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屈公病传染途径为病媒蚊叮咬。图片来源:痛到身体弯起来!高雄今年现首例 神秘“屈公病”揭密TVBS

屈公病法语Fièvre Chikungunya ; 英语Chikungunya ),又译为契昆根亚热、奇昆古尼亚热,是因为屈公病病毒(CHIKV)造成的感染。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有鸟类及啮齿目 ,患者经历一次屈公病毒感染后大部份会免疫。

目录

疾病概述

屈公病“Chikungunya”一词源为非洲斯瓦希里语,意指“弯腰”,因病人会关节肿大痛楚,不得不弯腰行走。目前世上还未有防治此症的疫苗或药,治疗以减轻症状为目的。屈公病是一种由屈公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由蚊子叮咬而传播,最早在1952年从坦尚尼亚一位发烧病人的血清中分离出来,经由埃及斑蚊及白线斑蚊等病媒蚊传播,主要症状为发烧、头痛、恶心、呕吐等,但更常见关节疼痛以致于无法站直,潜伏期为2-12天,平均3-7天。

屈公病的症状与登革热非常类似,和登革热与其他蚊子所传播的传染病不同的地方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会有持续数周的倦怠感,有些病患的关节会痛到无法行动,并持续数个月,因此“Chikungunya”在非洲的土著语言中,就是指“痛的将身体弯起来”。

病原起于非洲

疾管署指出,全球屈公病流行区域以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亚洲中南美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主,目前中南美洲屈公病疫情已趋缓;南亚地区之巴基斯坦及印度疫情持续;东南亚地区新加坡泰国等国则持续发生零星病例。

疾管署提醒民众前往病媒蚊流行地区旅游、探亲或经商,应落实个人防蚊措施,穿著浅色长袖衣裤,于身体裸露处使用经卫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药剂,居住在有纱门、纱窗的房舍,避免遭病媒蚊叮咬;旅游期间或返国如出现发烧、头痛、恶心、呕吐、肌痛、出疹及关节痛等症状,于入境时主动通报机场检疫站,且应尽速就医,并告知医师旅游、活动史等,以利及早通报、诊断及治疗。

致病原

屈公病毒分类上是属于 Togaviridae 科 Alphavirus 属,为单股RNA病毒。 屈公病毒会透过二种蚊子传播:分别是白线斑蚊及埃及斑蚊,它们主要是在白天出没寻找猎物叮咬。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有鸟类及啮齿目 。此病的诊断方式可以借由检查血液,看是否有病毒的RNA或是对抗病毒的抗体,但其症状有可能会和登革热及兹卡热混淆。一般认为大部分患者经历一次屈公病毒感染后就会免疫。 至2005年9月5日为止,全国共发现1703宗病例,其中以柔佛、马六甲、霹雳、槟城、砂拉越五个州的疫情最为严重。 此病像登革热一样由蚊传播,主要传播媒介为白线斑蚊。人类被带有屈公病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便会患上屈公病。患者会持续发高烧、脱水和严重出疹。

流行病学

全球屈公病疫情,主要发生在热带及亚热带有埃及斑蚊及白线斑蚊分布的国家,包括非洲、亚洲及美洲等。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亚洲及南美洲等地区。近几年,由于经贸发展及人口迁移等因素,流行地区已逐渐扩大。目前屈公病疫情已扩展到亚洲、非洲、欧洲及美洲超过100个国家。屈公病症状与登革热非常类似,但部分屈公病患者会有“持续数周的倦怠感”,甚至关节会痛到无法行动,并持续数个月,致死率约千分之一。

