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亞加拉大瀑布
尼亞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國紐約州的交界處,瀑布源頭為尼亞加拉河,主瀑布位於加拿大境內,是瀑布的最佳觀賞地;在美國境內瀑布由月亮島隔開,觀賞的是瀑布側面。 尼亞加拉河的水流衝下懸崖至下游重新匯合,在不足2公里長的河段里以每小時35.4公里的速度跌盪而下15.8米的落差,演繹出世界上最狂野的漩渦急流,經過左岸加拿大的昆斯頓、右岸美國的利維斯頓,衝過「魔鬼洞急流」,沿着最後的「利維斯頓支流峽谷」由西向東進入安大略湖。
尼亞加拉瀑布與伊瓜蘇大瀑布、維多利亞瀑布並稱為世界三大跨國瀑布!
中文名稱: 尼亞加拉大瀑布
外文名稱: Niagara Falls
開放時間: 9am-5pm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尼亞加拉大瀑布
建議遊玩時長: 1天
適宜遊玩月份: 6月-8月最佳
目錄
安全防範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每周都有人到尼亞加拉瀑布自殺或冒險,如此高的頻率讓當局不得不加強了安全的防範,河兩岸加固了防護欄,尼亞加拉瀑布公園管理委員為此專門制定了一套遊園法規,其中規定禁止任何個人或團體在沒有事先通知的情況下進入瀑布景區進行有危險的活動,否則將受到刑事處罰。但是類似事件還是層出不窮,還是有人選擇到這壯觀柔美的瀑布前,挑戰自我或者結束生命。有的冒險者乾脆連鐵桶這樣的保護都捨棄了,赤手空拳的站在峽谷邊上,看準了深潭的位置就縱身一跳。這非正常的狀態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人類何以對瀑布如此着迷?研究的初步結論是,尼亞加拉瀑布巨大的落差,讓跌入深谷的水流飛濺起100多米高的浪花和水汽,由於空氣中瀰漫着豐富的水離子,極容易作用人的大腦中樞神經,產生亢奮和衝動。
附近景觀
1、百年紫丁香花園—百年紫丁香花園及花鐘(Centennial Lilac Gardens and the Floral Clock):遊覽尼亞加拉瀑布的遊客一般都要到加拿大境內的維多利亞公園看看。園內林木繁盛,鮮花盛開,綠草如茵。秋分時節,滿園撒落鮮紅的楓葉,蕭瑟靜穆又濃烈醉人。
2、格雷特峽谷探險(Grate Gorge Adventure)
3、尼亞加拉古要塞—位於美國和加拿大的邊境,安大略湖邊上的一塊峭壁上,毗鄰尼亞加拉州立公園,是法國人Pierre Pouchot於1726年為了防止印第安人襲擊而建的防禦性堡壘,內設法國式造型的博物館,館內陳列有18、19世紀的軍事建築和防禦工事。
4、尼亞加拉峽谷(Niagara Glen)—還可看到許多小瀑布,環境幽境如詩如畫。這些地方雖然與瀑布的景象不同,但各具特色,同樣美景無限,如詩如畫,非常值得一游。
5、尼亞加拉瀑布博物館—設於彩虹橋旁邊。它建於1827年,是北美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裡面展示了美洲早期的史跡,古代的武器與石器,有雀鳥的標本,古埃及的木乃伊,超過15米長的鯨魚骨骼。最難得的是還可以看到取自美國加里福尼亞森林的世界最大的紅杉。
6、離開瀑布約2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占地30公頃的「海景園與遊樂場」,入口處是一個設計有點像古堡,又像農莊的建築。「海景園與遊樂場」內設有一個2000個座位的水上戲院,表演的節目包括海豹嘴頂氣球,海豚跳水等。這裡還養了200隻鹿,此外還有犀牛、熊、驢子、兔子,主要是一些馴養動物,因為多數動物都是放它們在場地里自由走動,有些小孩子用奶瓶裝牛奶來飼餵小動物,有些人甚至把小熊抱上桌子餵它們吃東西 。
其他旅遊點
