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小髻

《小髻》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作品名稱 小髻

作品體裁 小說

作品出處 《聊齋志異》

創作年代 清代

作者 蒲松齡

目錄

目錄

原文

注釋

譯文

作者簡介

原文

長山居民某[1],暇居,輒有短客來[2],久與扳談[3]。素不 識其生平,頗注疑念。客曰:「三數日將使徙居,與君比鄰矣。」過四五日,又曰:「今已同里,旦晚可

以承教。」問:「喬居何所[4]?」亦不詳 告,但以手北指。自是,日輒一來。

時向人假器具;或吝不與,則自失之。 群疑其狐。村北有古冢,陷不可測,意必居此。共操兵杖往。伏聽之,久無 少異。一更向盡,聞穴中戢戢然[5],似數十百人

作耳語。眾寂不動。俄而尺 許小人,連而出[6],至不可數。眾噪起,並擊之。

杖杖皆火,瞬息四散。惟 遺一小髻,如胡桃殼然,紗飾而金線。嗅之,騷臭不可言。

注釋

[1]長山:縣名,明清時屬山東濟南府,今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和濱州市鄒平縣長山鎮一帶。

[2]短客:矮客人。

[3]扳(pān 攀)談:謂主動找人閒談。

[4]喬居:遷居。《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喬 謂喬遷,遷居的美稱。

[5]戢戢(jíjí及及):低語聲;猶言唧唧噥噥、嘁嘁喳喳。

[6]連(lóu婁);絡繹不絕。見《說文》段注。[1]

譯文

長山縣有個居民,在家閒居,常有個矮個子人來,與他長時間閒聊,他一直不知道這個人是哪裡人,幹什麼的,頗為懷疑。

一天,客人說:「過上三幾天我就搬來住,咱們就成鄰居了。」過了四五天,又說:「現在咱們已經同莊住了,早晚可以來討教。」主人問他:「遷住在什麼地方?」

那人也不細說,只是用手向北指了指。從此,每天總來一次,時常向鄰居借器具

用。有的人吝嗇不借給他,器具就不翼而飛。眾人都懷疑他是狐。

村北有一個古墓,非常深,看不見底,眾人懷疑他可能住在裡邊。大家拿着兵器、木棒去圍剿他。有人趴在墓口聽了聽,很久沒有動靜。一更天將盡的時候,聽到墓穴

中好像有幾百人對着耳朵小聲說話。大家都一動不動地等着。一會兒,一尺多長

的小人爬了出來,絡繹不絕,數也數不過來。大夥一聲喊叫,共同出擊,每打到他們,杖杖都打出火來。轉眼之間,小人四散奔逃。只留下一個小髻,像核桃那樣大,

上面還扎着紗,鑲着金線。用鼻子嗅一嗅,騷臭不可聞。[1]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

蒲槃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

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

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

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

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

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參考資料

  1. 小髻,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