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又稱爛穗病、麥秸枯、爛麥頭、紅麥頭、紅頭瘴,是由多種鐮刀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小麥上的病害。從苗期到穗期均可發生,引起苗腐、莖基腐、稈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濕度大時,病部均可見粉紅色霉層。小麥受害後千綜合粒重降低,發芽率下降,發芽勢減弱,出粉率低,麵粉質量差 ,色澤灰暗,商品價值降低。病麥含有致嘔毒素和類雌性激素述等毒素,人畜食後可引起急性中毒。病麥粒中含有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毒素,還會導致懷孕母畜中毒後流產。
小麥赤霉病在中國南方冬麥區,如長必江中、下游冬麥區,川滇冬麥區和華南冬麥區等地經常流行為害;東北三江平原春麥區在多雨年份也可流行成災。 尤以多雨潮濕的溫帶發生嚴重。一般大流行年病穗率達50-100%,產量損失10-20%,中等發生年病穗率30-50%,產量損失5-10%。
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以選用抗菌品種為基礎,以藥劑拌種作為重要措施,以農業防治緊抓不放,以化學防治為重點,將小麥赤霉病控制好、防治好,確保小麥豐產豐收。
2020年9月15日,小麥赤霉病被中國農業農村部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
目錄
基本信息
分布為害
小麥受害後干粒重降低,發芽率下降,發芽勢減弱,且出粉率低,麵粉質量差,色澤灰暗,商品價值降低。病麥含有致嘔毒素和類等毒素,人畜食後可引起急性中毒。在我國南方冬麥區,如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川滇冬麥區和華南冬麥區等地經常流行為害;東北三江平原春麥區在多雨年份也可流行成災。
症狀
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響最嚴重是穗腐。苗腐 是由種子帶菌或土壤中病殘體侵染所致。先是芽變褐,然後根冠隨之腐爛,輕者病苗黃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濕度大時產生粉紅色霉狀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穗腐 小麥揚花時,衩在小穗和穎片上產生水浸狀淺褐色斑,漸擴大至整個小穗,小穗枯黃。濕度大時,病斑處產生粉紅色膠狀霉層。後期其上產生密集的藍黑色小顆粒(病菌子囊殼)。用手觸摸,有突起感覺,不能抹去,籽粒乾癟並伴有白色至粉紅色霉。小穗發病後擴展至穗軸,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莖基腐 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發生,麥株基部組織受害後變褐腐爛,致全株枯死。稈腐 多發生在穗下第一、二節,初在葉鞘上出現水漬狀褪綠斑,後擴展為淡褐色至紅褐色不規則形斑或向莖內擴展。病情嚴重時,造成病部以上枯黃,有時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黃穗。氣候潮濕時病部表現可見粉紅色霉層。[1]
病原
病原該病由多種鐮刀菌引起。有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稱禾穀鐮孢,F.avenaceum (Fr.) Sacc.稱燕麥鐮孢,F.culmorum (W.G.Smith) Sacc.稱黃色鐮孢,F.moniliforme Sheld.稱串珠鐮孢,F.acuminatum (Ell. et Ev.) Wr. 稱稅頂鐮孢等,都屬於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稱玉蜀黍赤霉,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
我國中、南部稻麥兩作區,病菌除在病殘體上越夏外,還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種作物病殘體中營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這些病殘體上形成的子囊殼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麥揚花期。借氣流、風雨傳播,濺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葯上萌發,先營腐生生活,然後侵染小穗,幾天後產生大量粉紅色霉層(病菌分生孢子)。在開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穗腐形成的分生孢子對本田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對鄰近晚麥侵染作用較大。該菌還能以菌絲體在病種子內越夏越冬。我國北部、東北部麥區,病菌能在麥株殘體、帶病種子和其它植物如稗草、玉米、大豆紅蓼等殘體上以菌絲體或子囊殼越冬。在北方冬麥區則以菌絲體在小麥、玉米穗軸上越夏越冬,次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子囊殼放射出子囊孢子進行侵染。赤霉病主要通過風雨傳播,雨水作用較大。春季氣溫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於50%形成子囊殼,氣溫高於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氣潮濕的情況下,子囊孢子成熟並散落在花葯上,經花絲侵染小穗發病。遲熟、穎殼較厚、不耐肥品種發病較重;田間病殘體菌量大發病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間鬱閉發病重。
防治措施
(1)栽培防治是赤霉病防治的基礎。①深耕滅茬。深耕滅茬是減少菌源的重要途徑。②追肥不能過晚。追肥過晚容易造成貪青晚熟,延長病菌侵染的時間和增加侵染機會,另外,可造成無效分孽多,加重流行。
(2)選用抗耐避病品種是重要的防治措施。儘管沒有抗病品種,但品種間還是存在很大差異的,特別要選擇抗擴展的品種。除了抗性外,選擇品種還要考慮如下原則:①適當株高。②抽穗一致。③穗層整齊。④花葯殘留時間短。⑤灌漿速度快。
(3)藥劑防治是赤霉病防治的關鍵。由於氣候條件不同,麥株抽穗揚花時期和快慢亦有不同,故施藥日期、次數要根據當地氣候變化和小麥生育期變化而靈活掌握。施藥的時間原則:當抽穗期間天晴、溫度高,麥子邊抽穗邊揚花,在始花期(揚花10~20%)施藥。抽穗期低溫、日照少,麥子先抽穗後揚花,在始花期(10%揚花)用藥。 抽穗期遇到連陰雨,應在齊穗期用藥。要抓住下雨間隙時機進行用藥。用藥注意問題:藥械要能保證彌霧,壓力和噴孔口徑要符合彌霧要求。有連陰雨天氣時適當高濃度噴霧。因為赤霉病發生在多雨季節,彌霧和適當高濃度能防止雨水沖刷,可以帶來藥劑的二次稀釋而不造成藥劑浪費和流失。特別在下雨間歇時用藥更要強調彌霧和適當高濃度。每畝40%多菌靈膠懸劑120克, 80%的可濕粉100克,70%甲基硫菌靈可濕粉有效成份70克都可用於赤霉病防治。如果有多菌靈超微粉或多菌靈膠懸劑,用超微粉和膠懸劑,其效果比可濕性粉劑好。[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