溫室及芳香花園(Green House and Fragrance Garden)
路易士石橋(Louise Stone Bridge)
搭乘尼亞加拉號(Ride Niagara)
人文歷史
冒險
尼亞加拉有過太多冒險故事,每年這裡都有一些冒險者涉水在大瀑布橫切出的峽谷邊緣尋求刺激。這中間也不乏挑戰自我和厭世的人,所以,每年當地的媒體上,都可以看到不少冒險者用種種奇特的方式隨瀑布墜落峽谷和自殺者跳崖跌入谷底報道。
從1901年起,曾有16人試圖成功跳入尼亞加拉瀑布,他們都採取了保護措施,但只有10人生還,因為物體從尼亞加拉瀑布上落下的速度可達352.8公里/小時。
1901年,密執安州女教師安妮·埃德森·泰勒將自己和自己的愛貓裝進一個木桶里從瀑布上衝下來,希望為學校集資,她和自己的小貓毫髮無傷,可也沒獲得多少資助。如今,木桶的仿製品在大瀑布博物館裡展出,每年被幾百萬人撫摸。
2003年10月21日,一名名叫科克·瓊斯的美國男子跳入尼亞加拉瀑布,結果奇蹟般生還,但卻被罰款2260美元,並被命令一年內不准靠近尼亞加拉瀑布公園;逃生大師威廉·赫爾也曾在一隻木桶里放了14隻汽車輪胎和厚厚的棉墊,有20萬人觀看他從大瀑布上翻滾下來。
許多雜技表演藝術家也經常來到尼亞加拉瀑布一展身手。最早在尼亞加拉瀑布上走鋼絲的人是法國走鋼絲演員查理·布隆丹,1859年,他從一條長335米,懸於瀑布水流洶湧處上方49米的鋼絲上走過。至今,還沒有人打破他創下的記錄。2005年「高空王子」科克倫用一根27公斤的竿子平衡,在大瀑布上表演走鋼絲;2005年6月15日,一名61歲加拿大老人在大瀑布上的一根650英尺長,400英尺高的鋼絲上一天兩次行走,為兒童慈善團體籌集資金。
傳說
尼亞加拉有這樣一個傳說:傳說在這尼亞加拉峽谷中住着一個古老的印地安部落,族裡規定女孩成年後通常是由父母私定終身。有一位很美麗的印地安少女在成年儀式上,被父母許諾給了一位又老又丑的老頭,少女頓覺痛不欲生,跑到尼亞加拉大瀑布前哭泣了一天一夜,最終竟坐着竹筏漂進了大瀑布中,再沒有回來。
也許就是這美麗而動人的傳說,使許多人相信大瀑布後還有另一個美好的世界,有一個美麗的少女,因此每年從尼亞加拉瀑布跳下的人不計其數。每年在這裡還舉行一次冒險挑戰的死亡遊戲,參加這項遊戲的選手帶着食物和氧氣,進入密封的木桶里,從瀑布源頭滾下來,隨着瀑布的巨大的衝力,在深淵中翻騰十多次,最後被衝到下游。最終的勝利者屬於安全到達目的地的選手,這些僥倖活下來的人可以拿到一筆獎金。但在這過程中每年都有人被瀑布沖的粉身碎骨。尼亞加拉博物館裡還保存有許多木桶,向人們講述着那些勇敢者的故事。
讚頌
狄更斯
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來尼亞加拉瀑布遊覽之後,深受震撼,在他的《美國札記》中描繪道:「我們走過瀑布地區的每個角落,從不同角度觀賞瀑布……即使特納在其全盛時期創作的最好的水彩畫,也未能表現出我所能看到的如此清靈,如此虛幻,而又如此輝煌的色彩。我感到我自己象是騰空飛起,進入天堂……
「那深不可測的水國墳墓里,永遠有着浪花和鬼魂,巨大得無物可與倫比,強悍得永遠不受降伏。在宇宙還是一片混沌,黑暗還覆蓋着水面時,在漫天的巨浸---洪水---以前的另一個漫天巨浸---光還沒有遵從上帝的命令而瀰漫宇宙的時候,就在這裡莊嚴地呈異顯靈……
「尼亞加拉瀑布,優美華麗,深深刻上我的心田;銘記着,永不磨滅,永不遷移,直到她的脈搏停止跳動,永遠,永遠。」
夏多布里昂
同樣在19世紀,法國文豪夏多布里昂來此,見瀑布似「十萬急流」「洶湧似海」「閃爍千道彩虹」,霎時一腔心潮,突發從谷底觀瀑之奇想。他攀附崖畔藤梯而下,結果跌落在裸岩上,摔折了左臂。幸虧印第安人及時將其救助,抬回他們部落養傷。後來,夏氏寫了《阿塔拉》,讓小說的尾聲在尼亞加拉瀑布聲中迴響。
瑪麗·何塞·埃雷迪亞
1824年古巴詩人瑪麗·何塞·埃雷迪亞因反抗西班牙殖民暴政爭取獨立而被迫流亡,流亡中的她來到了尼亞加拉大瀑布旁,寫下了一首《尼亞加拉瀑布頌》:「哦,狂潮!/令人心悸地奔騰,/一如命運不可抗拒的怒濤……/尼亞加拉,可敬的瀑布呀,/且聽詩人最終的呼聲,/我名譽的返照……」
