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飛蓬
小飛蓬 |
中文學名: 小飛蓬 別稱: 小蓬草、小白酒草、小白酒菊、祁州一枝蒿、煙屎草 門: 被子植物門 目: 菊目 亞科: 管狀花亞科 屬: 白酒草屬 拉丁學名: canadensis (L.) Cronq. 界: 植物界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科: 菊科 族: 紫菀族 種: 小飛蓬 分布區域: 原產於北美洲,現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 |
小飛蓬,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小白酒草的全草或鮮葉,。具有清熱利濕,散瘀消腫的功效。主治痢疾,腸炎,肝炎,膽囊炎,跌打損傷,風濕骨痛,瘡癤腫痛,外傷出血,牛皮癬。為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目錄
形態特點
小飛蓬幼苗除子葉外全體被粗糙毛。子葉卵圓形。初生葉橢圓形,基部楔形,全緣。成株高40~120厘米,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全體被粗糙毛。葉互生,條狀披針形或矩圓形,基部狹,頂端尖,全緣或微鋸齒。邊緣有長睫毛。頭狀花序,密集成圓錐狀或傘房狀。花梗較短,邊緣為白色的舌狀花,中部為黃色的筒狀花。瘦果扁平,矩圓形,具斜生毛,冠毛1層,白色剛毛狀,易飛散。
小飛蓬為一年生或越年生雜草。主要靠種子繁殖。10月初發生,10月中、下旬出現高峰期,花期在次年6~9月份,果實7月份漸次成熟。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物種分布】原產於北美洲,世界各地廣泛分布。在我國廣泛分布與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湖北、江西、浙江、湖南。
主要價值
【別名】破布艾、魚膽草、竹葉艾、臭艾、小山艾
【來源】該品為菊科飛蓬屬植物小飛蓬Erigeron canadensis L.,以全草或鮮葉入藥。夏、秋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源形態】 1、2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莖綠色,有縱紋,具脫落性的毛,上部多分枝。葉互生,基部葉近匙形,邊緣齒裂或全緣,上部葉條形或條狀披針形。秋季開小花。瘦果略有毛。
【性味歸經】微苦、辛,涼。
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散瘀消腫。腸炎,痢疾,傳染性肝炎,膽囊炎;外用治牛皮癬,跌打損傷,瘡癤腫毒,風濕骨痛,外傷出血;鮮葉搗汁治中耳炎,眼結膜炎。[1]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絞汁滴。
【備註】(1)對於細菌性痢疾及急、慢性腸炎,可單用該品一兩(鮮草用一兩五錢),煎汁加糖服;也可配合馬齒莧、辣蓼等藥同用。
藥理作用
1.抗炎抗菌作用:小飛蓬地上部分石油醚和乙醇提取物對大鼠角叉菜膠和甲醛性足腫脹有抑制作用。石油醚提取物中的β-雪松烯是抗炎活性成分。小飛蓬可用於治療細菌性痢疾,全草醚提取液體內外抑菌作用試驗確定香草酸、丁香酸為主要抗菌有效成分。
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小飛蓬全草總黃酮水溶性部位可使15-甲基前列腺素F2所致的收縮的離體豬冠狀動脈得到舒張,終濃度為4mg(浸膏)/ml時作用即顯著。小飛蓬水提物有輕微而短暫的降壓作用,可抑制心臟,增加呼吸幅度,但對平滑肌和骨骼肌無作用。
主要危害
【主要危害】外來入侵植物。常生於曠野、荒地、田邊、河谷、溝旁和路邊。該植物可以產生大量瘦果,瘦果借冠毛隨風飄散,蔓延極快,對秋收作物、果園、茶園危害嚴重,為一種常見的野草,通過分泌化感物質抑制鄰近其他植物生長。該植物是棉鈴蟲和棉蝽象的中間宿主,其葉汁和搗碎的葉對皮膚有刺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