 
卫福部提醒国人防蚊措施要做好。图片来源:疾病介绍-屈公病卫福部疾病管制局

传播史

  • 1952年被发现,1952-1953年在东非坦尚尼亚流行,
  • 1960-1982年在非洲和亚洲多处地区也发生疫情,
  • 1999-2000年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大规模疫情,
  • 2005年起,陆续于印度、印尼、泰国马尔地夫缅甸印度洋岛屿如马达加斯加、留尼旺岛等地发生流行,同时也在沙乌地阿拉伯及新几内亚流行。
  • 2007 年,非洲加彭发生严重流行,同年亦于义大利东北部拉文纳地区发生197例病例的疫情,为欧洲首度发生之屈公病疫情;
  • 2008年新加坡爆发疫情。
  • 2013年10月首次于西太平洋区岛屿密克罗尼西亚发生当地传播的疫情
  • 2013年12月加勒比海地区爆发疫情,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次于美洲地区发现的本土传播。
  • 2014年在太平洋岛屿爆发疫情,库克群岛及马绍尔群岛仍有屈公病疫情发生。

依据泛美卫生组织(PAHO)资料

  • 2015年美洲报告病例超过69 万,其中有3万7,480例确定病例。
  • 2016年报告病例数约35万,15万2,769例为确定病例。
  • 2016年3月,阿根廷首次发生屈公病疫情;2017年屈公病确定病例数为12万3,087例,其中以巴西之病例占98%,显示美洲地区屈公病传播风险仍高。

依据我国国际疫情监测

  • 2019年1月起至9月间,缅甸及泰国等地疫情处流行期,病例数缅甸已确诊26例、泰国已累计逾7,700例;马尔地夫、马来西亚及美洲巴西疫情虽下降,但流行风险仍存在。
  • 2019年8月非洲衣索比亚爆发疫情,累计20,000例。

蔓延亚洲

香港《明报》报导,法国卫生部长贝特朗表示,留尼旺仅2006年1月已有77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此病,从2005年3月,先后有15.7万人感染,占总人口两成。贝特朗说:“现时的致命情况前所未见。”他又称病原蚊子在法国东南部亦有发现,但拒谈详情。 疫情是在2005年12月开始突然迅速扩大。除留尼旺,同样位于非洲东岸对出的塞席尔、模里西斯、马达加斯加、葛摩群岛等亦受波及。法属马约特岛1月底才得56宗个案,目前已激增至1350宗。塞舌耳和留尼旺等均为旅游胜地;留尼旺是欧洲游客钟爱地,亦有少数华人居住。

  • 传入香港2006年3月28日,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宣布录得一宗由外地传入的个案。
  • 传入澳门2013年5月15日,澳门卫生局宣布证实一例由外地传入的病例。
  • 传入马来西亚2006年4月1日,马来西亚卫生部证实,霹雳州一个渔村双礼佛新村,屈公病已迅速传开,高达300人受感染。此外,该部门于2008年4月27日证实,自2008年2月起,柔佛州一个小村乌鲁槽逾70名村民患上基孔肯雅症。疫情并扩展至邻近的北干那那、笨珍、峇株巴辖等地区。 此病于2008年年中传入东甲,随后扩散至周边地区[1]

台湾状况

  • 在2007年台湾发现境外移入2例、2008年境外移入9例,2009年境外移入9例,2016年境外移入7例。
  • 2007年10月卫福部疾管署将屈公病纳入法定传染病,历年累计106例确定病例,均为境外移入,个案感染国别91%为东南亚国家,其中以印尼(57例)及菲律宾(24例)为多。近3年(2015至2017年)确定病例数分别为4、14、11例。
  • 2018年首例屈公病境外移入个案,为29岁菲律宾籍男性移工,1月2日于高雄国际机场入境时,由机场检疫站成功拦检,血液检验后于1月4日确认感染屈公病。疾管署表示,个案无同行者,原预计1月2日入境后于南部工作,因入境时出现发烧等症状,由疾管署机场检疫人员采检并给予卫教及防蚊液,后续透过高雄市卫生局检疫转介站协助安置于医院住院治疗,未进入社区,目前个案已出院,健康状况稳定[2]
  • 2019年5月高雄市接获首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病例,为30多岁男性马来西亚籍旅客。

