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亚会议
尼西亚会议基督教会史上在小亚西亚北部尼西亚城召开的两次世界性主教会议。分别称为第一次和第七次会议。
第一次尼西亚会议32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开。324年,君士坦丁统一罗马帝国后,继续支持和扶植已传遍帝国全境的基督教,亲自召开约有300名主教参加的会议,解决一些长期陷于纷争的神学和教会体制问题;以使基督教教义规范化,并有助于巩固帝国统一。
佛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1],此三种宗教之所以能成为前三大,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三个各自被一部分国家列为国教的宗教,如基督教在欧美的一些国家、伊斯兰教在中东一些国家、佛教在不丹和柬埔寨分别被列为国教[2]。
目录
定义
真正的尼西亚会议
会议由皇帝的宗教事务顾问西班牙柯都伐主教何西乌主持。议题中心是如何解释道成肉身的基督和上帝,即三位一体中的父与子的关系。会上以主张“父先于子,子为被造而次于父”的阿里乌为一方,以坚持“父子同质,子为道成肉身”的亚大纳西为另一方,展开复杂的斗争。
这场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帝国内部各民族以及各地方势力间的矛盾。君士坦丁一世对神学问题并无兴趣,因而想以妥协办法来平息争论。最后,根据何西乌的建议,以该撒利亚主教、教会史家犹西比乌所提出的信经为基础,添上父子“同质”一词,由皇帝施加压力强行通过,作为正统三一论教义的标准。
这个信经后经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修改,成为后世大多数教会所公认并接受的《尼西亚信经》,阿里乌被斥为异端,遭到放逐。此外,会议还制订了肯定主教制,按帝国行省划分教区,加强帝国政权对教会的控制等条规,并确定以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为复活节。
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
787年由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六世和皇太后爱利尼召开。会议讨论“破坏圣像”问题并作出决定:圣像是道成肉身的可见之像,可对其表示恭敬,但应不同于对上帝的崇拜。
罗马帝国前期的信仰是综合了古希腊和古罗马众多神邸的多神教,罗马人基本上处于信仰自由的境况。在此之中,笃信一神论的基督教显得特别另类。
早期的基督教主要在贫苦人之中传播,信徒之间平等互助,患难相恤。由于他们有明显的反抗意识,不与统治阶级合作,不服兵役,不敬罗马旧神,因此多次遭到罗马统治者的迫害。
早在尼禄时代,年轻的基督教就遭到历史上第一次迫害,此后在三世纪中期狄修斯(249—251年)、瓦列利亚努斯(253—260年)时代,又一次遭到残暴迫害。到了戴克里先(284—305年)时代,自称罗马旧神朱庇特之子的皇帝自然视基督教为异端,基督教又一次遭到了厄运。在此之间,犹太人和基督教一样守安息日过逾越节,罗马地区基督教为了和犹太教区分出来逐渐有人放弃收安息日,守当时极盛一时的太阳日sunday基督教在公元1—3世纪中仍呈迅速发展之势,到3世纪已有教徒600多万人,罗马境内已有教堂1800多个。
但是世俗化的基督教的本质发生改变,就是和当时的罗马最大的宗教太阳神教合并,使罗马皇帝对基督教的态度发生180度的转变,改而扶持基督教,但以理书7.25可知皇帝君士坦丁是魔鬼的使者。
视频
尼西亚会议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时事热点世界三大宗教的形成与传播],搜狐,2006-08-10
- ↑ 全球第一个基督教国家,多灾多难至今仍饱受战火,30%人口吃不饱,搜狐,20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