交通信息
由尼亞加拉公園管理委員會運營的尼亞加拉公國PeopleMover觀光巴士。
歷史沿革
名稱來源
「尼亞加拉瀑布」也直譯作拉格科瀑布,「尼亞加拉」在印第安語中意為「雷神之水」,印第安人認為瀑布的轟鳴是雷神說話的聲音。在他們實際上見到瀑布之前,就聽到酷似持續不斷打雷的聲音,故他們把它稱為「Onguiaahra」 (後稱Niagara),意即「巨大的水雷」。
新大陸之前
尼亞加拉這一奇蹟一直不為西方人所知。直到1678年,一位叫路易斯·亨尼平(Louis Hennepin)的法國傳教士來到這裡傳教,發現了這一大瀑布,禁不住為它「不可思議的美」讚嘆不已,並細心地記下了自己的見聞 ,對這絕妙的人間仙境做了傳神的描述,把這一勝景介紹給了歐洲人。
1625年,歐洲探險者雷勒門特第一個寫下了這條大河與瀑布的名字,稱其為「Niagara」(尼亞加拉)。但讓尼亞加拉瀑布真正聲名鵲起的是法國皇帝拿破崙的兄弟吉羅姆·波拿巴,當時吉羅姆帶着他的新娘不遠萬里從新奧爾良搭乘馬車來到尼亞加拉瀑布度蜜月,回到歐洲後在皇族中大肆宣揚這裡的美景,於是,歐洲興起了到尼亞加拉度蜜月的風氣。時至今日,到這裡度蜜月仍是一種時尚。
1812戰爭
歷史上,為了爭奪這塊寶地,美、加(當時屬英國)兩國曾於1812-1814年間進行過激烈的戰爭,戰爭結束後,兩國簽定了「根特協定」,規定尼亞加拉河為兩國共有,主航道中心線為兩國邊界。
從那時起,兩國在瀑布兩側各建一個叫做尼亞加拉瀑布城的姐妹城,一個隸屬於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加一個隸屬於美國的紐約州,兩城隔河相望,由彩虹橋連接,橋中央飄揚着美國、加拿大和聯合國的旗幟,星條旗在南,楓葉旗在北,聯合國旗居中。
兩國在此不設一兵一卒,人民自由往來,無需辦理過境手續。和平的環境也使尼亞加拉瀑布豐富的旅遊資源為兩國帶來了更多的的回報。除發達的旅遊業及隨後興起的賭博業外,食品加工、化學製品、汽車零件、金屬、紙張、釀酒等也發展起來。
尼亞加拉是國與國之間和平開發自然資源的典範,也驗證着中國「和為貴」的箴言。
地理環境
組成
尼亞加拉瀑布實際由3部分組成,從大到小,依次為:馬蹄型瀑布(Horseshoe Falls))、美利堅瀑布(American Falls)和新娘面紗瀑布(Veil of the Bride Falls)。[1]
馬蹄形瀑布,位於加拿大境內,其形如馬蹄;美利堅瀑布在美國境內,由山羊島隔開;新娘面紗瀑布,也在美國境內,由月亮島隔開了其他兩瀑布。事實上,在美國境內看到的只是尼亞加拉瀑布的側面,而在加拿大可以一覽全貌。
地質構造
瀑布的形成在於不尋常的地質構造。在尼亞加拉峽谷中,岩石層是接近水平的,每英里僅下降19-22英尺。岩石的頂層由堅硬的大理石構成,下面則是易被水力侵蝕的鬆軟的地質層。 水流能夠從瀑布頂部的懸崖邊緣筆直地飛瀉而下,正是由鬆軟地層上的那層堅硬的大理石地質層所起的作用。
更新世時期,巨大的大陸冰川後撤,大理石層暴露出來,被從伊利湖流來的洪流淹沒,形成了如今的尼亞加拉大瀑布。
通過推算冰川後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則有可能是在2.5萬年前形成的。當時瀑布應該位於安大略湖的南岸,高度應在100米以上,聲勢之大,應遠非今天所見瀑布之能比擬。
尼亞加拉瀑布及由它衝出來的尼亞加拉峽谷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地質條件,目尼亞加拉瀑布所在地的表層岩石屬於古生代志留紀的白雲岩,抗侵蝕能力極強,但這層岩石之下卻是脆弱的頁岩和沙質岩層,瀑布的常年沖蝕,使得石灰岩崖壁不斷坍塌,致使尼亞加拉瀑布逐步向上遊方向後退。
據1842-1927年觀測記錄,平均每年後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漸減小,照此下去,再過5萬年左右,瀑布將完全消失。