本土首例

  • 2019年7月26日疾管署公布史上第一例本土屈公病确定病例,为新北市土城区永宁里20多岁女性,没有出国史。当时全台有17例屈公病病例,16例是境外移入病例,这起病例也是国内首例本土感染病例。7月21日患者出现发烧、关节痛、头痛和红疹等症状,原本医院通报为登革热和麻疹,次日第二次就医时由医院采检通报登革热及麻疹,经检验虽排除感染,但检出屈公病阳性确诊,居家隔离。消息传出后,新北市府环保局火速前往患者永宁里住家及位于埤塘里的工作地点喷药消毒,全力阻挡疫情蔓延,再针对患者住处周边半径50公尺住户入户喷消,环保局也针对永宁、顶埔、大安、土城、埤塘、员林、员信、员仁等8里户外喷消,防堵疫情蔓延。目前个案症状已改善并居家隔离中,相关接触者无疑似症状。疾管署副署长庄人祥指出,个案住家及活动地附近为外籍移工活动聚集地,其自述于埤塘里活动时曾遭蚊子叮咬,感染源待进一步调查厘清。

传染窝

屈公病有下列两种传播循环:

  • (一) 非洲森林循环(Sylvaticcycle):在野生灵长类和斑蚊之间循环(arborealAedes mosquitoes),类似丛林型的黄热病病毒[3]
  • (二) 城市循环(Urbancycle):城市的屈公病疫情经由斑蚊传播,为人传-蚊-传人的循环。在城市的屈公病疫情是偶发性,但属爆发性的。

传染方式

传播媒介与症状

人被带有屈公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人不会直接传染给人。病患在发病前2天至发病后5天间,血液中有病毒活动,称之为病毒血症期(viremia),此时如果再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将在病媒蚊体内增殖2至9天后,便使此病媒蚊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当它再叮咬其他健康的人时,就可将病毒传播出去。可传播屈公病毒的病媒蚊主要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线斑蚊(Aedes albopictus)。

此病的致死率约为千分之一,非常年幼、年长或是有其他健康问题的人有引发其他严重疾病的风险。

 
登革热与屈公病比一比,图片来源:史上首例 本土屈公病现踪新北中时电子报

临床症状

屈公病病毒(CHIKV)造成的感染。症状包括发烧及关节痛,一般于感染病原体后二至十二天内会出现症状 。其他症状可能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及红疹。大部份人的病情在一周后会好转,偶尔关节疼痛会持续到几个月。 屈公病发病初期症状与登革热、兹卡病毒感染症很相似。屈公病毒感染者多数有症状,包含突然发烧、关节疼痛或关节炎(约70%患者有,特别是手脚的小关节、手腕和脚踝)、头痛、恶心、呕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约半数的患者会出现),且可伴随结膜炎、腹泻、畏光等非典型症状,症状持续约3至7天。屈公病较少见致死的案例,大部分患者在7至10天内可康复,少数患者从发病开始出现严重的关节痛,并持续数个月。

与登革热不同

与登革热不同的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会持续数周的倦怠感,有些患者的关节会痛到无法行动,并持续数周至数月,而典型的登革热并不会出现长期的关节痛,另屈公病的严重程度也不如登革热重症,较少出现死亡,唯新生儿于出生时感染、65岁以上年长者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是罹患屈公病易有并发症或病况严重之风险族群。

预防方法

屈公病是经由病媒蚊叮咬而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且病媒蚊对于叮咬对象并无选择性,一旦有屈公病毒进入社区,且生活周围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环境,就有屈公病流行的可能性,所以民众平时应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 此外,民众平时也应提高警觉,了解屈公病的症状,发病时可及早就医、早期诊断且适当治疗。

防蚊措施

  • (一)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区,应做好防蚊措施,包括:

选择装有纱窗或空调设备的居住场所。 户外活动时建议使用经政府主管机关核可含有敌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的防蚊药剂,并依照标签指示说明使用。长时间户外活动时,应穿著长袖衣裤,衣服上应喷洒 防蚊液,以增强保护效果。

