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周官
背景
周成王八年,周公還政,周公輔政七年,軍事上,周公在周王朝立足未穩的情況下,二次克殷,統一東方,建立以成周為中心的軍事中心;政治上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嫡長制以及分封制;文化上制禮作樂集周禮之大成。
周成王十年,周公因病離世。成王十一年,東南淮夷再次叛亂,成王以毛公為帥,統領殷八師為中軍,吳伯為左軍,呂伯為右軍,成王之子領本族甲士為衛隊,前往征討。歷時三年擊敗淮夷。鞏固了周在東方的統治。
周成王為政期間,大封諸侯,加強宗法統治權力,對內推行周公「以德慎罰」的主張,務從節儉,用以緩和階級矛盾;對外不斷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東方少數民族地區,取得了很大勝利。另外還命令周公制禮作樂,規劃各項規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礎。成王時期,社會安定,人民和睦,歌頌太平盛世之聲不絕於耳。
原文
惟周王撫萬邦,巡侯、甸,四征弗庭,綏厥兆民。六服群辟,罔不承德。歸於宗周,董正治官。
王曰:「若昔大猷,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
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庶政惟和,萬國咸寧。夏商官倍,亦克用乂。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
今予小子,祗勤於德,夙夜不逮。仰惟前代時若,訓迪厥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貳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冢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司馬掌邦政,統六師,平邦國。司冠掌邦禁,詰奸慝,刑暴亂。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時巡,考制度於四岳。諸侯各朝於方岳,大明黜陟。」
王曰:「嗚呼!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其爾典常作之師,無以利口亂厥官。蓄疑敗謀,怠忽荒政,不學牆面,蒞事惟煩。戒爾卿士,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惟克果斷,乃罔後艱。位不期驕,祿不期侈。恭儉惟德,無載爾偽。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居寵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推賢讓能,庶官乃和,不和政龐。舉能其官,惟爾之能。稱匪其人,惟爾不任。」
王曰:「嗚呼!三事暨大夫,敬爾有官,亂爾有政,以佑乃辟。永康兆民,萬邦惟無斁。[1]
譯文
周成王安撫萬國,巡視侯服、甸服等諸侯,四方征討不來朝見的諸侯,以安定天下的老百姓。六服的諸侯,無人不奉承他的德教。成王回到王都豐邑,又督導整頓治事的官員。
成王說:「順從往日的大法,要在未出現動亂的時候制定治理的辦法,在未出現危機的時候安定國家。堯舜稽考古代制度,建立官職一百。內有百揆和四岳,外有州牧和侯伯。各種政策適合,天下萬國都安寧。夏代和商代,官數增加一倍,也能用來治理。明王設立官員,不考慮他的官員之多,而考慮要得到賢人。現在我小子恭敬勤奮施行德政,起早睡晚都象有所不及。仰思順從前代,說明建立我們的官制。
「設立太師、太傅、大保,這是三公。他們講明治道,治理國家,調和陰陽。三公的官不必齊備,要考慮適當的人。
「設立少師、少傅、少保,叫做三孤。他們協助三公弘揚教化,敬明天地的事,輔助我一人。
「冢宰主管國家的治理,統帥百官,調劑四海。司徒主管國家的教育,傳布五常的教訓,使萬民和順。宗伯主管國家的典禮,治理神和人的感通,調和上下尊卑的關係。司馬主管國家的軍政,統率六師,平服邦國。司寇主管國家的法禁,治理好惡的人,刑殺暴亂之徒。司空主管國家的土地,安置士農工商,依時發展地利。六卿分管職事,各自統率他的屬官,以倡導九州之牧,大力安定兆民。
「六年,五服諸侯來朝見一次。又隔六年,王便依時巡視,到四岳校正制度。諸侯各在所屬的方岳來朝見,王對諸侯普遍講明升降賞罰。」 成王說:「啊!凡我的各級官長,要認真對待你們所管理的工作,慎重對待你們發布的命令。命令發出了就要進行,不要違抗。用公正消除私情,人民將會信任歸服。先學古代治法再入仕途,議論政事依據法制,政事就不會錯誤。你們要用周家常法作為法則,不要以巧言干擾你的官員。蓄疑不決,必定敗壞計謀,怠情忽略,必定廢棄政事。不學習好象向牆站着,臨事就會煩亂。
「告訴你們各位卿士:功高由於有志,業大由於勤勞。能夠果敢決斷,就沒有後來的艱難。居官不當驕傲,享祿不當奢侈,恭和儉是美德啊!不要行使詐偽,行德就心逸而日美,作偽就心勞而日拙。處於尊寵要想到危辱,無事不當敬畏,不知敬畏,就會進入可畏的境地。推舉賢明而讓能者,眾官就會和諧;眾官不和,政事就複雜了。推舉能者在其官位,是你們的賢能;所舉不是那種人,是你們不能勝任。」
成王說:「啊!任人、准夫、牧三位首長和大夫們:認真對待你們的官職,治理你們的政事,來輔助你們的君主,使廣大百姓長遠安寧;天下萬國就不會厭棄我們了。」[2]
視頻
當周王朝步入正軌周公還政於周成王
參考資料
- ↑ 《尚書·周書·周官》,古詩文大全
- ↑ 《尚書·周書·周官》原文閱讀及翻譯 ,新浪,201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