為了挽救尼亞加拉瀑布,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美、加兩國政府耗費巨資採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瀑布後退速度控制在每年不到3厘米。 瀑布水流無沉積物,清澈的水質為瀑布增添了秀色。
安大略省和紐約州深知這一自然奇景的重要性,因而保留或獲得了瀑布毗鄰地區的土地所有權,將這些土地闢為公園。
氣候
尼亞加拉瀑布屬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水文
尼亞加拉河橫跨美國紐約州與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邊界,是連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一條水道,河流蜿蜒而曲折,南起美國紐約州的布法羅,北至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楊格鎮,全長僅54公里,海拔卻從174米直降至75米,上遊河段河面寬2~3千米,水面落差僅15米,水流也較緩。
從距伊利湖北岸32千米起河道變窄,水流加速,在一個90°急轉彎處,河道上橫亘了一道石灰岩構成的斷崖,水量豐富的尼亞加拉河經此,驟然陡落,水勢澎湃,聲震如雷,形成了尼亞加拉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的水流衝下懸崖至下游重新匯合之後,在峽谷里繼續翻滾騰躍,在不足2公里長的河段上以高於大瀑布的流速每小時35.4公里跌盪而下15.8米的落差,演繹出世界上最狂野、最恐怖、最危險的漩渦急流;又衝進深38米的漩渦潭,然後一個蛟龍翻身,經過左岸加拿大的昆斯頓、右岸美國的利維斯頓,衝過「魔鬼洞急流」,沿着最後的「利維斯頓支流峽谷」由西向東進入安大略湖。
尼亞加拉瀑布總的最大流量可達每秒6000立方米,但是只有30%的水量流向尼亞加拉河河谷斷層處,形成瀑布,其餘70%的水量被用於發電。為使旅遊開發和水力發電更好的相協調,1950年加拿大和美國簽訂了協議,雙方商定在旅遊旺季必須保證瀑布有足夠的水量,流量為3000立方米/秒,平時可保持在1500立方米/秒的流量。
跨國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其實不是一個瀑布。有人說它由兩個瀑布組成,「加拿大瀑布」,「美國瀑布」——加拿大人多半這麼說;如照美國人的說法,則是三個瀑布:「馬蹄瀑布」(Horseshoe Falls,就是「加拿大瀑布」,它狀如馬蹄)、「美國瀑布」(American Falls)和「新娘面紗瀑布」(Bridal Veil Falls)。「新娘面紗」在寬闊的「美國瀑布」旁邊,儘管只細細一縷,卻自成一支,所以美國人「宣告」了它的「獨立」。尼亞加拉的三條瀑布流面寬達1160米(如果加上兩個島嶼,寬可達1240米),雖然分成三股,卻是同一水源,同一歸宿——尼亞加拉河。
湖水經過河床絕壁上寬350米的公羊島(Goat Island),分成兩部分,分別流入美國和加拿大,形成三個瀑布:美國一邊較大的瀑布稱為美國瀑布(American Falls),在美國紐約州境內,高達50米,瀑布的岸長度305米,在美國瀑布旁邊有一個魯納島,水流又被其一分為二,分出了一條寬80米,落差50米的小瀑布,因其水流較小,飛落化霧如同一位帶着面紗的新娘,故稱「新娘面紗瀑布」。
最大的瀑布在加拿大一側,稱為加拿大瀑布或馬蹄瀑布(Horseshoe Falls),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境內,高達56米,岸長約675米。不過這兩個瀑布的高度和幅寬是隨水量的變動而變動的。兩個瀑布的水源來自同一處,可是只有6%的水從美國瀑布流下,其他94%的水是從馬蹄瀑布流下。