  • (二)从屈公病流行地区入境台湾后请自我健康监测14天,如有发烧、头痛、出疹、关节疼痛及肌肉酸痛等疑似症状,请尽速就医,并告知医师您旅游活动史与暴露史,利于医师诊断。
  • (三)一般民众的居家预防:

清除不需要的容器,把暂时不用的花瓶、容器等倒放,家中的阴暗处或是地下室应定期巡检。家中的花瓶和盛水的容器必须每周清洗一次,清洗时要记得刷洗内壁。放在户外的废弃轮胎、积水容器等物品马上清除,没办法处理的请清洁队运走。 家中应该装设纱窗、纱门;睡觉时最好挂蚊帐或使用补蚊灯,避免蚊虫叮咬。 平日至市场、公园或菜果园等户外环境,宜著淡色长袖衣裤,并在皮肤裸露处涂抹政府主管机关核可含有敌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的防蚊药剂。

  • (四)清除孳生源四大诀窍-澈底落实“巡、倒、清、刷”:
  • “巡”─经常巡检,检查居家室内外可能积水的容器。
  • “倒”─倒掉积水,不要的器物予以丢弃。
  • “清”─减少容器,使用的器具也都应该澈底清洁。
  • “刷”─去除虫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积水养蚊。
  • (五)感染屈公病民众,应配合的事项:

感染屈公病民众,发病期间要待在蚊帐内或室内避免蚊子叮咬造成更进一步传染,如离开蚊帐或至室外时应喷洒政府主管机关核可防蚊药剂。配合防疫单位的疫情调查及进行孳生源清除、化学防治喷药等防治作为。在固定的医院诊所就医,以利诊治及通报,并遵照医师指示服药,多休息多喝水。

潜伏期及传染期

潜伏期

潜伏期2~12天,通常为3~7天。

传染期

病人在发病前 2 天至发病后约 5 天,血液中有屈公病毒活动,即病毒血症期,也就是可传染期。此时期若病媒蚊吸取病患的血液,病毒会在蚊体内繁殖2至9天后,便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当它再叮咬其他健康的人时,就可将病毒传播出去。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痊愈,关节痛持续数天至数周后就会消失,但有些人的关节痛或会持续更长时间。此病的严重并发症不常见,但老人有可能因此病致死。

治疗照护

  • 1. 病例通报:依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屈公病属于第二类法定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通报当地主管机关。
  • 2. 隔离:病人在烧退之前应预防被病媒蚊叮咬,住处应加装纱窗、纱门,病人应睡在蚊帐内,如离开蚊帐时应喷洒防蚊液。
  • 3. 灭蚊:清除家户内外积水容器,避免成为病媒蚊孳生源,如经评估有必要,可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杀死带病毒成蚊。
  • 4. 检疫:自屈公病流行国家入境旅客,经国际机场体温筛检异常者,应接受采血检验。
  • 5. 接触者处理:视疫情调查结果,针对个案密切接触者或近期曾出现疑似症状者采血检验。
  • 6. 接触者及感染源的调查:调查发病前2周及发病后1周的停留地点,并询问其可能被病媒蚊叮咬之地点,以追查可能的感染源和评估日后可能发生疫情之地点。
  • 7. 治疗方法:依症状给予支持性治疗,并让病患获得充足的休息,补充足够的水分。
新北本土屈公病 国强岭爆群聚感染
疫周报报|2019/07/21-07/27|出现本土屈公病病例 慎防境外移入虫媒传染病!
八大民生新闻▼新北中和屈公病群聚! 封锁8步道 2019090501

参考资料

  1. 魏怡嘉 、 陈俊雄史上首例 本土屈公病现踪新北中时电子报,2019-07-27
  2. 黄筱珮, 疾管署发布今年首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民报
  3. 疾病介绍-屈公病中华民国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