夜常可聽到它們整齊而具有節奏感的叫聲「ㄎ一ˊ、ㄎ一ˊ」,喜歡躲在水邊的落葉、草根、土縫或石頭底下鳴叫,常常只聞其聲,不見其影,很難觀察。
卵:卵徑小,約0.8cm,卵塊圓形成片漂浮在水面上,一次產卵約兩、三百粒。
蝌蚪:頭部及背部圓盤狀,平扁透明。口位於吻端,眼睛在兩側,尾端尖細。[5]
視頻
小雨蛙--完整聲音檔
不喜歡雨天的小雨蛙
小雨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