馬蹄瀑布的水量大,水衝到河裡呈青色,而美國瀑布的水則呈藍色。尼亞加拉瀑布的水在尼亞加拉河下游形成了一個長湖,主航道是加美領水分界。這兩個島嶼分別是山羊島和魯納島。它們像兩尊中流砥柱將瀑布一分為三,島上綠樹成蔭,景致優雅。傳說印第安人曾把山羊島視為聖地,將已故首領安葬在島上,以求升入天堂,稱其為「快活島」。後來,歐洲殖民者入侵這裡,「快活島」也難逃厄運,墓地被盜掘一空,印第安人慘遭殺戮,只有一群山羊留在島上。嚴冬到來時,大群山羊被凍死,唯有一隻公羊活到了第二年春天。因此這個島嶼的名字就改成了「山羊島」。
而緊挨「美國瀑布」的「婚紗瀑布」則極為寬廣細緻,由於湖底是凹凸不平的岩石,水量又不大,因此水流呈漩渦狀落下,跌到無數塊碩大的岩石上,捲起千堆雪,與垂直而下的大瀑布大異其趣。它有流水潺潺、銀花飛濺的迷人景色。同旁邊蔚為壯觀的瀑布相比,它顯然別具一格,另有一番風韻。似一片月光,柔和地灑在絕壁之上,令遊客陶醉。因此尼亞加拉瀑布也成為了一個情侶幽會和新婚夫婦度蜜月的勝地。
美國瀑布水線長335米、落差54米,與窄窄的新娘面紗瀑布以岩壁上的一塊凸起相隔。這塊凸出的岩石叫「月亮島」(Luna Island),據說從前,在滿月之夜,水霧中會出現月光彩虹,因而得名。如今如此浪漫的景色沒有了,夜間從加拿大一側照射過來的強光燈,製造了另一種人工的旖旎。月亮島也有岩石松落的問題,也曾幾次加固,否則新娘面紗與美國瀑布早就合二為一了。島上還有一個豎井,可以讓遊客下到瀑布底下仰望。 這兩個瀑布雖然一個在加拿大,一個在美國,可是兩個瀑布都是面向加拿大,如果要一睹瀑布的真面目,都要到加拿大這一邊,或者坐船到瀑布底下的尼亞加拉河才能看得清楚。沖向美國瀑布的那一段尼亞加拉河是由美加兩國分享的,河上築有一座彩虹橋(Rainbow Bridge),這座橋也根據河內邊界而劃分,一端屬於加拿大,一端屬美國。遊客在橋上分界處,一腳踏一邊,可以得意地說:「我同時踏在兩國的國土上了!」
美國瀑布與馬蹄瀑布的高度是隨水位的高低而變動的。水從30多公尺的高處衝下,到了河底,濺起的浪花也有30多公尺高,尤其是馬蹄瀑布,由於水量大,真是以雷霆萬鈞、濤萬頃之勢直衝而下,濺起的浪花和水汽,有時高達100多公尺,如果你走到瀑布的近處,浪花會濺的你「滿頭雨水」,同時那浪花和水汽也會令你對馬蹄瀑布有「高深莫測」的感覺。
開發利用
電力開發
發電引走瀑布上游大量的水,已減低了侵蝕的速度。上游各種巧妙設計的控制工程維持了美、加兩邊瀑布流量的均衡,而瀑布的水簾也未受影響。瀑布上游一大部分水流被引入四條大渠道中,供下游各發電廠使用。因為擔心發生大型岩石坍塌事故,1969年時曾將河水引離美利堅瀑布,對基岩進行加固,並實施了一項廣泛的鑽孔和採樣計畫。同年11月,河水再度引回美利堅瀑布。有關方面決定應該對前來參觀的公眾實行安全防範措施,而企圖阻止自然進程的措施則既耗資巨大又毫無必要。
旅遊開發
美加兩國一直很重視尼亞加拉瀑布的旅遊開發。到19世紀20年代,尼亞加拉瀑布城就已成為旅遊勝地。
1888年5月24日,尼亞加拉瀑布公園正式對外開放。除了分別建立一個尼亞加拉瀑布市的旅遊城市用於發展旅遊業之外,早在1885年加拿大建國之初,加拿大政府就建立起尼亞加拉公園管理委員會,負責保護這一地區的自然、人文遺蹟,規劃景區的建設,安大略省政府還把尼亞加拉瀑布附近的3000英畝土地收歸國有,用來建設旅遊設施。
尼亞加拉瀑布周圍建設了一系列遊樂設施,在加拿大一側劃為維多利亞女王公園,美國一側劃為尼亞加拉公園,瀑布四周建立四座高塔,遊人可乘電梯登塔,瞭望全景,也可乘電梯深入地下隧道,鑽到大瀑布下,傾聽瀑布落下時洪釧雷鳴般的響聲。美國居民或遊客也只有來到加拿大境內,才能完整地觀賞瀑布壯麗景色,每年前來這裡參觀的遊客高達1400萬。尼亞加拉瀑布是一幅壯麗的立體畫卷,從不同的角度觀賞,有不同的感受。
視頻
世界上最漂亮的瀑布之一 尼亞加拉大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